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应出我国的葡萄酒文化吗?我国古代何时开始酿制葡萄酒的?

尹说家居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唐代的诗人王翰的成名诗句,而大唐时期不是我们中国最早酿葡萄酒的时代,那么中国最早在什么时代开始酿造葡萄酒呢?下面我来解答下这个问题。

在距今约9000-7000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里出土了一些陶罐,中美科学家们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在该遗址中发掘的大量附有沉淀物的陶片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分析后陶发现了酒石酸,而酒石酸是葡萄和葡萄酒特有的一种酸;陶片上残留物的化学成分有的与现代葡萄的单宁酸相同。这不仅说明人类至少在9000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说明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虽然如此,但中国葡萄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大宛国大约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蒲萄”在《本草纲目》中被解释为汉时“葡萄”之古称。

司马迁这段记载清楚地告诉后人:汉朝使臣从大宛国引进蒲萄和苜蓿,广泛种植于天子的离宫别观之旁。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天子的离宫别观应在长安周边。进入唐朝,诗人崔颢的经典名篇《渭城少年行》,对当地葡萄种植更有生动的描述:“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信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唐太宗破高昌的时间为公元640年。也就是说,大约在1370多年前,京城长安从高昌国引进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唐太宗李世民还作过一首《赐魏徵诗》,诗云:“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变。”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某种白葡萄酒的描述。盛唐诗人王维《渭城曲》中的不朽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杯渭城葡萄酒。

以上这些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而且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也是比较大的。


花拾间文化


当然可以,葡萄美酒是西域今天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一带特产的地方特产美酒

夜光杯周穆王时期西胡以白玉精致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

葡萄酒传入中原是在西汉时期,其中张骞出使西域中记载"宛左右以浦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者不败"。就这样葡萄酒在西汉中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

中原向来以农耕业为主,土地以粮食生产为主,所以葡萄酿酒业在中土发展缓慢。



两司马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人王翰的这句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它将唐人的豪情释放在了充满异域风情的美酒佳杯之中,可说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完美碰撞交融。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始自西汉,应该归功于张骞出使西域。这全赖司马迁,他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也。

其实,中国的葡萄酒酿造史比司马迁的记述要早得多。根据中美专家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掘的大量陶器残留物中分析研究发现,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方法,其酒中含有稻米、山楂、蜂蜡等成分,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还发现有野生葡萄籽粒。这一发现将中国乃至世界的葡萄酒酿造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9000年前。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经·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葛藟即野葡萄,可见周代我们的先祖就已经知道采集食用野葡萄了,只是当时葡萄应该还算稀有之物。

直到西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从大宛带回来欧亚种葡萄(即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后,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才在中国发展起来。只是当时只有有限地区才能出产合格的酿造葡萄,所以葡萄酒一直只能在上层社会流传,不可能深入民间推广、普及。

如此,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葡萄酒的酿造技艺日臻成熟,但酿造规模始终有限,未能够发展、壮大。

直至到了唐这个胡汉混杂、民族大融合的盛世,葡萄酒在中国才正式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只是好景不长,随着大唐国力的衰微又迅速回落。以后经过宋、元、明、清,一直未见起色。葡萄酒的再次繁荣就是建国后的事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的葡萄酒产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唐代诗人王翰写了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葡萄酒文化,这是一首边塞诗,凉州属于今天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属于西北边界,葡萄酒也是西域特产,主要是因为当时储藏技术和交通不够发达,所以古代的葡萄酒酿造基本都在葡萄生产的原产地。这首诗通过上下句强烈对比,写出了“醉卧沙场”的豪迈,开朗、兴奋的感情,而又希望人民生活得到富足,不要在发生战争,用一个欢乐的盛宴场景来告诉世人什么是美好生活,而诗中的葡萄酒是美好生活的主角,按照王翰的诗句,也说明了当时葡萄酒是比较普及的,因为王翰生活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相对来讲是比较富足,也没有大规模战争,虽然一首诗不能全面地反映葡萄酒文化,却可以清晰地告诉世人,葡萄酒在唐代是小康生活的标配。

那葡萄酒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葡萄酒的发展史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拥有非常古老的文化,但真正有明确历史记载葡萄酒的发展,是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汉武帝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经历艰难万险,九死一生,从大腕不但带回来了当时战争物资战马,更是引进来很多农作物,其中有一项就是葡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十年不败”,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西域的酿造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且可以把酿制的葡萄酒储藏十年之久,可能存在夸张的手法,但也足以说明,当时汉朝就开始引进葡萄及葡萄酒酿制和储藏技术了。

经过整个汉朝的引进、发展,葡萄酒技术也是越来越成熟,但由于东汉末年战乱连年,国力衰微,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别说发展葡萄酒种植业和葡萄酒酒业,连主要粮食都没有办法解决,到处尸鸿遍野,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的葡萄酒就显得异常珍贵,甚至曾出现用葡萄酒兑换官职的小故事。

根据《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大家可知道孟佗是谁?孟佗可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如果没有这斛蒲桃酒,那孟达能否成为三国时期的太守就未必了,这一斛蒲桃酒可是能改变历史的酒呀!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概是现在的200毫升,这样换算下来就是27瓶750毫升的现代瓶装蒲桃酒,也就是4.5件蒲桃酒,换来一个凉州刺史,这足以说明当时葡萄酒珍贵成何种程度。当然东汉末年的官也是极为不值钱,不能按正常思维去换算官职和葡萄酒的价值,但不管怎么讲也证明当时葡萄酒还是很有身价的。

葡萄酒发展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代李世民开创汉代外的另外一个盛世,社会稳定、人民富足、国力强盛,国家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在国家好时代时期,特别是酒业更是能蓬勃发展,就好比现在的中国,大家生活好了,小康生活了,谁都愿意没事自己在家里小酌一杯,当时盛唐也是这种状态,巨大的消费能力推动着葡萄酒业的发展,且唐朝文人居多,通过唐朝诗人的诗句,就足以证明唐朝葡萄酒文化以及发展。

我们先来一首“诗仙”李白的《对酒》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足以说明“诗仙”对葡萄酒的痴迷程度,同时从诗中更是可以看出,当时的葡萄酒酿制技术也很普遍了。还有白居易的《和梦游春春诗一百韵》都提到了和葡萄酒有关,刘禹锡更是用一首《蒲桃歌》描述了葡萄园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当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翰这首《凉州词》,也就是文章提出的问题。这些诗句都足以证明葡萄酒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长足的发展,更是说明了葡萄酒不是“洋酒”,而是国酒,只是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拐角,慢慢地放弃了葡萄酒的制造,而多发展白酒行业。

可以这么说,如果在明朝中期尊重经济规律,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农、商结合发展,这样一定会大力推动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现。而清朝在继承明朝葡萄酒发展的基础上,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如果历史有如果,中国葡萄酒绝对在世界上可以占据重要席位,葡萄酒也会脱掉“洋帽子”的标签。其实很多产业都是古代先萌芽,后来被西方引进得以发展。历史不存在假设,我们现在只有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来,相信葡萄酒行业也一样会重铸辉煌,待那时,我们就可以对着外国人士大声的高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了。





梁一杂说


虽然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中出土了几个有酒石酸残留的瓦罐,让很多人认为中国葡萄酒酿造历史超过高加索地区,但是因为并没有其他佐证,并未被国际考古学界认可。目前中国葡萄酒比较公认的历史是从汉武帝时期(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的,当时通过出使西域带回了中亚地区的葡萄酒酿造技术,而其发展在唐朝正式开启了一个小高潮,王翰正好是处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

至于当时的葡萄酒文化是否就如凉州词中所述,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去更细致的研究,只能从部分流传至今的文字和古籍中探寻一二,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之前,葡萄酒绝对不是寻常人可以饮用的到的,比如《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有记载“(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也就是说孟佗用大约20-30升葡萄酒就换了一个地方大员的官职。不过酒类自古以来就有壮胆抒情的作用,所以上沙场前喝一杯也是完全合理的,这种现象在中外都非常常见。



Stone说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这首凉州词大家耳熟能详。如果说让大家说一句关于葡萄酒的名句,估计想到凉州词的不在少数。如果说这句诗是否可以反映出葡萄酒文化。我们需要说说这首诗是咋回事?王瀚是唐朝口无遮拦、豪人豪语的文化青年。他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旦是同时期人。李旦是唐睿宗,在李旦当皇帝是王瀚脱颖而出。王瀚的诗歌豪迈的很,学者把他归为边塞诗人,可王瀚只有这首凉州词是边塞风的。所以成为孤篇边塞诗人。当然,王瀚的诗传世不多也有可能其他边塞诗存在。对于这诗确实代表了一种文化。

葡萄酒在我国的历史时间久了。在诗经里说过:南有蓼木,葛藟累之。葛藟现在还有,是葡萄科的一种。我国第一家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是张裕,在光绪年间就有了。

葡萄酒为啥用夜光杯?葡萄酒是红色的或者红褐色。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用夜光杯装葡萄酒是高大上的选择。[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新疆风物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葡萄酒文化,这是一首边塞诗,凉州属于今天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属于西北边界,葡萄酒也是西域特产,主要是因为当时储藏技术和交通不够发达,所以古代的葡萄酒酿造基本都在葡萄生产的原产地。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葡萄酒的发展非常古老,有明确历史记载葡萄酒的发展,是在汉武帝时代。当时汉武帝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经历艰难万险,九死一生,从大腕不但带回来了当时战争物资战马,更是引进来很多农作物,其中有一项就是葡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十年不败”,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西域的酿造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且可以把酿制的葡萄酒储藏十年之久,可能存在夸张的手法,但也足以说明,当时汉朝就开始引进葡萄及葡萄酒酿制和储藏技术了。历史上有用葡萄酒兑换官职的小故事。

根据《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如果没有这斛蒲桃酒,那孟达能否成为三国时期的太守就未必了,这一斛蒲桃酒可是能改变历史的酒呀!

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大概是现在的200毫升,这样换算下来就是27瓶750毫升的现代瓶装蒲桃酒,也就是4.5件蒲桃酒,换来一个凉州刺史,这足以说明当时葡萄酒珍贵成何种程度。当然东汉末年的官也是极为不值钱,不能按正常思维去换算官职和葡萄酒的价值,但不管怎么讲也证明当时葡萄酒还是很有身价的。

葡萄酒发展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诗仙”李白的《对酒》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足以说明“诗仙”对葡萄酒的痴迷程度,同时从诗中更是可以看出,当时的葡萄酒酿制技术也很普遍了。

还有白居易的《和梦游春春诗一百韵》都提到了和葡萄酒有关,刘禹锡更是用一首《蒲桃歌》描述了葡萄园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当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翰这首《凉州词》,这些诗句都足以证明葡萄酒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后来被西方引进葡萄酒得以发展,貌似遮蔽了中国葡萄酒的光环,但他遮挡不了中国历史以来葡萄酒在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地位。


瓜瓜拉吧


葡萄美酒夜光杯,能反映出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唐代的诗歌,在唐朝葡萄酒就已经很流行了。

葡萄酒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从西汉开始。


芙蘭一醉


葡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此后汉人始有种植,汉人酿制葡萄酒,大约不早于西汉。但是,这之前新疆即有种植葡萄的历史,葡萄酒广为流传。


我是上帝8


中国物产丰富,但缺少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也是没有百年老店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危机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