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春耕春播見聞:春天,我們種下希望

中國西藏新聞網

3月的西藏山南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隨著3月16日傳統開耕儀式舉行,雅礱大地吹響了春耕生產的號角。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今天辛勤地耕耘,必將換來明天豐收的喜悅。今年山南市計劃播種面積50萬畝,隨著一粒粒種子在沃野裡生根發芽,可以預計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傳統儀式拉開春耕序幕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3月16日恰逢藏曆1月22日,按照藏曆天文歷算推算,當天是開耕春播的吉日。一大早,乃東區頗章鄉阿巴村群眾就穿上節日的盛裝,端著預示豐收的切瑪,帶上潔白的哈達,趕著耕牛、開著拖拉機齊聚田間地頭,準備開耕儀式。

上午10時,司儀唸完祈求豐收的祝詞後,人們先給耕牛喂青稞、敬青稞酒。當天的耕牛頭戴紅纓,用清油擦過的牛角上扎著哈達,牛背上裝飾著日月輝映的彩布,牛尾上還拴著五顏六色的羊毛小球,甚是漂亮。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耕牛逐漸被“鐵牛(耕地拖拉機)”取代。但儀式和人們對豐收的祈盼沒有改變,開耕儀式上的“鐵牛”同樣被打扮得花枝招展。與傳統不同的是,人們把國旗插在了耕地拖拉機上,表達對黨和國家的熱愛。

“突突突……”耕地拖拉機耕下春耕第一犁後,人們開始互獻哈達、互敬青稞酒,祈求風調雨順。隨即整齊地排列開來,唱著歌謠,將一粒粒青稞種子均勻地播撒在肥沃的土地上。

“春耕儀式後,大家就開始忙起來了。”阿巴村黨支部書記次仁說,“現在黨的政策好,群眾種糧的積極性可高了。”

惠農政策增強群眾幹勁

次仁告訴記者:“現在,農民種地不僅有種糧補貼,黨和政府還制定了很多惠農政策,幫助群眾發展生產。”

為了讓群眾明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3月16日,洛扎縣拉日鄉拉隆村開耕儀式上,該村駐村工作隊帶著宣傳資料,面對面向群眾宣講“四講四愛”和黨的惠民政策。與群眾一起算“明白賬”,教育引導群眾淡化宗教消極影響,崇尚科學,用勤勞雙手過好今生幸福生活。

近年來,沐浴著黨的惠民政策,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拉隆村建起了溫室大棚,併成立了拉隆村索南巴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有員工16名,主要生產豌豆粉、黑糌粑、炒黑青稞等農產品,年銷售額約26萬元。”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達瓦次仁感慨,“合作社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得益於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利益於黨的好政策。”

洛扎縣是邊境縣。近年來,在黨的惠民政策特別是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幫助下,當地群眾走上了“小康路”,不僅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群眾的精神面貌也大為改變。“隨著農產品銷路越來越好,群眾種糧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達瓦次仁高興地說。

科技支撐保障糧食豐收

農業發展,科技是支撐。近年來,依託農用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扎囊縣扎其鄉孟卡榮村成立了國家級農機專業合作社。如今,嚐到了農業機械化甜頭的孟卡榮村群眾,早已把開耕儀式用的耕牛,換成了“鐵牛”,但開耕儀式的傳統還是堅守著。

“開耕儀式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舉行開耕儀式一是祈求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二是教育群眾不能忘本,要靠辛勤勞動過好新生活。”孟卡榮村村委會主任格勒說。

格勒告訴記者,該村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大大小小機械27臺(輛),機械化耕種,春耕用不了幾天就能完成。

“我們家種13畝地,過去8個勞動力一起種,要4天才能種完。現在,一天不到就種完了。”該村今年79歲的群培索朗給記者算起了細賬,一個勁地誇,“農業機械化好!”

在減少種地成本、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也是勞動力的解放。如今的孟卡榮村,已經從過去的產糧落後村,一躍成為了有名的種子銷售大村。“村裡種糧多的人家,僅一年銷售種子就能增加收入二三萬元。”格勒說,“除此之外,勞動力解放之後,群眾外出務工的時間長了,一年下來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