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見世俗,有人見人情,有人見風土,有人見限制級。對於好美食的我來說,《金瓶梅》裡的吃喝最迷人。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和西門慶吃頓飯吧!

上一次寫完文章,編輯來和我說,有讀者質疑,西門慶不是宋朝人嗎?何以我次次寫飲食,說的都是明朝?

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這是一個好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金瓶梅》的飲食專題便無法繼續,這樣的疑問也會越來越多。

按照《金瓶梅》的描寫,它的故事地點“清河”附近,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大河道,向南通過臨清碼頭,可達淮上、揚州、南京、杭州、湖州等地,向北可達京城。這條河道在《金瓶梅》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來旺兒從杭州乘船回“清河”(第二十五回),韓道國由揚州運貨經臨清碼頭回“清河”(第八十一回),連朱太尉從江南採取了花石綱要回京都,欽差殿前六黃太尉由京城乘船來取花石綱,也是道經“清河”。

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這條大運河在歷史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便是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上,有十二個重要的碼頭,乃是瓜州、南旺、沽頭、魚臺、徐、沛、呂梁、安陵、濟寧、宿遷、臨清、新河。其中,從濟寧到臨清的山東段運河開鑿於元代。元末,山東段運河一度淤廢,在明永樂帝時期才得以重新開鑿。宋朝時期的運河,通過河南而到開封(宋都城),根本沒有山東什麼事情。

《金瓶梅》中,這樣的“疏漏”還有多處。在三十三回裡,潘金蓮順口說了句當時流行的歇後語:“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這句歇後語的意思是此事盡人皆知,想瞞也瞞不住。沈萬三是明太祖時有名的富豪,宋朝的潘金蓮如何知道明朝的沈萬三?

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我個人傾向於,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金瓶梅》是一本市情小說,作者要寫的,不僅僅是色情淫穢,更有當時的官場黑暗,官商勾結和平民百姓的悲苦生活。

《金瓶梅》成書在明朝,當朝之人寫當朝之事,容易受到政治壓迫,假託宋朝,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明朝的人與事,是為了提醒我們,宋朝不過是假託,千萬不可當真,因為作者想要說的,就是當世之事。為了這個目的,他甚至採用了很冒險的手法,在書中出現了真正在朝廷當官的人物名字。在六十五回迎接六黃太尉一節中,和西門慶同時出現的有韓邦奇、凌雲翼、黃甲等人。這三人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韓乃明朝正德三年進士,凌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黃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在嘉靖年間,他們都是政府官員,韓在嘉靖二十四年開始擔任漕運總督,凌則從萬曆七年開始擔任漕運總督。

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書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稱山東為省、設十三省提刑官都是明朝的建制;比如數次出現了岳廟,岳飛乃南宋人物,不可能在北宋就出現……至於飲食方面,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西門慶用來炫富的鰣魚,如果在宋朝,決計不可能出現在山東。鰣魚產於南方春夏之交,出水即死,很難保存。因為明朝修復大運河,臨清碼頭是當時貢船的換冰之地,這才保證西門慶家的廚子可以做出“兩盤新煎鮮鰣魚”。另外,之前我也寫過西門慶家的珍貴水果柑橘,也是有賴於這條運河之 功。

舌尖上的《金瓶梅》,宋朝乎?明朝也!


蘭陵笑笑生以宋朝為假託而寫明朝,可謂用心良苦。作為讀者的我們須要領情,才算不枉費了作者的一片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