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真的像傳說中那麼神奇嗎?

文史劉太公


在我國,提起包拯,可謂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兒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我們的印象中,包拯面色黝黑,額頭有月牙印記,斷案無數,是一個有名的青天神探。包拯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形象一直影響著後世之人。當然,人們瞭解包拯最早是從那部經典的小說《七俠五義》,而後是由金超群主演的電視劇《包青天》。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肯定會有眾多虛構的成分在裡面,那麼在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會是像小說或電視劇中表現的那樣的人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近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一、生平簡介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時期的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終年六十四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二、包拯的臉到底黑不黑

在正史上,並沒有記錄過包拯的面色黑不黑的問題,在安徽合肥的包公祠裡包拯的寫真像也並不是面色黝黑頭戴月牙。從《歷代聖賢名人像冊》上的畫像來看,包拯也是一副比較溫文爾雅的氣質。而且包大人是進士出身,是個典型的讀書人,而且個子也不高大威猛,根據1973年安徽合肥發顯得包拯墓中,專家們分析包拯的身高只有1.65米左右。所以保證並不像是小說和電視劇中那樣高大威猛,面色也不黑,頭上更沒有月牙印痕。那麼包拯的個人形象是遭到什麼樣的人“抹黑”的呢?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解釋,《宋史·包拯傳》記載: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胡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這段話可以看出包拯是個極其嚴肅之人,讓他一笑比黃河水清都難,同時包拯的剛毅廉潔婦孺皆知,以至於有人想搞“潛規則”之類的歪門邪道都不好使,因為有他在那擋著,因此那些壞人遇見他就像遇見閻羅一樣。這些都是包拯鐵面無私的證據。而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有一個樸素的判斷,黑臉的一定是好人,白臉的一定是“漢奸”。包拯執法嚴峻、鐵面無私,平時不苟言笑,總是板著一張臉,讓人生畏,當時人就流傳著“讓包拯笑比讓黃河水變清還要難”。而黑色正好能表現出這樣威嚴之態,就這樣,包拯在元明以來的民間戲曲中,就被刻畫成了一個面黑威嚴、正直剛毅的“包青天”的形象。


三、包拯真的是斷案無數的神探嗎?

包拯在小說和電視劇中,是一個非常傑出的神探,審判了許多案件,為民伸冤的事蹟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世代不衰。事實上,歷史上的包拯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只是他為人民做了一些實事,得到了人民的愛戴。後世也以他為主人公,寫了一些關於他的戲曲。元代時公案戲有十八種,其中關於包拯的就佔了十一種。明代北京永順堂所印的說唱詞話有13種,其中八種都是反應包拯破案的事蹟。正式各種小說和戲曲的流傳,才讓包拯從一個盡職盡責的宋朝官吏,變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探。


在《宋史·包拯傳》中,只記載了一個關於包拯審理的著名案件,“盜割牛舌”。所以有學者認為,包拯被演繹成神探,應該是後人虛構出來的。據史書記載,包拯29歲時中進士,因不想離父母太遠,沒有去建昌當縣令,而是去了安徽和州當了監稅,幾年後辭掉工作回家照顧父母,39歲那年父母去世,又在家守孝。守孝期滿才重新出來當了三年縣令。也就是說39歲以前,包拯根本沒出來當官。

確實包拯當過很多官。仁宗慶曆三年,包拯開始當監察官,在這之後的四年時間,包拯被換了四五個位置,乾的都是鹽務糧米漕運方面的工作。 嘉佑元年8月,包拯被同僚舉薦去江寧當知府。這年年底又被調到開封府。我們看到的包青天講的都是包拯當開封府尹時候的各種破案斷案的光輝事蹟。實際上包拯在開封府只呆了一年半多點。那一年多里包拯懲治奸佞,為民做主,整治市容,鐵面無私,在民間留下了極好的聲譽。 嘉佑三年6月,他當上了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這個位置的任務主要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七月,包拯以權御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佑六年(1061年)三月,包拯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從包拯這一輩子當官的經歷來看,他除了在基層當知縣的時候和在開封府那一年半,有機會查案破案。其他時候包拯所當的官兒都跟神探沒啥關係。他一生大部分時候都在做諫官和財政官。



三、關於包拯是被嫂子養大的這一點,通過上述觀點也不攻自破了。人家為了不遠離父母,中了進士後連縣令都沒去當,況且父母死後包拯還守了孝。還有一點,其實包拯並非出身寒門,而是出生在官宦家庭,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拯的父親包令儀,自幼讀書刻苦,24歲便考中進士,官至虞部員外郎,掌管冶煉、茶、鹽的生產。後因包拯顯貴贈太保。


綜上所述,包拯真的並非如傳說中的那樣神奇,知識他在仕途上確實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因而收到了人們的愛戴與用戶,後人為了紀念和傳揚他的功績,所以在流傳中才出現了許多不實之處。終其一生,包拯並沒有多少時間去辦案,他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進諫和財政方面。包拯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官場的黑暗、百姓的無奈,照出了人們對剛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換句話說,包拯已經成了正義和智慧的象徵,和真實的歷史人物已經相去很遠了。


文史劉太公


做為現代人你可能沒有聽說過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但是你絕對聽過老夫的名字,老夫就是包晴天包拯。老夫沒想到後世的小說、戲曲、電視劇已經把我清正廉明、斷案如神、剛正不阿的形象深深的刻進了你們的大腦裡。



其實不然,首先老夫不黑,後世把我的形象整的跟黑炭一樣。其次老夫也不是由嫂娘養大的。最後,我也沒有傳說的那麼神,除了斷過一個耕牛案以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斷案事件。



但是為什麼我名氣這麼大呢?這要從我從事的職業說起,我的職業是什麼呢?大宋諫官,諫官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負責提意見建議的官,沒有實際負責的項目,他們就是根據古老的經典以及道德對一切不合時宜的事物提出建議。好了我的工作內容交代清楚了,俗話說得好只要做事就有可能犯錯,只要我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提出批評建議就可以了,更何況我們沒有行政責任,所以我們只需要不斷的找到目標給予指正就可以了,那怕這人是皇帝。



下面說一下老夫的光榮事蹟,話說最近新上位的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而且張堯佐不是張貴妃的親伯父,隨著張堯佐的平步青雲包拯這幫官員們看不下去了,從道德來看憑藉著裙帶關係上位的官員簡直就是對我們的侮辱。

還有一位當朝宰相文彥博是張貴妃的幹伯父,於是諫官們不可能直接攻擊文彥博,於是諫官發揮群體優勢,首先對張堯佐發動攻勢,不要說張堯佐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就算他是個完人,在這幫諫官的持續攻擊下皇帝也只能讓他下臺,張堯佐雖免去三司但是卻命為宣微南院使,兒子也被賜為進士,這讓包拯這幫諫官們很不爽,於是他們更加努力再次彈劾張堯佐。最後更是把裙帶關係派文彥博以及諫官派唐介等人牽扯進來。

最後唐介因擾亂朝堂受到處分,不過從此名聲大震,成為世人心目中與歪風邪氣鬥爭的榜樣,文彥博也第一次罷相。

所以在宋代諫官們只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對別人批評指正。在世人眼中自然成為與歪風邪氣作鬥爭的好人了自然也就口口相傳名流千古了,另外包拯在中進士以後,以侍奉父母為由,辭官不做,直到幾年父母去世以後,才出任知縣,這也為包拯贏得了至孝清廉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