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導語:2020年的開始,讓我們忽然的慢下來,隨之開始關注家,關注我們最親的人,關注到我們本該注重的家庭環境。

希望通過別人的案例,開始對自己的家居做一個徹底的整理,因為家是一切開始的地方,希望我們動起手來,整理出一個留住人的家。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在這座城市,我陪著老姐搬過5次家,我自己搬過2次家,每次搬家的時候,打包是一個非常耗神,疲累的事。

我還記得第一次陪著姐搬家,是一個週末從學校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回去,看到只打包了幾箱東西,我說明天就要搬家了,你還沒有把東西打包完?

她說:“太累了,我打一個包就要睡半個小時。”

一個人打包,一個人搬家的感受幾年以後我就真的感受到了。

那天晚上我和姐一起努力,把家裡的物品打好包,沒有做斷舍離,沒有分類就是這樣快速的將散亂的東西塞滿一箱就算一個包裹了。

然後到了新的住處,又開始漫長的開箱,找東西的過程。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這些年無數次的搬家讓我發現,房子真的是一個大大的容器,平時用的就是眼皮子下的東西,到搬家這樣特殊的日子,就會將那些常年“不見天日”的物品拿出來。

這個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就猶如一條守著寶藏的龍:

“原來我還有那麼漂亮的一個杯子沒有用。”

“這件衣服,我找了好久了,原來在這裡”

“你看,我上次找不到這條褲子,我就又去買了一條。”

“這個款式的衣服,我居然把顏色都買全了。”

“這個包裡還有錢呢!”

……

只有到這種時候,才知道,自己居然這麼的富有。

這個家,越搬東西就越多,但是不管打多少包裹,從這個房子搬到另外一個房子,新的住所很快就將物品全全的容納進去了,就好像一個大倉庫。

然而用的還是眼皮子下的那些物品,那些經年未用的物品,如若沒有下次更好的機會,就很難再得以發揮他們的價值。

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的物品呢?

1、生活方式的多樣化

我們的國家真的是一個包容的國度,我們喜歡外來文化的衝擊,喜歡美式、歐式、日式等等,當然我們還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中式,這是刻在我們骨子裡面的基因。

時尚的腳步越來越快,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並存,所以我們從物品、服飾、餐具、家居裝飾等都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多。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2、獲取物品太輕鬆

還記得小時候,購買文具會在百貨公司的玻璃櫃臺前,一隻鉛筆用到鉛筆頭都不捨得扔,那些美麗的糖紙、小卡片、漂亮的削筆刀、嶄新的橡皮都會珍藏了再珍藏。

相比於以前,今天商業空前的發達,整個社會的購物方式,廣告媒體的宣傳都鼓勵你消費再消費。

不是說消費不好,但是當它失去了平衡,消費再擴大生產再消費,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人就開始物化,但是一個人哪裡用的了那麼多的物品。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3、處理物品太隨意

獲取物品太容易就會導致對物品的不珍惜,買的時候不慎重,買回來不喜歡就閒置,有時候連包裝都不打開就打入冷宮,不搬家和徹底整理,根本就忘記了它的存在。

同時我們購買容易,處理也很容易,我們可以一鍵購回家,同樣可以網絡出賣,更有很多公益項目接受這些物品。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購買和丟棄太浪費,但是如果是捐出去的話,就能安慰自己是做了一件積德的事。所以太多的渠道可以接受這些物品,還有善良的外衣包裝,這樣購買就會更放心了。

殊不知這些,都是自我欺騙的假象而已。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物品太多帶來的負累

終有一天我們會因為物品太多,而開始不喜歡這樣的環境,曾經有多喜歡,而今就有多煩惱。處理物品,絕對是一件讓人傷腦筋和耗體力的事情,就像在做整理的過程中,斷舍離這一步其實是一個最燒腦的過程。

如果說只是把物品收納起來,那真的太簡單,但是沒有斷舍離的過程,就不是真正的整理。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我們都知道“斷舍離”是日本的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提出來的,“斷舍離”的概念說起來非常簡單

“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氾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我們也許可以輕鬆的做到“舍”,可以努力的做到“斷”,但是我們很艱難也做不到“離”。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觀察到了這一點,他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他感嘆的是:

拿聲名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親切?

拿生命和財富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

為了獲取名利而喪生,為了身而喪失名利,哪一個更有害?

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

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

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呀!

老子要強調的是一種平衡,我們可以消費,可以購買,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它,還是隻是想要佔有。

如果是貪戀,因為這樣的“甚愛”,物質的迷戀,最後變成了卡奴,房奴、車奴,那這一物品就不是為我們服務,反而是我們在為了它們把自己掏空,再掏空,我們已經成為了它們的奴隸。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同樣的,觀察今天的社會現象,社會輿論,難道我們“甚愛”的僅僅是物品嗎?除了物質,還有名利、聲譽、美貌、亦或是精神上極致的享受。

很多人一想到整理或者“斷舍離”就以為要過那種清貧的生活,就要去找上一座山,找一座廟過與世隔絕的日子。就好像有的人一聽到“吃素”就以為要過艱苦的日子一樣。

我們最容易走進的誤區,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我們是需要走出去,但是我們還需要走回來。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寫《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寫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最好的一種修心、修行是在紅塵,在鬧市,在人群中。

只有整理過後的人才能體會到當家中清除掉那些破舊的物品、多餘的物品時,不為物品所累的輕鬆,那是物質上的快樂和精神上的快樂達到的一種平衡。

就好像“吃素”的人,通過吃素排除身體上的毒素,味覺上並沒有受苦,但是身體得到了疏通後的暢快。

什麼時候是處理物品最好的時候

這一場驚天動地的疫情,讓我們走的匆忙的靈魂被動的停了下來,在這一次長假中開始關注親人,關注家居,關注最平常的一日三餐。

很多人在這一場疫情下,重新開始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該珍惜?什麼該放棄?或許我們是時候要調整,甚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我們除了抓住搬家和換季做整理,那另外一個機會就是,你想要改變的每一個當下。

整理是一切的開始,從這裡出發,無論是高速路,還是山路,沿途都有曾經忽視的美,這才是一條迴歸自我的路。 #春日花樣生活#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找到那條迴歸自己的路

The End

家居整理,親子美學生活啟蒙,天地有大美,萬物之天籟,過精緻而不浪費的生活,歡迎關注“大巧生活美育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