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当年以楚国将军的身份分封天下,导致天怒人怨,那么他正确的做法应是什么?

月日兮


公元前206年,项羽迫使刘邦撤军灞上,项羽可以说是真正的雄霸天下。钜鹿之战项羽命令楚军把船弄沉,只带了三天的军粮。他以死的决心赢得了秦军,并俘虏了秦军主帅王离。钜鹿之战不仅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更重要的是项羽一战成名。

自从项羽一战成名后。刘邦知道自己实力不敌项羽,于是放弃了关中,一切听从项羽安排。当时,在项羽的带领下,打进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已经不远了。秦朝早已为刘备所接受。当时萧何也有心把秦国的所有档案文件都收集起来。刘备为了不得罪项羽,于是秦宫的财富和丝绸美毫他一点也没有拿。

由于项羽的心软,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过了一劫。鸿门宴之后,项羽达到了他权利上最巅峰的时刻。可以说天下已经是项羽的了。

实际上,分封天下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谁是盟友,谁是对手,项羽心里很明白。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又复国,但在摧毁了秦军主力军并挺进咸阳之后,天下实际上掌握在了一群士兵手中,而并不是恢复六国的王室。因为在秦朝后期汹涌的农民起义中,项羽夺得天下之后,把天下分给了和自己曾经打天下的将军,而不是六国王室的后代。

按照“楚怀王之约”的约定,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是王。项羽利用刘邦的优势,以借口说巴蜀也是秦国,让他去巴蜀。为了汉中的领土,刘邦不惜动用张良,否则他的结局估计与刘备的结局是一样的。

除楚国将军外,项羽还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司马卬为赵王,田都为齐王,田安吉北王,臧涂为燕王,申阳为河南王。这六位被封的王中,张耳、司马卬、申阳曾为赵国将军,田都、田安曾为齐国将军,臧涂为燕国将军。加上楚国的前四位将军中,十九个王中显然有十位是将军。自从这些将军称王以后,不仅政治待遇有所改善,而且他们的领土也是天下最好的。主要是因为秦朝灭亡后是项羽主持了这个分封秩序,他的意思"史记"写得很清楚:"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相对而言,对于六国国君的待遇并不是那么好了。最糟糕的是楚怀王,他被项羽封为一个没有权利的“义帝”,并且在去就职的半路被项羽杀害。原齐国的齐王也一样没有好下场,项羽刻意封了两个齐国的将军田都和田安为王。虽然韩王韩诚挽回了面子,但他没有实权。然后找了一个理由也把他给杀了。反正六国以前的后裔都没有好下场。

一心相当王的刘备从汉中反攻秦朝。只有关中三王章邯在反抗刘备中中挣扎,而其他两位王则被韩信拿下。在刘邦反攻之前,田荣自立成为齐王,首先打破了项羽立下的规定。这就惹恼了项羽。但此时项羽正忙着攻打田荣,这就给了刘备一个造反的机会。刘邦围攻章邯,张耳又投奔了刘邦,河南王申阳又被刘邦收服。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遭到了很多人的埋怨,后来,九江王英布起义,西楚盟友越来越少,项羽逐渐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结局。

总结:项羽的失败有两点:一、分封的权利不平等,而且得罪了以前六国的后裔。二、由于刘邦的原因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其实项羽应该首先让刘备当老二,罢了他的实权,然后就是把领土分给六国的后裔,毕竟他们的祖先有管理国家的经验,然后项羽可以控制这些六国的后裔,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公元前


项羽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以将军身份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顺,而是项羽推翻了秦朝却没有占据关中做“新秦王”,“服其劳却不得其利”,一心只想做楚王,所占据的魏楚九郡之地,不足以威慑天下,导致分封后不久就天下大乱,最后被占了关中秦国故地的刘邦给消灭了。

关中之地在秦末群雄并起的过程中遭到的破坏最小,再加上地形优势,原本是定都的不二之选,这点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心知肚明,但是两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刘邦在关中“约法三章”,收买人心,一直谋求做关中王。而项羽则是采取了鸵鸟政策,在关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力求最大限度的破坏关中经济以及战争潜力,然后回家做“西楚霸王”。

在项羽分封之前,就有人劝说过项羽要定都关中,结果项羽说了一句特别不专业的话:“富贵了就要回家衣锦还乡,炫耀一下,不然在外面这么玩命干什么?”这个人出来后就讽刺项羽没眼光,沐猴而冠,结果被项羽杀了。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小编认为,这个故事有点小看项羽了,项羽不是不知道关中的重要性,只是项羽认为自己在战争中和秦人结的仇太深了,当年因为缺少军粮,就在新安阬杀了秦国降卒二十万,进入关中之后更是一路烧杀抢掠,报当年灭国之仇,和关中百姓结下了深仇大恨。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相对于项羽,刘邦则是从一开始就打算做关中王,所以在关中四处拉拢人心,名声极好,甚至到了灭了秦国之后,关中父老担心刘邦不能做关中王的地步。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后来虽然刘邦被项羽封在巴蜀之地,但是刘邦打从入蜀开始就和韩信一直在谋划杀回关中,在蜀地呆了不到四个月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带兵杀了回来,在项羽和齐地一堆姓田的杀的昏天黑地的时候,刘邦占领了关中。此时,天下形势逆转,占领了旧秦地以及巴蜀的刘邦事实上成为天下最强诸侯,风头一时无两,这也是后来刘邦组织第一次诸侯联军的时候,天下诸侯“望风影从”的原因之一,大家相信跟着占据秦地的刘邦完全能消灭项羽,诸侯一哄而上都等着“杀猪分肉”。

西楚霸王完全不是后人想的这么无脑,项羽的分封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将大国拆分,让诸侯兵各自归国,限制诸侯军队规模,只是项羽苦心孤诣设计的分封方案,在分封之后迅速崩溃,西楚霸王名不副实,天下迅速重回“战国时代”。

刘邦在称帝之后,有人给他进言,天下有两块地方是绝对不能交给外人的:一块是关中地,一块是齐地,要制衡天下这两块地方是必须捏在自己手里。项羽在分封之后把这两块地都交给了别人,最后项羽就是被这两块地搞死的。

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项羽把关中地一分为三,让他们一起看着巴蜀的刘邦,把齐地一分为三,分给姓田的一家人,把魏国一分为二,把赵国一分为三,总之除了原本就很小的韩国,其他诸侯国都进行了拆分。

分封之后,项羽家门口的齐国就先闹了起来,这估计也在项羽的计划之内,只是项羽没想到,齐地居然这么难打,不管项羽怎么杀,手段多么酷烈,齐国造反的人越来越多,他亲自带兵陷在齐地无法脱身,趁此机会,刘邦反出巴蜀,吞并关中,陈余联合齐国驱逐张耳,另立齐国,代国,项羽所设计的“国际平衡局势”迅速崩溃。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以当时的形势,项羽想要长期统治天下,首先要定都关中,牢牢把刘邦钉死在巴蜀,然后逐渐蚕食三晋地区,扩大地盘,还要时刻紧盯齐地,让一窝田互相争斗,逐渐内耗。


醉美木渎


题目已经说了项羽只是个将军,名义上他没有进行分封的权力,因此他来分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到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

其次他在分封中的不公问题

项羽进行分封自己说的原则是按灭秦的功劳进行分封

先撇开刘邦不谈

灭秦之功只有随军进入关中的有资格

而留守后方的就没有功劳、推翻秦国在六国的统治只是没随军入关也没有功劳。

以赵国为例,陈馀、张耳共同打败秦军复立赵国以赵歇为王。张耳随军入关灭秦,被封为常山王,而陈馀却没有封王。

攻入关中灭秦,只有和项羽联军的诸侯才有功,跟随刘邦入关的都没有功。

韩国为例,韩王派韩王信随刘邦入关,结果是韩王被项羽以灭秦无功被废,韩王信也没有被封王,直到刘邦灭项羽后才被封王。

再有就是分封的方式

灭秦之后,按功封赏本是应该。

但是放着秦国原有的国土给降将,但却想着带着六国联军将领衣锦还乡,还不想屈居于已复国的国君之下,将原有的六国土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

导致前线将领同留守后方的国君之间的冲突。

项羽的分封可以说很不智,基本上除了跟随项羽的人高兴,其他的都不高兴。

因此他的分封应将功臣,分封在关中地区,这样避免引起各国国君的怨言和不满。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天下兵马皆在项羽手中,六国无人敢于其争锋。

他如果不想一统天下的话,只想做个霸主的话,在关中地区进行分封是最好的选择。但却听了个谣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吵着回楚国。


历史小知


分封没错,输在了一个时间差,项羽陷在齐国太久,而刘邦却迅速还定三秦,并在章邯未灭的情况下,果断出关,东进彭城,且占据了荥阳成皋等有利地形。东出彭城刘邦虽然大败,却让项羽损失惨重,国都沦陷不说,连齐国都无法摆平,刘邦虽然大败撤出彭城,但项羽因此未能拿下齐国,也算大体上完成了东进的目的。

一句话,项羽赢了彭城之战,但基本上输了未来。刘邦也没想过东出就一口气就灭了项羽。彭城之战后,刘邦占据有利地形,战术上处于防守状态,但战略上对项羽则长期处于进攻状态。

项羽的失败在于刘邦迅速还定三秦,而自己却陷于齐国不能自拔,而被刘邦打了一个时间差。假如刘邦还定三秦之后,没有迅速出关东进,那么项羽还有翻盘的机会。但刘邦却是天纵英才,抓住机会,留下部分人妈围困章邯,自己则率余众劫五国联军迅速出关,打了项羽一个时间差。刘邦走了这一步,覆灭项羽,已是时间问题。


小小恱悦


项羽当年以楚国将军的身份分封天下,导致天怒人怨,那么他正确的做法应是什么?

个人认为,正确的做法还是分封。但是项羽在分封过程中,犯了两个错误,导致各诸侯国的叛变。

第一个错误,按照个人好恶分王

项羽在鸿门宴之后,军事实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奠定了威望基础。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威望上,项羽已经成了天下的领袖人物。这个时候,项羽分封了18路诸王。

然而这18路诸王分封的成分太复杂

原王为王。魏王豹原来本是魏国大王,分封为西魏王,辖区面积减少;韩王成分封为韩王,后又被项羽杀掉;赵王歇分封为代王,迁出原来的辖区;燕王韩广封为辽东王,迁出原来的辖区;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土地面积减少;田都参加了巨鹿之战封为齐王;田安呼应了项羽的巨鹿之战,封为济北王。

战功为王。刘邦先入关中,封为汉王;申阳,迎楚有功,分封为河南王;司马卬立有战功,分封为殷王;张耳跟随项羽有功,分封为赵王;英布跟随项羽有功,分封为九江王;吴芮率兵跟随项羽入关,分封为衡山王;共敖立有战功,分封为临江王;臧荼参加了巨鹿之战,分封为燕王。

友情为王。

降者为王。章邯投降项羽,分封为雍王;董翳劝章邯投降,分封为翟王;司马欣曾经对项梁有恩,分封为塞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基本分封的原则就是看看有没有跟随自己参加作战,反是没有跟随自己的,大多没有封王,比如在齐国呼声很高的田荣。而且项羽对待原来的诸王太刻薄,韩王成被杀,直接导致张良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韩广、赵王歇异地分王,偏偏还让原来自己的手下当上了王,这不是明摆着奚落他们吗。这也导致了赵地、燕地的动乱。

可以说,项羽的这一次分封已经埋藏下了祸根。齐国的分封,导致了齐国的动乱,项羽不得已亲自去平叛。结果,刘邦趁这个机会,迅速入关,击败了章邯,使得原本的秦国降将迅速背叛。原来的各地趁机发生动乱,像魏王豹立即投降了刘邦。中原形势大乱,加之没有心腹坐镇中原,迫使刘邦不得不两面顾及。

第二个错误,杀掉共主义帝

义帝虽然是名义上的,但是项羽太过于操之过急,匆匆忙忙将义帝杀死,这给了天下诸王一个借口,成了“出师有名”,使得项羽在道义上失去了正统性。

东周王朝四百年,已经形成了周天子的意识。谁做天子不重要,但是需要有个天子,使得天下有个形式上的秩序。项羽杀掉项羽后,在理论上,人人都有正当天下共主的资格。而且项羽也是一个王,并没有地位上的正统性和继承的合法性。

因此,项羽杀掉了义帝,不仅失去了原来楚地人民的支持,而且使得中原各国有了反叛的借口,在舆论和道统上失去了优势。

项羽应该怎么做?

其实刘邦的做法可以纠正项羽的第一个错误,四百年后曹操和他儿子的做法可以纠正项羽的第二个错误。关于第一个做法,我在前期回答的“如果给项羽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会输给刘邦吗”,分析了阶级性重塑和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至于第二个错误,就是采用“禅让制”,也许四百年才有了这个想法,不过项羽不杀义帝,义帝也是没有翻盘的机会的。

所以说,项羽的正确做法还是分封,不过分封的阶级和社会秩序的架构需要认真思考。


傲虎楼主


正确的做法那就是什么都不管,直接回家自己回家埋头苦干,就借用历史上面的一句话,那就是广积粮,缓称王。

总体来讲,项羽为什么会卷入到这场诸侯的混战里面,最终难以自拔,然后被刘邦端了自己的老巢,就是因为项羽在赤峰天下的时候,把自己的那些朋友,把自己的那些伙伴,把自己和关系自己好的那批人分成了诸侯,而没有顾及到自己的那些关系不好的人。

从道理上来讲,人和人之间是由各种各样的利益锁链绑定在一起的,当这些跟你在同一条锁链上的人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也会受到牵连。

项羽正是被这种牵连给牵连到。

我们想一下,大家在被秦国灭掉以前各个国家内部的势力范围,各个国家的土地那都是明码标好的,谁的归谁,哪个地方又是归哪国管理的,项羽如果直接灭了秦国的咸阳,什么都不管自己回老家,那谁敢打他,他是西楚霸王项羽,他的部队战斗能力天下第一,谁敢去招惹他,而其他的诸侯呢?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土地那闹腾,谁又能去干扰的了项羽,项羽直接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封上,然后等着他们闹个你死我活,让雨积攒起足够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这条路线换成一个稍微读过历史书的人都能够做得到,但项羽做不到。

韩信曾经说过项羽这个人呐是妇人之仁,也就是说这个人有仁慈之心,可他仅仅只局限于关心朋友这一点上,至于说到了天下纷争,该要他做出决断的时候,他却有一些犹豫不决。

楚汉战争最先爆发的点在齐国齐国,项羽把他分给了和自己关系好的一位齐国王室的子孙,但是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人在接下来的战争里面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所有竞争者里面最差的,项羽就是这样,但事情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感情,自己感情想要弄哪个人,那就把那个人扶持到台前,如果不想用哪个人就直接把那个人给踢下去,反正自己能力足够,那也不需要靠到其他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项羽用人用人唯亲。

我用人先看血脉,再看关系,如果两样都沾不上,那对不起我和你闹掰掰,很多时候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被项羽的那些蠢操作给看哭了可又没办法,他是西楚霸王项羽,他办事情就是靠这个东西才博得人心,在他的心里面认为贵族之上,王侯将相就是有种。

结果自己关系好的人上台以后和其他人闹成冲突,最后所有的矛盾源头全部指向了西楚霸王相,项羽也没有办法是自己的朋友,又是和自己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所以他不得不出兵帮这些废物,最终自己的军队和自己本人被这些废物牢牢地托死在了战场之上。

项羽是可以成功,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阴暗面的基础之上,这种幻想般的生活事物永远都不会存在。


漩涡鸣人yy


第一,应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只要解决这个终极对手,以后他怎么折腾都有回旋的余地,因为项羽虽然是楚王,手下的人很多都不服,杀了这个刘邦,继续攻打刘邦的残余势力,能够把项羽手下的人领成一股绳,同仇敌垓,为以后的统治能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第二,解决刘邦以后,不应该分封天下,应该继续扫清刘邦的残余势力,让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第三,最后,再按功劳封王,但要收回一定的兵权,天下已定,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仇人,以显示自己的宽容心,不然很容易激起叛变。这个项羽比刘邦差远了。封王一定要多封,封几十个最好,不能让自己封的王地盘跟自己差不多大,至少要差好几个等级,最后,再慢慢收拾他们。一定要趁自己有领导力的时候,想办法把老二和老三干掉,因为老二和老三对自己的威胁最大。项羽分封的时候,刘邦一直保持着和他差不多的势力,项羽自己的手下也有几个势力跟自己差不多的,这样太危险,一定要在分封之前把这些最大威胁找个借口干掉。

最后,自己给自己留的底盘,一定是几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比如四川。这个傻子项羽竟然直接给了刘邦,让他一直处于不败之地。自己虽然有最富裕的地方,但是不好防守。

第四,一定要马上大力发展生产,恢复国家次序。选择合适的地方定都,这个非常关键。

第五,要慢慢打破原有的贵族阶层,大力提拔新的有才农民阶层,让有才之人来进入管理层,让国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渠道。秦始皇就是因为太仁慈,没有继续打压六国贵族阶层,才有后来的隐患,所以要建立新帝国,一定要打破原来的贵族阶层。

这个是最重要的,项羽带领的都是六国原来的贵族阶层,跟刘邦带领的农民阶层有本质的区别,你一定要代表农民的利益,你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毕竟那个时代农民才是群体数量最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刘邦的人越打越多,项羽的人越打越少的终极原因。

第六,灭了秦二世以后,不能在城内杀人放火,要知道,敌人永远是消灭不完的,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敌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没稳定的时候,对前朝都城赶尽杀绝,这样不利于赢得民心。要知道秦朝虽然败了,但是他们在边疆仍然有几十万的边防军,如果对秦朝士兵杀的太狠,可能会树敌太多,最后自己也会失败

第七,拒绝享乐主义,刚破了秦二世的都城,就大力抢劫里面的财物和美女,这点显得志向太小,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应该把钱用来改善民生,美女解散回家。

第八最重要,一定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文官负责粮食生产管理,武将负责边疆。

这两种权力不能同时集中在一个人手里。掌握兵权的地方官不能有收税的职能,意思就是有兵权的人手里不能有太多钱,有钱的人手里不能掌兵。如果武将也能自己负责收税,那他们也等于一个个小国王了。没有战争的时候必须收回兵权,有战争再发放权力。项羽错在他的梦想是恢复秦朝以前六国的状态,要知道社会已经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时代几十年了,没有谁愿意回到以前的战乱时代。大部分老百姓是认同中央集权制的。只是缺少一个上升的通道。项羽就特别瞧不起农民人才韩信,结果韩信在刘邦这里大放异彩。要知道,贵族再有学问,他们人数也只有几万人,农民再无知,人数也有几千万,你从几万人里挑人才还是很难的,几千万农民里,虽然人才少,但是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一旦有表现的机会,肯定会非常卖命。这拿在现代的创业来说,项羽相当于富二代加各种高智商的人创业,看起来团队很豪华,其实谁都不服谁,大家股份都差不多,领导没有占有绝对股份,也没有一票否决权,真正做事起来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方向。但是屌丝创业团队就不一样了,他们都穷,非常珍惜创业的机会,只要给个方向,都是拼命努力,能力都是在不断协作中越来越默契。能力也越来越高,而且他们对赏识他的领导非常衷心。即使卖命都愿意。刘邦这边士兵看到韩信这样的普通有才华的农民也能当将军,意味着每个士兵都有当将军的希望。事实上刘邦也是这样做的,谁杀了项羽,那个普通的士兵真的当上了将军。要知道这样的任命,项羽是不可能给的。把一个普通人直接提拔为将军,项羽不敢想象。没有那个魄力。

而且农民在项羽那里是没有多少上升通道的,即使你再有才,只要项羽从内心认同农民这个群体,他的兵肯定越来越多,事情上,在鸿门宴前期,很多有才之人都是第一选择投奔项羽,可惜项羽太高傲,瞧不起谋生,也没有伯乐的眼光,不善于发现人才,做领导最核心的才能就是会发现人才。敢于越级提拔。

也有一个这样的原因,项羽本身就是楚国的贵族,他不应该那么早称王,因为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跟他一样的其他五国贵族,如果项羽能称王,那我们也能,项羽太早称王给他们树立了非常差的榜样,应该像曹操一样,狭天子以令诸侯,除非时机成熟,否则应该隐忍。


神龙大师


项羽与刘邦约定:攻下咸阳灭秦者为王,结果项羽灭了秦朝却沒有称王称帝,而是以楚国将军的身份封将,这是开历史倒车,想把国家重新拉回到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四分五裂早已被有识之士反对,因此他这是逆历史朝潮流和人心而动,必然会天怒人怨。如果他称王称帝,广罗人才知人才,顺应民心而不是刚愎自用,可能就沒有刘邦喝的湖湖了。(妄谈)。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我个人感觉项羽一开始就是错的,他的错不在于分封天下。一开始他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国降兵,后面又杀了秦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大肆抢夺,失去了民心。之后又命人杀了楚怀王(义帝)熊心,这就给了天下讨伐他的口实。这一切也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说,项羽怎么做才算正确。我感觉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坑杀降兵,严明纪律楚兵不得抢夺秦兵财务。要一视同仁对秦兵想跟着的就留下,不想跟着的就打发他们回家去。及能壮大自己,又能得到民心。

进入秦地时应该严明军纪做到秋毫无犯,善待子婴。用熊心的名义,按照约定让刘邦做汉中王,但是也不能把汉中土地都给刘邦,要让子婴继续当秦王把部分土地还给子婴。秦地如果是这俩个人共同治理,只要项羽不去攻打他们,长此下去恐怕他们必定会有一战。分封土地的事让熊心去封,这种“蛋糕”不好分,得罪人的事情咱不干。

自己则是埋头干,广积粮缓称王。等到天下有变也是去找熊心的麻烦,咱慢慢将他们个个击破就行。倒时候义帝熊心失去威信,咱平定天下。振臂一呼,大业可成。


昌宝联护栏



说项羽当时的分封导致天怒人怨,实际上是对项羽的一种误解。


项羽当时的分封本身并不算什么错

当时项羽的位置正如题主所说,是“楚国将军”,他上面还有一个楚怀王。所以说,虽然他挂着一个“诸侯之上将军”的头衔,但是终归只是个将军,连个王都不是。


项羽靠的是巨鹿之战把这些作壁上观的诸侯给打服了,气势上起来了,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且跟着项羽一起入关的,既有诸侯王本人,也有诸侯王的代表,更有象齐国这样实际统治者根本没跟着入关的。

项羽分封诸侯,既是要抬高自己,也是要把一些跟着他混的加封,拉拢自己的势力。

很多人认为项羽当时已经统领了诸侯,甚至认为他可以直接称帝,这都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误判。绝大部分诸侯都是表面上服从,私下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要不然也不会在项羽打巨鹿之战的时候,在一旁看好戏了。

项羽分封诸侯的目的

项羽分封诸侯本身就是为了打破旧有的诸侯统治,利用自己当时名义上的“诸侯上将军”发号司令。他想要的恰恰是一些诸侯反他,他才可以一举灭之,从而实现真正的统治。而他的第一目标恰恰是齐国的田荣,只不过他高估了三秦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刘邦的能力。


项羽为了分封诸侯,先把楚怀王推为义帝,从而他自己成为了楚王;

分封三秦为了看住刘邦这个汉王,结果被刘邦轻松出关。

项羽把他比较信任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封在了南面战线;

原六国所在地的王,全部被削弱,魏王豹迁为西魏王、赵王歇迁为代王、燕王韩广则迁为辽东王、齐国更是分成三个王,实力最强的田荣则没有获得分封;

与此同时,对跟着自己入关的功臣也进行了分封: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阳、司马卬、张耳都来自赵国,而臧荼则是燕将。


可见,项羽在分封这件事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性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再一次分封,项羽估计也只会把刘邦的势力进一步削弱了,但实际上,用处并不大。

当时刘邦去汉国就封的时候,项羽实际上只给了刘邦三万人马,但是却有数万“粉丝”愿意一同前往,而其中恰恰就包括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作为第一个入咸阳的,其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在鸿门宴上不方便杀,在分封之时也不方便不加封,这是项羽的不得不做的事。


项羽的问题是:

1、杀义帝杀早了,当然如果义帝真的是项羽派人杀了的话。

2、虽然打败过刘邦数次,却没有一次能一次性把刘邦打死,反而让刘邦发展壮大了。

3、开天眼把韩信提前干掉。

当然,这都跟分封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