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才叫鬱悶”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這是一個人到中年的典型現象,也是任何一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困境。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中年,按理說應該什麼事兒都明白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電視劇《小歡喜》的童文潔說:“人說四十不惑,可我現在們腦子困惑。”那麼,為什麼人到中年反而充滿困惑呢?

首先,人在中年時所要擔任的角色最多。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構建關係,不斷解除關係的過程。你一出生,你就有父子及母子關係,或者父女及母女關係,你的角色是兒子或女兒;開始上學了,你就有同學關係,師生關係,你的角色是學生;你參加工作了,你就有員工與老闆關係,同事之間關係、上下屬之間關係、朋友之間關係、合作伙伴之間關係等等,你的角色可能是員工、領導、老闆、客戶等等。你結婚成家了,你就有夫妻關係,你還有跟下輩的父子及父女關係,或者母子及母女關係,你的角色是父母。所以,隨著人的年齡越來越大,你與外界的關係越來越複雜,你的角色也就越來越多,而人在中年時期,你與外界的關係以及所要擔任的角色數量達到了最高峰,而進入老年之後,你與外界的關係慢慢解除,角色也慢慢減少。

其次,人到中年時所遇到的問題最多。由於人到中年時所要承擔的角色最多,所以遇到的問題是最多的。在家庭裡,你的父母親年紀大,身體不好,怎麼辦?你每次回到家裡,經常為了家庭瑣事跟另一半吵架,怎麼辦?孩子經常玩遊戲,學習成績不好,怎麼辦?在單位裡,你完成不了公司今年的業績怎麼辦?你作為一箇中層管理人員,下屬跟你對著幹,怎麼辦?人到中年,遇到職業發展瓶頸,怎麼辦?社會發展太快,害怕自己跟不上技術發展,學歷壓力越來越大,怎麼辦?等等等等,這些問題都集中在中年時期集中爆發出來。

最後,人在中年時所要承擔的責任最大。正是因為你到中年承擔的角色最多,遇到的問題最多,所以所要承擔的責任最大。你需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你需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你還需要承擔完成公司業績的責任,而這些責任,別人沒辦法幫你,你無法逃避,別無選擇,你能做的只有獨自扛起來。

正因為上述原因,人到中年,就會遇到:幹著不喜歡的工作,見著不喜歡的人,並且你必須得忍著。如果儲備足夠資本,你將應對自如。但如果你沒有任何積累,那你將度日如年。


李華星


2009年,因為我的合同到期,我沒有選擇續簽,回到鄉下。


在辦公室辦手續的時候,正好廠裡的技術員辦退休手續,我打招呼說:“李師傅,好羨慕你啊,可以做到退休。”他笑著說:“幾十年,很快的”。


我既佩服又羨慕,他的堅持力,那種不管颳風下雨天冷天熱,都可以按時趕到工作崗位,重複著前天昨天,或許是許多年前都在重複的工作。閉上眼睛也能完成的工作,這種工作,五歲的孩子也會幹的,也許,乾的比我還好。


這樣不斷重複的工作,我感到非常厭倦和疲憊,心也累,常常渴望休息,休息了一天,夢想著休兩天,還想更長的假期。每天想著到工廠,換工作服,幹活,下班了,再換衣服,回家。一眼能望到頭的人生,不會有精彩,不會有掌聲。

此刻,看到你的問題,就是十年前的我。

現在,懂得一句話:“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

我們去完成某種事業,不一定高大上,也不一定為世人所知,但是,一定是為了達成一種目的。就像飢餓了一定要找食物填飽肚子,想成為作家一定勤動筆……把夢想付諸行動,去切合實際,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的事業,那就不再是鬱悶了,反而得到了一種快樂。



隨山隨水隨緣


中年人的鬱悶,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中年的鬱悶,是有內涵的鬱悶。

中年人的鬱悶,可以破解。

第一,找到真原因

第二,破解

第一,鬱悶的原因太多了,然,那是根上的原因嗎?可能只是表象。

例如,幹著不喜歡的工作,家裡老人身體不好,沒有時間多配孩子,老公對我沒有以前體貼,媳婦不像以前那樣可愛,孩子壞習慣總是不改,總是無盡的加班考核,上月任務量不達標,下月績效考核又加重了,沒時間出去放鬆,知己越來越少……

上述都是表象而已。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矛盾。

矛盾也只有一個:內心精神和外在物質的矛盾!

不用我來分析,

其實每個人自己都能自我分析,拿兩張美麗的紙,一張寫內心想要,一張寫外在所擁有。

第二,破解。

寫完以後,其實你已經有了破解的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的鬱悶,不在於找不出破解之法。

在於願不願意走出舒適區去面對。



田園三郎


人到中年是選擇繼續壓抑還是辭職解脫,一個要看自己家境是否殷實,如果還是工薪階層,就要考慮是否能夠隨便跳槽。再就是本身儲存人脈技能是否支撐你找到更好的事做,如果到中年了還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多半不具備以上條件,要不就不會熬到中年了才有這種想法。



背靠在牆上


工作從實質上來說,不是你愛好的體現,它不過是你謀生的工具,你賺柴米油鹽的方式。不是來給你快樂的,只是來給你努力的。只是你活著必須經歷的喜怒痛樂中的一部分。

工作需要你付出體力,精力,腦力,犧牲很多“人”的天性來成就。遭遇的挫折,競爭使工作很難成為快樂的來源。至於某些人說的努力後獲得的快感、自信其實都必須建立在“成功”以後,建立在達到你的預期之後。這種成功人士我想是極小部分。大多數人從工作中體會到的艱辛和力竭已經註定工作很難成為快樂的源泉。

人首先要活著,再開始尋找快樂。這是人註定的層次次序。

當然,部分人已經越過活著的基礎資本積累,開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個時候,他們喜歡的這些“工作”就不再是以謀利為目地。這種人的工作與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其實出現了質的不同。叫愛好更加合適。

所以,我們來問一下中年,有幾個因為工作而感到快樂?


4728滴


這個需要搞心理輔導,去做他的工作讓他的思想轉個彎,但絕對不是急轉彎。

這就是我的觀點:

(1)人到中年,這可是個見多識廣的好年齡,思想已經現實應該更接近實際。那麼去告訴他,為了一家老小需要學會高興,不為自己僅為家人,好不?

(2)去跟他講幹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幹這份工作?還要去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絕對相信你,也相信他不是為了鬱悶才幹吧?

(3)有人說把無意義的事幹好了,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那麼去告訴他吧,把鬱悶的事幹好了,就不鬱悶。

(4)跟他協商看看能不能為了你,就為你能去愛上這份鬱悶的工作!我希望在家就能靜候你的佳音。

(5)算了就再去明明白白告訴他吧,工作不鬱悶,人鬱悶;人不鬱悶了,工作不可能悶。

(6)最重要的一點真的就去告訴他:一切境由心生,心胸開朗了,世界也會天開地闊。

好了跟他講這麼多,應該夠了。


湖北聞金剛


幹著幹著,時間就過去了,走著走著,目的地就到了。


小兵侃大山


可以培養一份企業的愛好 比如攝影 寫作 生活會有趣很多。


喜冬厭夏的七帆


我就是一箇中年職場人,乾的也是自己不那麼喜歡工作,這個話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從我這十多年的豐富多樣工作經歷來說,“喜歡的工作”真的是一個很主觀的概念,無法用標準去衡量。剛畢業那幾年,我幾乎都是在跳槽中度過的,在學校實習的當過老師,後來又做過文員、做過銷售、做過經理助理、做過市場研究,各種各樣工作我都想嘗試,為的就是找到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不想在以後的職場道路上委屈自己。


可很遺憾,儘管嘗試過各種工作,我依然沒找到自己喜歡的,相反,

我發現不管外表看上去多麼光鮮亮麗的工作,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不為人知的那面,足夠把最初喜歡的那點激情消磨掉。


真正能讓人在一份工作中堅持下來,僅靠喜歡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靠一股鑽研到底的決心和碰到困難不放棄的韌勁,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改正自己的缺點,在挫折和失敗中找到一條相對正確的路。事實上,當我們有了這股決心和韌勁,不管是什麼工作,我們都能做得像模像樣。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可能大部分的中年職場人和我一樣,在一份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崗位上幹著,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工作的盡心盡責,也不妨礙我們對生活、對工作依然充滿熱情。


另外還要說一句,在中年人的世界裡,有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壓力、有贍養老人的責任、有撫養後代的重擔,比起這些鬱悶又無解的事情而言,工作那點事還真不叫事,畢竟工作還是相對公平的,只要捨得付出,一定會有收穫的一天。


職場女性那些事兒


【職場飯的回答】人到中年,沒有工作那才是真正的鬱悶。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已經不是用喜歡和不喜歡來給自己的工作定性的年紀了。

人到中年,責任比喜歡更重要。

年輕憑喜歡或不喜歡來來定工作,是因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再用喜歡或不喜歡來看自己的工作就是不負責任了。

固然為了家庭捨棄一部分個性有點殘忍,但是為了個性放棄責任就是人品有問題了。喜歡是主觀情緒,作為成年人如果還憑情緒來做事,有錢我們可以說任性,沒錢就只能說瞎折騰。

工作是謀生手段。

作為謀生手段的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滿足自己的經濟需要或者獲得精神愉悅,哪怕不喜歡,它也是一份好的工作。

作為成年人,養家餬口是第一重任。只要自己的工作能養活一家老小,就沒有什麼可鬱悶的。誠然不是自己喜歡的有些許遺憾,但是人生不就如此,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人到中年,沒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才叫鬱悶。

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可能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若是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可能連作為成年人最基本的體面都沒有。

有聊勝於無,工作除了是謀生差事,還是社交活動的一塊敲門磚。成年人聚一起聊什麼,無非是家庭、工作和年薪。一份不喜歡但是收入高的工作怎麼都比沒有工作要容易說出口。

工作是成年人的底氣,存款是成年人任性的標尺。

完結


我是職場飯,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