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又称中美合作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320国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滇缅公路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滇缅公路,又称中美合作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西南运输处在中越交通中断后,开始全力经营滇缅公路。西南运输总处迁云南后,其附属机构不断增加,先后成立了运输人员训练所、运输事务所及滇缅路医院、遮芒诊疗所、汽车修造总厂、腾冲驮运管理所、汽车大队、各仓等。在西南运输处最鼎盛的时候,车辆多达3300余辆。 由于西南运输处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工产品是其输入的最主要物资;其次是航空委员会的汽油以及其他物资,而输出的则主要是以易货形式偿还美、英等国的钨砂、桐油等。西南运输处经办滇缅路运输期间,经滇缅公路出口物资主要有钨砂9000吨、锡4250吨及少量锑块、桐油6600吨及少量猪鬃等;共约2万吨。 正是由于这些农矿产品的不断输出,才使外援军火物资不断运入。

滇缅公路,又称中美合作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在滇缅公路运输的前期,西南运输处对该路的经营占有垄断的地位。滇越运输线的中断、滇缅公路重开后,大量运输机构和车辆集中到此,西南运输处独家经营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西南运输处本身由于机构过于庞大,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运输中私带客货成风,车队纪律差,管理层内部也勾心斗角,甚至公开责难,主要负责人宋子良于1940年秋离职前往美国,管理显得更加混乱。这种情况引起了军事委员会的注意,因此,蒋介石乃派俞飞鹏前往调查、整顿。1941年11月,西南运输处被撤消,滇缅国际运输业务和管理移交给中缅运输总局。

中缅运输总局于1941年11月1日在昆明成立,俞飞鹏任局长。它基本是由西南运输处的班底改组缩编而来,主要任务是抢运兵工器材。该局机构较为精简,经营也更单纯,再加以滇缅公路沿线新建运输调度专用电台十五部,俞飞鹏又以后勤部部长兼运输统制局参谋长的身份来担任局长;改变了指挥调度不灵的局面,其营运状况得到相当改善;后因1942年5月日军攻占缅甸,中缅运输线中断而被撤销;6月改组为滇缅公路运输局,机构大为紧缩,由葛津任局长。

除了西南运输处和中缅运输总局之外,在滇缅公路经营运输的机构还很多,其中既有官方出资兴办,也有私家商车。据1941年12月统计,在滇缅路近千公里的运输线上,共行驶中国军、公、商车7852辆(不包括国外商车) ,计军车3116辆,公车2201辆,商车2263辆。

滇缅公路,又称中美合作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

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公布《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公告提出希望有专门技能的侨胞向各处华侨筹赈会或者分支各会报名。

滇缅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于后方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内迁的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资基础。

滇缅公路的修筑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人民在缺乏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连英美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工程,在当时严重失利的抗战形势下,这对于国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