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甲午風雲》中有哪些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雲緋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這部老電影《甲午風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的是部老電影了,因為它的拍攝時間是上世紀中期,而這個時間段拍攝的電影比《西遊記》的拍攝時間還要早,其知名度也因為那個年代的宣傳而變得更加廣泛。

與歷史不符的具體分析

《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化了這場戰爭,既然美化了這場戰爭,就必然有很多的與歷史事件真實發生的過程所不相符的事情,以及諸多鏡頭的存在,可能會有誤導觀眾的情況。

不相符的地方一,丁汝昌在定遠艦被砸傷。

根據清朝歷史記載,丁汝昌在參與甲午海戰的過程中,因為身居高位被炮彈所砸中,砸中之後直接從艦橋的頂端摔了下來。這樣的一個高度摔下來,帶來的傷害和打擊是致命的,丁汝昌也在此次炮擊過程中受傷嚴重,甚至一度昏迷不醒。

而在電影鏡頭當中,我們根本無法看到丁汝昌被砸傷之後所帶來的嚴重性,僅僅是後背象徵性的捶了一下。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丁武昌已經年近5旬,如此高度摔下之後,又經過船艙一些物件的砸中,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這一點是與歷史不相符的。

當然儘管丁汝昌被炮彈砸中,可是在重傷之下依然拒絕回到自己的艦倉內部進行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鼓舞士兵,讓自己的手下奮力追敵。

不合理事件二,劉步蟾的糊塗賬。

丁汝昌的北洋海軍此次戰敗有兩個主要負責人,第一個是丁汝昌,第二個就是劉步蟾。劉步蟾與丁汝昌的關係非常複雜,事實上劉步蟾的確是一個好人,可是也有自己的人生汙點。

簡單來講,劉步蟾因為得罪了某個洋人掌權被某些人嚴重黑化,並且在整個清朝歷史當中,對於劉步蟾的記載也是諱莫如深,顧左右而言其他。因為劉步蟾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這樣的一個複雜之人很難去解釋,只不過在短短的兩個小時的電影當中,想要完整的闡述他的個人發展以及個人在北洋海軍當中的影響力和在此次戰役過程中的作用,基本不可能。

《甲午風雲》這場電影當中的劉步蟾,更多的是參考當時的歷史記錄以及相關文獻,而近50年以來,關於劉步蟾的個人形象發生了重大轉變,百姓對於他也有著諸多方面的考量。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戰役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彈問題。根據中日雙方的數據對比,不難發現,甲午海戰直到結束,日本的開花彈還剩下1200多顆,而北洋水師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僅僅有3000餘枚炮彈,而3000餘枚炮彈當中很少是開花彈,更多的是實心沙土的,這樣的沙土彈威力更小,影響力更小,在戰場過程當中所能夠起到的打擊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方伯謙之死

方伯謙因在甲午海戰中怯戰逃跑而遭到了後世排山倒海的非議。在電影《甲午風雲》中,他被濟遠艦造反的官兵殺死。但是在歷史上,方伯謙是因為黃海海戰怯戰被朝廷處斬了。
歷史上的方伯謙是在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留學的留學生,相對於劉步蟾、鄧世昌等性格火烈的水師管帶,他的性子比較柔和。管帶們對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當了水師提督頗有微詞,但方伯謙對丁汝昌則比較恭順,所以丁汝昌對方伯謙也比較寬和。
方伯謙家有二妾,與甚少回家的鐵血軍人鄧世昌相比正好是個反面典型。他是個沒甚血性的膽小軍人,但要他負責北洋水師的戰敗未免苛責太過。
從民國開始,就有不少人為方伯謙喊冤,稱所謂方伯謙自己砸壞大炮謊稱是被敵艦擊傷純屬與管帶不睦的洋員造謠誹謗。方伯謙處斬電文下達次日,據《盧氏甲午前後雜記》記錄,“濟遠”士卒聞之‘均奔麓伏屍而哭,聲聞數里,見著無不淚下。’“盧當時是”廣甲“艦管輪,可以說是目擊者第一手資料,現存福建師大圖書館。這與《甲午風雲》中展現方伯謙與濟遠艦官兵不和的情況可謂截然相反。
《海軍大事記》代表了清末民初廣大海軍的意見,他們中許多人參加了甲午海戰。這其中稱軍中人認為方伯謙被冤殺,實屬被讒言陷害。

但現代史學界已經將劉步蟾翻案還其清白,方伯謙卻沒有這個待遇。者足以證明他確實不乾淨,但可能也存在部分指責與歷史真相不符的情況。

所謂假冒偽劣炮彈填沙土的謠言

填沙土的炮彈主要作用是讓敵艦擊穿後漏水,在晚清屬於造價低廉但仍然很有效的炮彈。當然這種炮彈放到現在只能是演戲用,但是在清末確實合法上艦的。而真正填充火藥的開花炮彈對於窮困潦倒的清政府來說是無力負擔的,只能在每隻船艦上放固定的數額。填沙土的實心彈可以多配備,這種炮彈擊中船隻下半身比較有效,但是打到桅杆一類甲板上目標,殺傷力自然大打折扣。
甲午海戰中,日本的開花彈直到戰爭結束還剩1200多顆,北洋水師靠很少的開花彈和一堆實心沙土彈打到後來慘烈的狀況,已經是個奇蹟。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雲緋


《甲午風雲》這部老電影非常經典,我認為該片至今依然是反映甲午海戰最好的電影。當然這個評價是從藝術角度來說的,從歷史角度看,確實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地方。

一、中日軍服都與史實不符

雙方海軍軍官的制服都是白色,這顯然是受到了電影拍攝時海軍制服的影響,而實際上北洋海軍是深藍色,日本海軍是更深的藏青色,而且並非西式軍服,而是有點中式風格。

二、日方旗艦有誤

電影中描寫日本海軍旗艦是吉野號,實際上吉野只是第一遊擊隊旗艦,聯合艦隊旗艦是松島號。

三、炮彈填沙子有誤

電影中致遠號發射禮炮時,由於彈筒裡都是沙子沒有火藥,所以炮彈不響。編劇不知道的是,北洋海軍的炮彈並非帶有金屬藥筒的整體式炮彈,而是使用絲綢藥包的分裝式炮彈,而且藥包內的黑火藥也不是類似鞭炮的沙狀,而是六角藥餅,是不可能用沙子冒充的。

四、致遠追擊吉野有誤

電影中最激動人心的是致遠追擊吉野的情節,但其實致遠航速只有十四、五節,吉野有二十二點五節,致遠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

五、致遠被魚雷擊沉有誤

電影中致遠躲避魚雷的情節相當驚心動魄,但實際上日本海軍為了避免魚雷被打爆,戰前拋棄了魚雷,而且當時魚雷最大射程只有四百米,有效射程一般是二百米,必須抵近發射,是不可能遠遠偷襲的。

六、致遠擊毀西京丸有誤

電影中日本海軍讓西京丸去牽制致遠,結果被致遠擊毀。實際上西京丸是一艘商船改造成的代用巡洋艦,只有一門120毫米炮,是海軍軍令部長的座艦。海軍軍令部長是聯合艦隊司令的上級,後者不可能讓西京丸去擔負作戰任務。海戰中西京丸被北洋海軍定遠、廣丙、福龍等艦艇誤認為日本運兵船進行了攻擊,但其中不包括致遠。

七、經遠先被擊沉有誤

電影中經遠先於致遠被擊沉,實際上是致遠先沉沒後,經遠才被第一遊擊隊四艘日艦包圍擊沉的。

八、劉步蟾的形象有誤

由於和外國顧問關係不好,劉步蟾一直是外國顧問回憶錄抹黑的重點,電影顯然受了影響。實際上劉步蟾才是海戰總指揮,丁汝昌受傷後 正是劉步蟾指揮艦隊一直英勇作戰,直到逼退日本海軍,戰後因此受到表彰。

九、日本海軍並沒有懸掛美國旗幟偷襲

電影中這一情節曾經深入人心,實際上並無此事。

十、王國成並沒有調到致遠號上

電影中用尾炮擊中吉野的濟遠炮手王國成,作為普通水兵的形象代表,塑造成一個調到致遠號上,最後犧牲的英雄形象。實際上王國成在拿到賞銀後離開了北洋海軍,因為賭博輸光了,很年輕就病死。









海軍史研究會員


《甲午風雲》是中國早期的經典電影之一,對於普及甲午戰爭知識、激勵人們海防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過因為當時對於甲午戰爭的研究還比較粗淺,因此劇中除了道具之類的錯誤外,其中也不乏一些歷史錯誤,下面根據記憶印象來列舉一些:

一、豐島海戰濟遠艦炮手王國成自發開炮擊傷敵艦,最後卻被方伯謙除名。

在劇中,方伯謙是一大反派,因此在劇中表現非常不堪。豐島海戰時濟遠逃跑時炮手王國成還是自己決定開炮射擊日艦,日艦中彈以後逃跑,方伯謙卻依然下令濟遠逃離戰場。後來更是懷恨在心,將王國成除名,王國成不得不改去致遠艦。

但是方伯謙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並沒有這麼不堪。首先一點,濟遠開炮並非自發行為,而且雖然清軍的報告上提到了尾炮擊傷敵艦,但是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日方資料證實,日艦在豐島海戰中都沒有受到嚴重損傷。此外王國成在海戰後其實是得到了表彰,還得到了賞銀,實際上也正是因為有了錢,王國成才主動申請退役,回鄉種地去了。

二、在豐島海戰後李鴻章對北洋水師進行了檢閱,並發現炮彈存在問題。

李鴻章檢閱北洋水師其實是在1894年的5月,早於豐島海戰。這個並沒有什麼歷史爭議。導演這麼處理,應該是為了保持電影的節奏感,並引出炮彈質量這個問題,這個其實可以歸於藝術誇張需要。

至於檢閱時發現炮彈裝填沙子,並歸咎於當時洋商為了謀取暴利所為,這也並不正確,但是一些穿甲彈裝填沙子是正常情況,不是質量問題。

三、戰前北洋水師召集各艦艦長,商議如何對敵。

這個也和歷史不符,歷史上丁汝昌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召集大家開會,只是定遠艦上部分人員簡單討論了一下。

四、劉步蟾在劇中也是反派,不僅私自修改命令,改變隊形,還下令提前開炮。

這個實際上也與歷史不符,在當時劉步蟾因為和北洋水師洋員泰萊關係不好,所以泰萊在回憶錄裡寫了很多抹黑劉步蟾的話,但是近些年經過考證,證明泰萊所言大多不實,劉步蟾是被認為抹黑。

而且劉步蟾當時在北洋水師軍中威信很高,甚至超過了職務還在他之上的林泰曾,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海戰中在丁汝昌受傷以後,也是劉步蟾代替指揮。這個錯誤應該是當時這方面歷史研究不足造成的,倒不能怪導演。

五、聯合艦隊的旗艦變成了吉野。

這個錯誤有些不應該,因為聯合艦隊旗艦是松島這個並無疑義。可能是致遠撞沉吉野的故事流傳廣,吉野太有名,所以導演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動。這個應該屬於藝術誇張需要。

六、濟遠上的水兵不滿方伯謙的逃跑行為,將他槍殺。

這個完全是虛構了,歷史上方伯謙是戰後因為臨陣脫逃被判斬首,這個也是純藝術加工虛構而成。

七、致遠因為炮彈用盡,決定撞擊吉野,吉野調頭就跑,在追擊過程中致遠被吉野用魚雷擊沉。

實際上並沒有證據說明致遠上炮彈用盡,而且致遠的航速也是無法追上吉野的,致遠的衝擊還是為了打亂日本的隊形。此外在海戰中吉野並沒有發射魚雷,致遠沉沒原因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可能是魚雷殉爆,也可能是鍋爐爆炸,但是肯定不是魚雷。

此外在片中還有在致遠追擊吉野是日本水兵跳海逃生的鏡頭,這個也並不存在。

以上就是個人印象裡的片中歷史錯誤,因為看的時代過於久遠,印象可能有誤,希望大家指正補充,謝謝。


不沉的經遠


老電影《甲午風雲》拍攝於上世紀中葉,那個時候中國史學界對甲午海戰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甲午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充斥著最多撲朔迷離謠言的一段歷史,很多真相長時間不為人所知。

一、丁汝昌受傷輕重

在黃海大戰開戰五分鐘的時候,一發炮彈就把主艦定遠艦的信號索具和艦橋打壞,偏巧水師提督丁汝昌就在艦橋上。這個鏡頭在《甲午風雲》也有所展現,但是電影里根本看不出丁汝昌受傷的嚴重性,像是僅僅被撞傷後背而已,而且他還被水兵扶走。
但是實際上,丁汝昌從很高的艦橋上被炸得摔了下來。他的臉被燒傷,腿腳也受了重傷,完全不能走路。早在黃海海戰之前,朝廷中就有人指責丁汝昌怯戰,他原本非常想借助黃海海戰證明自己並不怯戰。因此在如此重傷的情況下,丁汝昌拒絕回艙內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以身作則,激勵全艦將士奮勇還擊。

二、劉步蟾形象大翻個

《甲午風雲》拍攝於1962年,那個時期歷史學界主流意見,就是認為劉步蟾是貪生怕死,評價是負面的。以前的人對北洋艦隊的印象就是軍紀敗壞訓練水平極差,除了鄧世昌鄧公極少數人,甲午戰爭中的北洋艦隊就是中國國恥等等。
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
黃海海戰的失敗絕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所導致的,而是其背後的朝廷從上而下的執行力的全面失敗。但是在黃海戰中,絕大部分北洋官兵都以身殉國,船艦傾覆仍不斷射擊敵艦。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的表現是可歌可泣的,他們的勇敢和訓練水平在亞洲也是一等一的水平。
時至現代,晚清北洋海軍“定遠”艦管帶劉步蟾的歷史評價和定義都是——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炮彈打完後炸燬自己親自在德國監造並駕駛的“定遠”號,最後服毒自殺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在2012版電影《甲午大海戰》中,劉步蟾的形象也非常正面,風頭僅次於鄧世昌。
而在此之前,他被描繪成一個貪生怕死、陰險狡詐、陷害鄧世昌的無恥鼠輩……
上世紀六十年代老電影《甲午風雲》中的劉步蟾(左)
劉步蟾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這是晚清海軍人才培養的搖籃。船政學堂的教學要求極高,以至於一半的學生都難以適應畢不了業。而劉步蟾在船政學堂的成績非常好,後來他在歐洲留學。劉步蟾留英三年,學業猛進、出類拔萃,每試“成績冠諸生”。英國海軍中將斐利曼特對其有兩句評語:“涉獵西學,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評論稱:“華人明海戰術,步蟾為最先。”
但是劉步蟾這個人是個非常有性格的人(鄧世昌如是)。他因為反對洋教習英國人泰萊推銷戰艦等事被泰萊懷恨在心。甲午海戰之後,泰萊出版回憶錄將劉步蟾描繪成貪生怕死、故意掛錯旗號之輩。由於泰萊是甲午戰爭見證者,他的回憶錄一度被認為是正史。所以劉步蟾就成了《甲午風雲》中的猥瑣形象。
改革開放後,歷史學界思想空前解放。甲午戰爭史料不斷豐富,劉步蟾的形象也開始得到糾正。可他至今的歷史評價仍在鄧世昌之下。

三、北洋水師沒有足夠的炮彈,炮彈多被偷工減料填沙土

在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艦炮彈不足且有填充沙土現象,這成了關於北洋艦隊的謠言中最著名的一個。
黃海大戰北洋艦隊炮彈不足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這些被海軍官兵望眼欲穿的炮彈全都堆在威海衛和旅順的軍港倉庫裡。大戰在即,北洋水師出港前卻連現有的炮彈都沒帶夠。
而且根據史料顯示,慈禧挪用海軍買炮彈的經費導致炮彈不足根本不屬實!慈禧雖是歷史負面角色,但這個帽子扣得確實有些大。因為慈禧挪用的是海軍衙門辦公經費,後來也還了。她不曾染指軍隊武器的經費。
對於中日爆發海戰,丁汝昌早有心理準備,並不存在倉促應戰準備不足的情況。所以問題出在丁汝昌的頂頭上司李鴻章身上。李鴻章覺得北洋海軍打不過日本海軍,但是隻要船在,日本人就會有所忌憚,不會在海上肆意妄為,更不敢到天津大沽口去打北京。能不打儘量不打是李鴻章的指導思想,因此他指示丁汝昌艦船少帶彈藥以免日本人誤會。

四、鄧世昌的致遠艦中魚雷沉沒

這也是甲午戰爭最著名謠言之一,其實海戰當時,無論是中方的檔案還是日方的檔案,致遠艦都沒有接近過敵艦,並不在魚雷有效的射程範圍,所以致遠艦根本不可能被日本的魚雷擊中。
後來在歷史檔案中證實鄧世昌確實駕駛致遠艦衝擊日寇吉野號。致遠艦沉沒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致遠艦被一枚日艦的大口徑炮彈擊中舷側魚雷艙,使存放在裡面的“黑頭”魚雷(德國磷銅魚雷)殉爆,導致致遠艦沉沒。第二種觀點認為致遠艦水線處被日軍大口徑炮彈擊穿,鍋爐被擊中,導致鍋爐爆炸使致遠沉沒。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老電影《甲午風雲》拍攝於1962年,是我國曆史上非常優秀的一部彩色電影,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藥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

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對甲午戰爭研究的很多不到位,所以也出現了很多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地方,在此由我一一道來。

1、雙方軍服不符合史實

根據影片提供的場景,北洋水師穿著一種白色的軍官軍服,而士兵則是穿著胸口帶圓形補子的軍服,這些軍服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

歷史上真實的軍服是這樣的。

而日軍的軍服也是搞錯了,日軍司令官伊東右亨穿的是民國海軍大禮服加上了一些混搭,如日本的勳章、民國時代的勳章等。身邊的日軍艦長河原要一(當時吉野號的艦長)穿的是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海軍的美式軍服,帽徽都直接用的國民黨海軍的帽徽,只是扣掉了上面的青天白日。

真實的日軍海軍軍服是這樣的:

2、西京丸號被擊沉

在影片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經過一陣火力輸出,擊沉了日軍的西京丸號。當然是為了體現主角鄧世昌的英勇,但是在實際的黃海海戰中,中日雙方損失比是5:0,北洋水師被擊沉了5艘戰艦,而日軍一艘也沒有被擊沉。

在影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西京丸直接被炸成了兩截。

3、日軍一度被北洋水師,尤其是鄧世昌打的非常狼狽

在影片當中,當然也是為了突出鄧世昌的能力,一度北洋水師打的非常厲害,日軍軍艦連連被擊中,甚至其旗艦吉野號的旗幟都被打了下來,日軍被打的非常狼狽。

日軍主將,應該是伊東右亨被打的掛彩了。

但實際上,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軍除了比睿號中彈大約30發以外,其他的戰艦中彈數量都是個位數,也就是不足10發,所以也不會被打的如此狼狽。在影片中,光是致遠號就擊中吉野不下10次。

4、北洋水師戰前會議

在黃海海戰開展前,北洋水師組織了一次戰前會議。而在實際的黃海海戰中,雙方實際上是一場遭遇戰,北洋水師根本沒有時間召開一次全體艦長級別的戰前會議。

5、方伯謙逃跑

影片為了體現方伯謙的膽小形象,構造了方伯謙逃跑的時候,打死了不願意聽從命令撤退的一名士兵,自己親自掌舵撤離戰場。

實際上方伯謙任艦長的濟遠號在黃海海戰中確實撤退了,但是在過程當中打死拒絕撤退的士兵不符合史實。

6、丁汝昌提前陣亡

在影片中,剛開戰的時候丁汝昌所在的定遠艦一馬當先衝向敵軍,結果被日軍來了一輪齊射,丁汝昌中炮身亡。實際上丁汝昌是在最後北洋水師困守劉公島的時候,最終為日軍全部殲滅的時候吞食鴉片自殺的,不是在戰場上被對方大炮炸死的。

7、鄧世昌接管艦隊,掛起帥旗

在影片開戰的時候,由於丁汝昌被對方炸死,期間上的帥旗被對方打掉,鄧世昌“果斷”地在自己的戰艦上掛起了帥旗,充當了旗艦。在實際的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號始終都不是旗艦,旗艦一直都是定遠號。


8、劉步蟾的猥瑣

在影片中,為了突出鄧世昌的形象,其他隊友基本都是“豬隊友”的存在,尤其是艦隊的總兵劉步蟾(實際是北洋水師的二把手),在開戰的時候竟然掛錯了信號,命令全體艦隊呈一字橫隊迎戰,而在戰爭過程中膽小怯戰,表現得十分猥瑣。

實際上在整個海戰過程中,劉步蟾作戰還是很勇猛的,基本沒有慫。

好了,基本就說這麼多吧,大概我個人看了下黃海海戰這一段,片子時長2個多小時,稍微看一段就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

不過個人感覺總體上來說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在1962年那個時代能拍出這樣的片子也確實不容易。我們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過去的影片,還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就有待大家去挖掘了。

不過作為影片來說,我認為也不必太過於較真。


老威觀史


受限於拍攝時間、拍攝條件、拍攝背景等諸多因素,《甲午風雲》除了故事大方向基本沒錯,在細節上,對諸多史實都進行了大幅修改,還虛構了許多情節。

藝術作品為了主題需要,進行再創作也是可以理解,不過影片裡為了拔高主角鄧世昌的形象,為了襯托鄧世昌,對其他人進行的改編,頗為讓人無語。

在今天看來,效果反而有些適得其反,畫蛇添足。

豐島海戰後,濟遠號水兵王國成操作尾炮退敵,本來就是件子虛烏有的事情,影片裡還安排了王國成受到方伯謙排擠,憤而轉投鄧世昌,就算真有這回事,鄧世昌也不敢收,因為這無視了北洋海軍章程。

隨後,鄧世昌怒斥日本政府特使羅皮爾——李鴻章震怒——鄧世昌被革職——戰前又被重新啟用。這也是虛構的情節,大概導演想表現的是除了鄧世昌,其他人都是主和派、窩囊廢、貪生怕死,只有鄧世昌正義無比,堅決主戰。

身為管帶,也就是總兵,鄧世昌如果真的是這樣不會考慮全局,只顧自己感受的憤青性格,談何去指揮昂貴的軍艦,最多隻能做個膚淺易怒的小兵。

為大將者,最重要的是氣度,真像電影中那樣,鄧世昌的智商又被拉低了。

為了突出鄧世昌的形象,導演還把北洋水師其他將領形象貶低。

對劉步蟾的醜化,我認為尤其不可接受。

影片中,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錯發信號,導致北洋艦隊失去先手,受到重創。

劉步蟾是北洋水師右翼總兵,一度是與丁汝昌競爭提督的人選,在北洋海軍中地位僅次於丁汝昌。在海戰中,丁汝昌開戰即受重傷,接替他指揮的,正是劉步蟾。

他親自坐鎮的定遠艦作戰應用,"不稍退避",始終在戰場堅持作戰,並重創了日本艦隊旗艦松島號。

大東溝海戰結束後,定遠號在劉公島擱淺,為了避免落入敵手,劉步蟾最後下令將定遠號炸燬,自己則與愛艦共存亡,殉國自殺,年僅43歲。

除了人物,對戰鬥本身的修改也比較大。

影片裡,鄧世昌竟然下令致遠號掛起帥旗代替旗艦指揮戰鬥,在旗艦和指揮官都存在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會嚴重擾亂己方艦隊,是會被送上軍事法庭的,電影這種安排,又忽略了福建船政學堂高材生鄧世昌的專業素質,把他塑造成了個不懂海戰的蹩腳指揮官。

此外,電影裡安排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擊沉了日軍艦西京丸。黃海海戰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日艦沒有一艘被擊沉,西京丸一直服役到1927年才被日軍拆解。軍艦損失這樣的情節都能胡編亂造,對史實缺乏起碼的尊重。


鄧世昌及致遠艦全體官兵固然是英雄,但我認為他們並不需要這些虛構的情節來表現其高大形象,這些情節,是對鄧世昌的不尊重,更是對北洋水師其他官兵的不尊重。

當然,也不能把鍋全甩給導演,這部影片,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一部獻禮片,承擔著政治意義,如果不這麼拍,不要說上映,恐怕根本開不了機。

60多年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部打著鮮明時代烙印的電影,會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起到誤導作用。


小院之觀


《甲午風雲》的“故事”很多,一是在當時,二是在幾十年以後。

影片本身,不符甚至歪曲歷史事實的人物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愛國將領劉步蟾形象的完全歪曲,其“奸詐陰險狡猾毒惡”的原因可能很多,本人更願相信是在特殊的拍攝背景下,為了更好突出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高大全”形象。二是對貪生怕死的敗類方伯謙最終下場的處理,在電影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方伯謙是被藝術的處理為讓王國成等愛國官兵殺死的,實際上,方伯謙是在戰後被清政府處斬的,這固然有外界強大壓力因素,但方伯謙臨陣逃脫,死得一點都不冤枉!

影片之外,幾十年後,“花絮”燦爛。一是方的孫女,曾經的美國華人商會會長吧,強烈要求中國政府:不得公開播映電影《甲午風雲》,不得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出現方伯謙名字。我們政府的態度不得而知,但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確實發現,方伯謙真的從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二是方的孫子,曾經的東海艦隊司令,組織了幾十個權威磚家,“造出”了一本著作《西征戰將方伯謙》,公然為方翻案,只是“史料”太假,終成笑料…… 這在當時,“中華讀書報”的真實報道則更利於去偽存真:歷史,永遠都是歷史!雖然,黃河尚有澄清日,但涇渭絕對分明!


如義齋人


我想,對老的經典電影《甲午風雲》提出這樣的問題,是雞蛋裡挑骨頭,完全是無病呻吟或無事生非。眾所周知,《甲午風雲》是歷史題材的故事片,不是歷史資料或記錄片。所以,為了增加故事的邏輯性、趣味性、思想性,在不改變基本歷史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對一些細節或枝節做些修改,也是無可非議的。現在總有一些人,閒著沒事幹,就愛找些吹毛求疵的問題來譁眾取寵,博公眾或媒體的眼球。類似的問題還有像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不是個壞人,實際上是個樂善好施的紳士什麼的等等。我真的不明白,對於文學作品中虛構或改編的的人物,那些人幹嘛非得去沒事找事地對號入座呢?


一線天


《甲午風雲》是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一部歷史題材電影,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北洋海軍愛國官兵的形象,使得北洋海軍、甲午海戰這些歷史得到了極大的普及,這種效果是學術論著所難以企及的。

也因此,很多國人對北洋海軍、甲午戰爭的印象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影響。由於創作拍攝的時間較早等問題,事實上《甲午風雲》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可以說充斥著與史實不符的地方。雖然挑一部電影裡的史實問題,尤其是挑一部半個多世紀老電影裡的史實問題,多少有點抬槓的意思,但考慮到這個電影是很多國人甲午戰爭、北洋海軍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挑一挑影片中的錯誤也有了超出影片之外的以正視聽的價值。

《甲午風雲》中的史實錯誤遍地,歸納起來,主要的地方有下面一些:

一、大歷史敘事的混亂

影片中的歷史背景是甲午戰爭,但是在敘述順序上為了服從劇情藝術創作的需要,進行了明顯的顛倒混亂。最主要的就是,在甲午豐島海戰之後,突然插進了一段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的內容。

而真實的歷史上,1894年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發生於當年的5月份,豐島海戰則是7月25日的事情。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錯漏1·劉步蟾

《甲午風雲》電影中,受當時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影響,將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塑造成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奸猾小人。而這實際上是源自於北洋海軍洋員泰萊在回憶錄中的故意扭曲描寫。

三、人物塑造的典型錯漏2·方伯謙

北洋海軍“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在豐島、黃海二戰逃跑,最後被清政府處死。而在影片中為了加強戲劇性,是在黃海海戰中逃跑時被水兵李仕茂當場殺死。這個橋斷,實際上是出自對《甲午風雲》劇本創作影響很大的話劇《甲午風雲》,只不過話劇《甲午風雲》在進行藝術誇張創作時,將歷史人物的真名都改去,顯得更為謹慎。

四、人物塑造的典型錯漏3·丁汝昌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戰爭中於威海保衛戰時自殺殉國。《甲午風雲》電影裡,丁汝昌卻被提前到黃海海戰中中炮陣亡。

五、人物塑造的典型錯漏4·鄧世昌

《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因為擅闖二堂,以及在李鴻章檢閱時為民請命,被李鴻章下令革職、摘去頂戴花翎,以及鄧世昌憤懣不已彈琵琶明志等。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戲劇化編造。

六、人物塑造的典型錯漏5·王國成

《甲午風雲》中,水兵王國成是個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圍繞王國成的故事基本全是藝術創造,大部分和歷史不符。

七、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1·炮彈裝沙子

《甲午風雲》拍攝時,使用的軍艦道具主要是人民海軍裝備的清朝軍艦“永績”號(人民海軍更名為“延安”),艦上所裝備的主炮為蘇聯制B-34型100毫米艦炮。受此影響,影片中出現的火炮細節、操作過程,以及彈藥,體現的實際都是B-34型100毫米炮的內容。

也由此,歷史上北洋海軍彈頭內裝沙子的克虜伯實心彈,被演繹成發射藥筒裡的發射藥被人換成了沙子。事實上,參戰北洋海軍軍艦的中大口徑艦炮都是彈頭和發射藥分離式,根本沒有發射藥筒,也根本不存在發射藥被換成沙子的事情。

八·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2·萬金油威海

歷史上,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出沒頻繁的基地是旅順、大連灣以及威海。而在《甲午風雲》電影中,為了藝術創作的需要,將幾處地點簡化成一個符號化的威海,抓日本間諜在威海,李鴻章閱兵在威海,王國成談戀愛在威海,鄧世昌彈琵琶在威海,連北洋海軍護航大東溝,也變成了從威海出發。

九·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3·黃海海戰前的軍事會議

影片中,當北洋海軍完成護航返航時發現日艦,此後丁汝昌召集各艦艦長一起到旗艦開會討論。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這種臨戰前還有功夫開大會的事情。

十·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4·美帝國主義幫助日本

影片中多次出現美帝國主義暗中支持日本的橋段,諸如在外交活動中拉偏手,以及日本軍艦打著美國國旗作掩護等等。這些藝術創造,都是20世紀50、60年代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

十一·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5·日本海軍只有4條軍艦

《甲午風雲》電影中,出場或者出現名號的日本軍艦,只有“吉野”“浪速”“秋津洲”“西京丸”4艘,其中“吉野”被塑造為日本司令官所在的旗艦,“秋津洲”被塑造為一艘魚雷艇,“浪速”“西京丸”則成了打醬油的軍艦。這顯然和真實的歷史不符。

(活躍度僅次於“吉野”的魚雷艇“秋津洲”)

因為這種設定,於是影片中將“撞沉吉野”賦予了撞沉日本司令艦的重要意味。

而影片中,無論是擊沉“高升”,還是擊沉“致遠”,都成了魚雷艇“秋津洲”的活。

十二·軍事歷史的典型錯漏6·中日雙方服裝全錯

影片中,北洋海軍軍官穿著的是一種歷史上根本沒有的白色軍服。而北洋海軍水兵穿著的也是歷史上根本沒有的胸口帶著圓形補子的軍服。

(影片中北洋海軍的軍事會議。近景裡的軍官們穿著的全是莫名其妙的白色軍服,但詭異的是,背景裡的幾名群眾演員所穿的似乎卻是清代海軍軍官服原品)

(影片劇照。可以注意日本艦長軍帽上那個摳掉了青天白日的民國海軍帽徽)

至於日本海軍的情況則更可怕,實際上穿的主要是中華民國軍服。日軍司令官身著的是一身民國海軍大禮服(混搭了陸軍大禮服肩章、日本勳章、民國嘉禾勳章等等),鬼頭鬼腦的日方艦長則是直接穿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海軍的美式軍服,其軍帽似乎還是原品,帽徽也是直接用的國民黨海軍帽徽,只是把帽徽上的青天白日給摳掉了。

除此之外,諸如抓日本間諜,“致遠”艦炮彈打光等等,也都是與史實不符的地方,就不再一一贅述。

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如改成《甲午風雲》中有哪些和史實相符的地方更具有難度。畢竟,從這部電影中挑錯太容易了。

最後補充一句,從電影中挑史實不符之處主要的目的不是批評這部電影,而是提醒電影不等於歷史。按理說這原本是個常識,但是我們周圍還是有太多人的歷史知識源自影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