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應出我國的葡萄酒文化嗎?我國古代何時開始釀製葡萄酒的?

尹說家居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詩人王翰的成名詩句,而大唐時期不是我們中國最早釀葡萄酒的時代,那麼中國最早在什麼時代開始釀造葡萄酒呢?下面我來解答下這個問題。

在距今約9000-7000年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裡出土了一些陶罐,中美科學家們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穩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對在該遺址中發掘的大量附有沉澱物的陶片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分析後陶發現了酒石酸,而酒石酸是葡萄和葡萄酒特有的一種酸;陶片上殘留物的化學成分有的與現代葡萄的單寧酸相同。這不僅說明人類至少在9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說明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雖然如此,但中國葡萄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大宛國大約位於今天的中亞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一帶,“蒲萄”在《本草綱目》中被解釋為漢時“葡萄”之古稱。

司馬遷這段記載清楚地告訴後人:漢朝使臣從大宛國引進蒲萄和苜蓿,廣泛種植於天子的離宮別觀之旁。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天子的離宮別觀應在長安周邊。進入唐朝,詩人崔顥的經典名篇《渭城少年行》,對當地葡萄種植更有生動的描述:“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信來。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裡花正開。”

唐太宗破高昌的時間為公元640年。也就是說,大約在1370多年前,京城長安從高昌國引進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唐太宗李世民還作過一首《賜魏徵詩》,詩云:“醽醁勝蘭生,翠濤過玉瓚,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變。”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對某種白葡萄酒的描述。盛唐詩人王維《渭城曲》中的不朽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杯渭城葡萄酒。

以上這些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而且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也是比較大的。


花拾間文化


當然可以,葡萄美酒是西域今天塔里木和吐魯番盆地一帶特產的地方特產美酒

夜光杯周穆王時期西胡以白玉精緻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

葡萄酒傳入中原是在西漢時期,其中張騫出使西域中記載"宛左右以浦陶為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數十者不敗"。就這樣葡萄酒在西漢中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土

中原向來以農耕業為主,土地以糧食生產為主,所以葡萄釀酒業在中土發展緩慢。



兩司馬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人王翰的這句詩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它將唐人的豪情釋放在了充滿異域風情的美酒佳杯之中,可說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完美碰撞交融。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始自西漢,應該歸功於張騫出使西域。這全賴司馬遷,他的《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也。

其實,中國的葡萄酒釀造史比司馬遷的記述要早得多。根據中美專家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掘的大量陶器殘留物中分析研究發現,9000年前的賈湖人已經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方法,其酒中含有稻米、山楂、蜂蠟等成分,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還發現有野生葡萄籽粒。這一發現將中國乃至世界的葡萄酒釀造史向前推進到了距今9000年前。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詩經·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葛藟即野葡萄,可見周代我們的先祖就已經知道採集食用野葡萄了,只是當時葡萄應該還算稀有之物。

直到西漢武帝建元年間,張騫從大宛帶回來歐亞種葡萄(即全世界廣為種植的葡萄種)後,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才在中國發展起來。只是當時只有有限地區才能出產合格的釀造葡萄,所以葡萄酒一直只能在上層社會流傳,不可能深入民間推廣、普及。

如此,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葡萄酒的釀造技藝日臻成熟,但釀造規模始終有限,未能夠發展、壯大。

直至到了唐這個胡漢混雜、民族大融合的盛世,葡萄酒在中國才正式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只是好景不長,隨著大唐國力的衰微又迅速回落。以後經過宋、元、明、清,一直未見起色。葡萄酒的再次繁榮就是建國後的事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門的打開,我國的葡萄酒產業迅速蓬勃發展起來。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唐代詩人王翰寫了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葡萄酒文化,這是一首邊塞詩,涼州屬於今天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屬於西北邊界,葡萄酒也是西域特產,主要是因為當時儲藏技術和交通不夠發達,所以古代的葡萄酒釀造基本都在葡萄生產的原產地。這首詩通過上下句強烈對比,寫出了“醉臥沙場”的豪邁,開朗、興奮的感情,而又希望人民生活得到富足,不要在發生戰爭,用一個歡樂的盛宴場景來告訴世人什麼是美好生活,而詩中的葡萄酒是美好生活的主角,按照王翰的詩句,也說明了當時葡萄酒是比較普及的,因為王翰生活在盛唐時期,人民生活相對來講是比較富足,也沒有大規模戰爭,雖然一首詩不能全面地反映葡萄酒文化,卻可以清晰地告訴世人,葡萄酒在唐代是小康生活的標配。

那葡萄酒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其實,葡萄酒的發展史在中國是源遠流長的,擁有非常古老的文化,但真正有明確歷史記載葡萄酒的發展,是在漢武帝時代。當時漢武帝以張騫出使西域,雖然經歷艱難萬險,九死一生,從大腕不但帶回來了當時戰爭物資戰馬,更是引進來很多農作物,其中有一項就是葡萄,根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年不敗”,從這個記載來看,當時西域的釀造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了,而且可以把釀製的葡萄酒儲藏十年之久,可能存在誇張的手法,但也足以說明,當時漢朝就開始引進葡萄及葡萄酒釀製和儲藏技術了。

經過整個漢朝的引進、發展,葡萄酒技術也是越來越成熟,但由於東漢末年戰亂連年,國力衰微,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別說發展葡萄酒種植業和葡萄酒酒業,連主要糧食都沒有辦法解決,到處屍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個時候的葡萄酒就顯得異常珍貴,甚至曾出現用葡萄酒兌換官職的小故事。

根據《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大家可知道孟佗是誰?孟佗可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如果沒有這斛蒲桃酒,那孟達能否成為三國時期的太守就未必了,這一斛蒲桃酒可是能改變歷史的酒呀!漢朝的一斛為十鬥,一斗為十升,一升大概是現在的200毫升,這樣換算下來就是27瓶750毫升的現代瓶裝蒲桃酒,也就是4.5件蒲桃酒,換來一個涼州刺史,這足以說明當時葡萄酒珍貴成何種程度。當然東漢末年的官也是極為不值錢,不能按正常思維去換算官職和葡萄酒的價值,但不管怎麼講也證明當時葡萄酒還是很有身價的。

葡萄酒發展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唐代李世民開創漢代外的另外一個盛世,社會穩定、人民富足、國力強盛,國家再一次實現了大一統,在國家好時代時期,特別是酒業更是能蓬勃發展,就好比現在的中國,大家生活好了,小康生活了,誰都願意沒事自己在家裡小酌一杯,當時盛唐也是這種狀態,巨大的消費能力推動著葡萄酒業的發展,且唐朝文人居多,通過唐朝詩人的詩句,就足以證明唐朝葡萄酒文化以及發展。

我們先來一首“詩仙”李白的《對酒》寫道:“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底奈君何。”足以說明“詩仙”對葡萄酒的痴迷程度,同時從詩中更是可以看出,當時的葡萄酒釀製技術也很普遍了。還有白居易的《和夢遊春春詩一百韻》都提到了和葡萄酒有關,劉禹錫更是用一首《蒲桃歌》描述了葡萄園從種植到收穫的整個過程。當然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王翰這首《涼州詞》,也就是文章提出的問題。這些詩句都足以證明葡萄酒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長足的發展,更是說明了葡萄酒不是“洋酒”,而是國酒,只是在明清時期發生了拐角,慢慢地放棄了葡萄酒的製造,而多發展白酒行業。

可以這麼說,如果在明朝中期尊重經濟規律,改變重農抑商的政策,把農、商結合發展,這樣一定會大力推動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和發現。而清朝在繼承明朝葡萄酒發展的基礎上,放棄閉關鎖國政策,如果歷史有如果,中國葡萄酒絕對在世界上可以佔據重要席位,葡萄酒也會脫掉“洋帽子”的標籤。其實很多產業都是古代先萌芽,後來被西方引進得以發展。歷史不存在假設,我們現在只有立足於現在,放眼於未來來,相信葡萄酒行業也一樣會重鑄輝煌,待那時,我們就可以對著外國人士大聲的高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了。





梁一雜說


雖然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了幾個有酒石酸殘留的瓦罐,讓很多人認為中國葡萄酒釀造歷史超過高加索地區,但是因為並沒有其他佐證,並未被國際考古學界認可。目前中國葡萄酒比較公認的歷史是從漢武帝時期(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開始的,當時通過出使西域帶回了中亞地區的葡萄酒釀造技術,而其發展在唐朝正式開啟了一個小高潮,王翰正好是處在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

至於當時的葡萄酒文化是否就如涼州詞中所述,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更細緻的研究,只能從部分流傳至今的文字和古籍中探尋一二,可以確定的是,在唐朝之前,葡萄酒絕對不是尋常人可以飲用的到的,比如《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有記載“(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也就是說孟佗用大約20-30升葡萄酒就換了一個地方大員的官職。不過酒類自古以來就有壯膽抒情的作用,所以上沙場前喝一杯也是完全合理的,這種現象在中外都非常常見。



Stone說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這首涼州詞大家耳熟能詳。如果說讓大家說一句關於葡萄酒的名句,估計想到涼州詞的不在少數。如果說這句詩是否可以反映出葡萄酒文化。我們需要說說這首詩是咋回事?王瀚是唐朝口無遮攔、豪人豪語的文化青年。他和武則天的兒子——李旦是同時期人。李旦是唐睿宗,在李旦當皇帝是王瀚脫穎而出。王瀚的詩歌豪邁的很,學者把他歸為邊塞詩人,可王瀚只有這首涼州詞是邊塞風的。所以成為孤篇邊塞詩人。當然,王瀚的詩傳世不多也有可能其他邊塞詩存在。對於這詩確實代表了一種文化。

葡萄酒在我國的歷史時間久了。在詩經裡說過:南有蓼木,葛藟累之。葛藟現在還有,是葡萄科的一種。我國第一家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是張裕,在光緒年間就有了。

葡萄酒為啥用夜光杯?葡萄酒是紅色的或者紅褐色。國人講究色香味俱全。用夜光杯裝葡萄酒是高大上的選擇。[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新疆風物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葡萄酒文化,這是一首邊塞詩,涼州屬於今天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屬於西北邊界,葡萄酒也是西域特產,主要是因為當時儲藏技術和交通不夠發達,所以古代的葡萄酒釀造基本都在葡萄生產的原產地。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

葡萄酒的發展非常古老,有明確歷史記載葡萄酒的發展,是在漢武帝時代。當時漢武帝以張騫出使西域,雖然經歷艱難萬險,九死一生,從大腕不但帶回來了當時戰爭物資戰馬,更是引進來很多農作物,其中有一項就是葡萄,根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年不敗”,從這個記載來看,當時西域的釀造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了,而且可以把釀製的葡萄酒儲藏十年之久,可能存在誇張的手法,但也足以說明,當時漢朝就開始引進葡萄及葡萄酒釀製和儲藏技術了。歷史上有用葡萄酒兌換官職的小故事。

根據《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如果沒有這斛蒲桃酒,那孟達能否成為三國時期的太守就未必了,這一斛蒲桃酒可是能改變歷史的酒呀!

漢朝的一斛為十鬥,一斗為十升,一升大概是現在的200毫升,這樣換算下來就是27瓶750毫升的現代瓶裝蒲桃酒,也就是4.5件蒲桃酒,換來一個涼州刺史,這足以說明當時葡萄酒珍貴成何種程度。當然東漢末年的官也是極為不值錢,不能按正常思維去換算官職和葡萄酒的價值,但不管怎麼講也證明當時葡萄酒還是很有身價的。

葡萄酒發展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詩仙”李白的《對酒》寫道:“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底奈君何。”足以說明“詩仙”對葡萄酒的痴迷程度,同時從詩中更是可以看出,當時的葡萄酒釀製技術也很普遍了。

還有白居易的《和夢遊春春詩一百韻》都提到了和葡萄酒有關,劉禹錫更是用一首《蒲桃歌》描述了葡萄園從種植到收穫的整個過程。當然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王翰這首《涼州詞》,這些詩句都足以證明葡萄酒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長足的發展。

後來被西方引進葡萄酒得以發展,貌似遮蔽了中國葡萄酒的光環,但他遮擋不了中國歷史以來葡萄酒在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地位。


瓜瓜拉吧


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映出我國的葡萄酒文化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唐代的詩歌,在唐朝葡萄酒就已經很流行了。

葡萄酒傳入中國並在中國落地生根是從西漢開始。


芙蘭一醉


葡萄自張騫出使西域後傳入中原,此後漢人始有種植,漢人釀製葡萄酒,大約不早於西漢。但是,這之前新疆即有種植葡萄的歷史,葡萄酒廣為流傳。


我是上帝8


中國物產豐富,但缺少對文化的敬畏與傳承,這也是沒有百年老店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危機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