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王婆为何骂潘金莲是“咬虫”?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美味老家


咬虫是古代对女性的詈词,而且好像就只有在水浒传里头经常看到,其他演义类小说里头,貌似没有看见过,不知道是不是宋代的专有贬义词。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即便是在造反题材的《水浒传》中,女性的地位依然如此。咬虫是一个贬义词无疑的,大意无非就是淫妇之类的俚语或者口语化的粗话。

王婆骂潘金莲是“咬虫”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话说潘金莲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通奸,设计毒死武大郎。武松出差回来以后告官无门,只得私设公堂,审讯潘金莲和王婆。潘金莲招架不住先招了——掀翻了她俩的“友谊小船”,王婆气急败坏,于是便骂潘金莲——《水浒传》第二一回:“﹝ 唐牛儿 ﹞大叫道:‘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 宋押司 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水浒传》第二六回:“ 王婆 道:‘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所以说,水浒传里王婆也被人骂过“老咬虫”,话说想要敲诈王婆不成,郓哥被王婆揍了一顿。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一头骂,一头哭,一头走,一头街上拾梨儿,指着那王婆茶坊里骂道:“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提了篮儿,径奔去寻这个人。

所以说,基本上认定,咬虫一词就是骂人的话,而且是用在女性身上的贬义词。不过现在好像都没有这一类的俗语了。


何足畏哉


“咬虫”这个词肯定是方言。因为它是骂人的话,那么绝对就不会是好话。

王婆骂潘金莲是“咬虫”,以潘金莲的性情来看,这个“咬虫”应该是指作风不正。

联系到郓哥也曾骂王婆是“老咬虫”,唐牛儿骂阎婆:“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教你双日不单日着。”

可见,这个“咬虫”、“老咬虫”都是骂女人的。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咬虫”也就是“婊子”的意思。

骂人没好话。骂人的人都是从最恶毒的心态出发的,恨不得一句话骂死对方:当然也恨不能一句话出了自己满肚子的怨恨。

“咬虫”、“老咬虫”对于女人来讲,应该是一句非常狠毒的骂人话。


陇之语


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中,引用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俗语。我来简单说说某些不太好理解的“俗语”。至于题主问的“咬虫”一词,要铺垫一下,然后才能说明白。

鲁智深喜欢骂人“直娘贼”,很多人可能以为是“CNM”的国骂古代版,在这里把“直”当成了“入”。其实,这个“直”是“值”的意思,也就是“卖娘的贼”!

再加大难度。西门庆向王婆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说:“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西门庆听王婆这么说以后,笑道:“你看!这婆子只是风!”

这里的“拖蒸河漏子”和“温和大辣酥”,也是有寓意的。因为,武大只卖炊饼,不卖别的。而施耐庵是苏州人,曾在兴化住过一段时间。据说,“河漏子”在苏北方言指的是河蚌。而“大辣酥”在蒙语中式一种酒,也可写作“答剌苏”或“打剌孙”。王婆的意思很明显,明说武大家卖河蚌(样子接近)和酒(酒指的是奶水),其实是暗指“卖”女性腰部以上和腰部以下。

还有,珲哥暗示武大郎被绿的时候,曾说他们家养着鹅鸭。武大郎很生气的说:“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鸭”在现代指的是出来卖的男人。而在古代,可不是。请看图:

在山东省南四湖地区,出产一种微山麻鸭。这种鸭子的公鸭头颈羽毛均呈乌绿色,发光亮色泽,俗称“亮头”。也就是说,这种鸭子头是绿色。。。。“原谅绿”。

最后,回归正题,“老咬虫”(“咬虫”)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这是一个詈(lì)词,骂人的话,指养汉的女人。这么说,就太没意思了,太官方了。

我认为是“蛇咬虫蛀”的简称用法,来形容这个人被蛇“咬”过,被虫子蛀蚀了。蛇和虫这两种动物,又跟某个部位类似。所以,这个词实际上是在暗指,某女人生活太过滥交。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王婆会跟潘金莲如此对骂了。

嗯,文化人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有深度,有内涵。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咬虫”,是宋时口语中骂人的话,可能是根据“拆字法”得来的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鸨母、虔婆一类的女人;二是指养汉的女人。《水浒传》中王婆骂潘金莲是“咬虫”,就是说“你这个偷奸养汉的淫妇”!

王婆为什么骂潘金莲是“咬虫”?因为她俩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话说潘金莲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通奸,设计毒死武大郎。武松出差回来以后告官无门,只得私设公堂,审讯潘金莲和王婆。潘金莲招架不住先招了——掀翻了她俩的“友谊小船”,王婆气急败坏,于是便骂潘金莲——

武松一提,提起那婆娘(潘金莲),跪在灵堂前,喝一声“淫妇快说!”那妇人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将那日放帘子因打着西门庆起,并做衣裳入马通奸,一一地说;次后来怎生踢了武大,因何设计下药,王婆怎地教唆拨置,从头至尾,说了一遍。武松叫他说一句,却叫胡正卿写一句。王婆道:“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王婆也只得招认了。

根据上下文的含义,王婆在这里骂潘金莲为“咬虫”,可以直接翻译成“你这个偷奸养汉的淫妇”!

潘金莲偷奸养汉,其实正是王婆的诡计,她为了钱财,为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并借自家作为二人的通奸场所。在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踢伤后,又设计杀害武大郎,是一个典型的“淫媒”,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咬虫”,就狠毒而言,比潘金莲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啊!


麓风轩


上面诸位的分析我感觉不够令人信服。“咬虫”是骂人的话,大家应无异议。但说是指专骂女性甚至是直指女性的下半身,就有点是臆测了。论据显然不足。我分析,“咬”是指虱子,有的地方语里就把虱子叫做“小咬”。在吴方言里,现在骂人还有“瘪虱”的骂法。骂人像虱子,一是表明这个人很讨厌,二是也表明这个人很低贱,被鄙视。有无道理,供参考。


曹操624


老咬虫,是古代骂人的话,指鸨母、虔婆一类的女人。与王婆自己说自己的“马泊六”同义。


比如《水浒传》第二一回:


“今晚必然喫那老咬虫假意儿缠了去。”“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屋里粉碎。”


《水浒传》第五一回:


“ 白秀英听得,柳眉倒竖,星眼圆睁,大骂道:‘老咬虫!乞贫婆!贱人怎敢骂我!’”


顺便说下“马泊六”,西门庆试探王婆的时候,王婆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说了一段话:“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这里的“马泊六”就是指拉皮条的、掮客。《坚瓠集》:“俗称撮合者为马伯六,群碎录云,北地马群,每一牡(雄)将十余牝(雌)而行,愚合计之,每伯用牝马六匹,故称马佰六。”


王婆骂潘金莲“咬虫”的时候,正是他俩被武松捉住逼供,潘金莲受不住威胁,老老实实地将“放帘子打着西门庆”,王婆以“做衣裳”为名,撮合她与西门庆通奸,以及后来西门庆踢武大,王婆如何教唆她设计下药等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言语中自然少不了王婆的罪过,王婆此时又气又怕,才骂潘金莲:


“ 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


所以,这里的“咬虫”自然不是什么好话,指的是偷汉子的女子,等同于贱人、淫妇之类的意思。


青蛙依诺


“咬虫”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是一句骂人话。不过呢,说它的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用词交不准确。只有王婆骂潘金莲“咬虫”,是恰如其分。

武松已经向何九、郓哥了解了武大郎之死的真相,知道有奸情、有投毒。但是,对投毒的具体细节,还没有了解。因为郓哥和何九,毕竟没有亲眼见到“大郎,该吃药了”这一幕,也没听到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商量投毒那一场。他们对杀人案的判断,还有一半是来自于猜测——万一潘金莲是好意,见武大郎受伤,想给他吃点河豚补一补、结果食物中毒了呢?

说实话,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想象,即使到了这时候,潘金莲还是可以抵赖的:偷奸是我不对,但大郎受伤,我也很难过。买了一帖药给他喝下,不知是药不对症,还是伤得太重,就此一命呜呼。这样一来,她虽然有错,但罪不致死。——武松替兄报仇,也许会轻罪重罚,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己把自己的罪责说得轻一点,总没有坏处。

不过写人物,要符合背景和性格。潘金莲再坏,害人、杀人是第一次,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在武松钢刀的威胁之下,她“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除了放帘子相遇、做衣裳通奸、捉奸踢伤武大郎之外,她还说到了“因何设计下药,王婆怎的教唆拔置”,一切的一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公平一点说,潘金莲除了自我欲望之外,大部分时候是受人怂恿。要让她完全策划这么一件杀人案,她的智力和勇力都达不到。具体地说,主意是王婆出的,武大死后也是王婆来善后的。王婆的罪责,并不比潘金莲小。

所以当她说了这些之后,王婆不由感叹“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意思是在潘金莲的口供之下,王婆没有抵赖的余地。

不能不佩服武松的精细。如果让老奸巨滑的王婆先开口,东拉西扯,说不定会把话说到什么方向上。只有让不那么老奸巨滑的潘金莲先开口,才可能在惊惧之下,还原事实的真相。所有的案中人,所有的罪犯,一个也别想逃脱。

是潘金莲的证词,定了王婆的死罪(后来到了官府,定罪“凌迟处死”)。当然在王婆看来,这不是她罪有应得,而是被潘金莲“咬”出来的,所以称潘金莲为“咬虫”。


栖鸿看红楼


“咬虫”、“老咬虫”一词曾经多次出现于《水浒传》里,但是几乎在其他书里没有见到过。


唐牛儿骂过虔婆,郓哥儿骂过王婆,白秀英骂过婆婆(老鸨子),王婆也骂过潘金莲(养汉子的)。这个词在《水浒传》中针对的都是行为不端的女人。所以这个词是专门用来拿这些女人的。不过水浒传中似乎也没有什么正常的女人。


但是这个词究竟什么意思,怎么来的?是不是就是像百度里解释的虔婆、老鸨、养汉子的女人?

施耐庵是白驹场人,原来属于泰州兴化,现在属于盐城大丰,所以可以确定“咬虫”这个词应该是当时那一带的方言。


但是现在无论是盐城还是兴化甚至苏州(施耐庵也在苏州呆过)的方言里,都没有这个词了。

但是这也不能证明这个词没有存在过。因为施耐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经历过“洪武赶散”这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特别是盐城一带最原始的方言已经被江淮官话和吴语改造过了,所以现在的盐城一带的方言词汇里不存在“咬虫”这个词,实属正常。

不过同样在《水浒传》里有一句“来往的,尽是咬钉嚼铁汉……”,这说明“咬”字应该也是一般字面理解,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而“虫”可能是“老虎”(大虫),也可能时“毒蛇”(长虫)。所以不管是老虎还是毒蛇,都是咬人的。


其实也可见元末明初时,施耐庵对待女人的态度,在他眼里,女人就是吃人的老虎或者毒蛇。

不过或许可能还有哪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咬虫”的方言能给大家解密,也未为可知。你们说呢?



炒米视角


小阿蛮来回答。



王婆骂潘金莲是“咬虫”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全文如下:


那妇人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将那时放帘子,因打着西门庆起,并做衣裳,入马通奸,一一地说。次后来怎生踢了武大,因何设计下药,王婆怎地教唆拨置,从头至尾,说了一遍。……王婆道:“咬虫,你先招了,我如何赖得过,只苦了老身!”王婆也只得招认了。


潘金莲在武松的震慑之下,把事情的经过全部都说了。王婆一看,情势不对,也得招。这时候,她就骂了潘金莲是“咬虫”。



根据《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咬虫,是一个詈(lì)词,骂人的话,指养汉的女人。这一点不必多解释,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王婆没有诬陷潘金莲。


但是王婆这个人,也不干净。


“咬虫”这个词,常和“老”连用。老咬虫,指鸨母一类的人,也是骂老年妇女的话。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郓哥骂王婆,就用了“老咬虫”。

郓哥道:“老咬虫,没事得便打我!”……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一头骂,一头哭,一头走,一头街上拾梨儿,指着那王婆茶坊里骂道:“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


可见“咬虫”这个词不是个好词,并且,和潘金莲一样,王婆也不是个好人。



我是小阿蛮。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谢谢。

小阿蛮


识广东话客家话的就知道啦。所谓的咬虫,是蛟虫!指女性发情了,或性兴趣状态。指性欲强性需求量大的女人或性得不到满足而内心痛苦的女人,是性心理有点病态的状况。广东话讲是“蛟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