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將世界各地的關注力都吸引到了亞洲。世界各地的居民們,為戴不戴口罩、吃不吃野生動物這些文化差異吵得不可開交。這讓身在亞洲的我們頗為受傷,論理世界上本來就山川各異,各地飲食和生活習慣皆有不同,並無高低之分。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偷吃野生動物自然是不對,但也是部分人為之,不是全民的錯。現聽聞已有立法機構立法禁止,只要肯亡羊補牢,也是不晚。


但是凡事只要有區別,人們就會有意或無意地生出歧視之心,並隨著網路和媒體的傳播越擴越大,演變成針對亞洲文化的顧忌和反感,連亞洲臉孔都會受到批評和侮辱,這實在是太不應該。


以今日的北美為例,若要點一頓上流料理,看上去他們似乎只吃精鮮的牛紅肉,燒至三分或五分熟就上桌,一刀切開還見血水。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美人在選擇食材上一開始就是如此。他們的祖先在拓荒時代,根本也是找到什麼就吃什麼,不論長著幾條腿。


直到後來虜掠非洲居民來做了奴隸,才在飲食上產生了階級的變化,奴隸主發財後變得只吃精選的好肉,把動物內臟和古怪的食物留給奴隸去吃。也因此才有了今天把飲食文化與種族歧視結合起來的思維方式。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電影《綠皮書》中 Don Shirley不願吃炸雞,

因為其象徵對黑人的歧視


米桶在溫哥華的時候,看到官方認可的食材之一就有海豹。海豹這種眼睛又大又無辜的可愛動物,在加拿大算是一種傳統特色海鮮,對它們的形容,大致包括“海豹渾身都是寶,肉很美味可以吃,皮毛很值錢可以拿來賣”這類的美言。


每年的溫哥華美食節上,都可以看到食肆在推廣海豹肉,而且百分百都是西人廚師。他們大力宣傳海豹這種傳統食材肉質鮮嫩美味,為了迎合多元文化的需求,除了有傳統的海豹肉意大利麵外,還會為亞裔開發海豹壽司、為墨西哥裔特製海豹玉米餅等等。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媒體在海豹美食節上的採訪

加拿大海豹數量很多,自家吃已經飽和,自然便要出口到世界各地。歐盟和北美早已禁止進口象徵殘忍的海豹肉。於是他們開始把主意打在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身上,在2011年,加拿大聯邦漁業部就開始遊說中港澳臺地區,嘗試販賣海豹肉。


這難道是因為傳說“中國人什麼都敢吃,而且沒有動物保護法”?無奈事實不如他們所願,我們亞裔人民在動物保護組織的抵抗下,成功地將加拿大海豹肉和海豹油製品拒於國門之外。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這確實又是一個有違亞洲傳統的文化,我們可是很少會大剌剌地把動物屍體陳列在家中日夜作伴。而在西人眼中,這些標本才是自己實力和財力的證明,普通有錢者買來幾件擺設;更有能力者,才能自己去打獵並且將獵物製成標本,以此跟子孫後代顯示自己的勇武。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所以,西人也是有著源遠流長的狩獵文化,過去也曾經允許販賣獵物的肉,但是如今用獵肉盈利已被法律明令禁止,要吃就是隻能獵人自己吃或者贈於他人。


有華人來北美旅遊,參加的就是這種狩獵旅行團。狩獵旅遊價格不菲,參加者的需求都必須要量身定做,業者在政府法定的狩獵季出團,為團員申請槍支使用許可和狩獵許可,並依照參加者的能力和目標選定獵場,準備萬全後,大家搭乘特製越野車輛,前往深山密林中,搜尋棕熊、麋鹿、老鷹等等。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本地法律的監管之下,獵物的清單是提前呈報上去的,最後獵到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必須與先前呈報清單相符。接下來的選擇就因人而異了,顧客可選擇就地野餐,伴著營火和繁星,用烤野肉來滿足自己;也有入境隨俗者,願意多花個幾萬加幣,託人將獵物製成標本再運回國。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狩獵旅行團


儘管規範化管理能有效減少濫捕濫殺,但西人這種狩獵文化在國際上仍備受爭議。不過即便如此,也遠遠不會像對亞裔那般升級為歧視。


最後再說到一些不講衛生的習慣和環境,一些西人也會隨地吐痰,或者進屋後還不脫掉髒兮兮的鞋子等等,還有生飲自來水,我們看了也是接受不了。在一起逛街時被隨處倒臥的無家可歸人士嚇一跳,看到角落裡隨意丟棄的針筒垃圾更是驚訝不已。


如此說,卻不是想要兩方人們互相比誰更爛,只是為了說明有任何不衛生的行為,疫病的潛伏都是在所難免,放之四海而皆準。


每次從西人的超市買來各種包裝好的漂亮蔬菜,都還是會在食用前仔細清洗,這是我們華人婆媽黨們耳提面命教育出來的。相比西人在這方面就比較神經大條,因為他們不少習慣就買回來直接切來吃,理由是超市在包裝前是應該清洗過了。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事實呢,美加兩地的政府時不時就要從超市收回各種食物,理由是被食源性的細菌感染,涵蓋範圍從肉類到香腸,或者是蔬菜到水果,幾乎都有可能中標。


這些食源性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等,而病菌們絕不是簡單到讓人肚子痛幾下就算了,幾乎都是可以要命的等級。


先說大腸桿菌汙染事件,近兩年內就有出現,第一次是牛絞肉,第二次是羅曼生菜。這種會讓腸道出血,並且引發腎衰竭的超強大腸桿菌,是常寄生在牛或羊的腸道和便便中的,在屠宰過程中若是不慎,就會沾附在肉上,一同端上人類的餐桌。如果是農場在養牛羊的同時種植蔬菜,比如羅曼生菜或者菠菜這類,這些蔬菜就同樣有可能受到牛羊便便的汙染。每次發生這類事件,中毒者都是數十名到上百名,還會造成死亡案例。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接下來說李斯特菌感染事件,這是加拿大食品界的一大汙點。起源是位於加東的熟肉製造商加拿大楓葉(Maple Leaf)公司(沒錯是這麼沒創意的名字)。在2008年,楓葉公司的生產線被李斯特菌汙染,大批熟肉製品包裹著會致命的病菌被送入養老院、快餐店和超市。李斯特菌作為食源病原體中的戰鬥機,不怕冷凍,潛伏期久,對老人、幼童和孕期女性傷害很大。最終該事件造成了幾十人住院治療,6人死亡,最後還引發了集體訴訟,差不多把這個加拿大最大的熟肉製造公司搞到人仰馬翻才落幕。


洋人也吃野味麼?海豹肉太多?想要出口到中國,竟被拒絕?

當時的召回通知


每到看到這種新聞,我內心都在感謝亞洲婆媽們把食物和飲用水煮好煮滿、生熟食材分類料理的好習慣。要知道在北美快節奏的生活中,生食文化還是很流行的,亞洲傳統的好習慣,還真的能讓人在時不時就爆出幾件食安問題的環境下保護自己。


說來說去,進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大體上差不多的。然而本次的新冠病毒卻將仇中情結和對歧視亞裔推向高峰,打著“以防疫為名”的旗號,將區別與隔離擺在最上位,超越人道與良善的價值,實在是病毒之外,在世界傳播開的另外一種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