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智论》第七节 智见清净


《清净智论》第七节 智见清净


道智

§77. 紧接于「种姓智」之后,住立在"诸行灭尽、离行的"涅槃里的智,即是「道智」。它也被称作「智见清净」。


果智

§78. 紧接于「道智」之后,以相同方式转起在"诸行灭尽、离行的"涅槃上、且是最后阶段的智,名为「果智」。


省察智

§79. 种姓、道及果,此三种智转起的时间并不长久,如一个观察心〔的时间〕一样,仅剎那而已,极为短暂。其后,「省察智」即生起。透过省察智,禅修者了知:「至出起观随着极为迅速的观察而到来」;「紧接于最后的观察心之后,道心跃入『灭』」。此名为「道的审察」。


§80. 他了知:在「道」与「省察」之间的时间,住立于涅槃的状态。此名为「果的省察」。


§81. 他了知:现今所了知的所缘〔即涅槃〕,已空去一切行法。此名为「涅槃的省察」。


§82. 在《清净道论》中,有说:「他省察道:『我确实依此道而来』;他省察果:『我获得此利益』;他省察无死的涅槃:『此法作为所缘而被我所通达』。」


§83. 有些人省察烦恼,有些人则没有。


§84. 在此〔省察智〕之后,禅修者也是观察现起的名、色。当他观察时,名、色显得很粗糙,不像以往在行舍智时〔所见的名、色〕那样的微细。为何如此?因为此时转起的智,是「生灭智」之故。的确!圣者内观时,首先会生起「生灭智」,这是法性〔即必然的道理〕。


§85. 然而,有些禅修者从道、果出起时,"依彼〔道、果〕威力所生的"、"强而有力的"信、乐、喜与轻安,会遍布全身而转起。那时候,〔他们〕什么也无法观察。即使加倍精勤地观察,也无法别别分辨、清楚了知。他们只是体验着极迅速转起的喜、轻安与乐。由于强大的信心,禅修者极明净的心,也会不间断地转起一、两个小时乃至更久。由于此心,禅修者像是住在极明净、充满光亮的空旷处。禅修者赞叹那时与明净心俱起的喜、乐:「如此的乐,在这之前,我一次也未曾体验、未曾见过!」然而经过两、三个小时后,信、乐、喜与轻安会变弱。因此,他们能够继续观察显现的名、色,能够别别辨别、清楚了知。这时候,也是生灭智首先生起。


果等至

§86. 如是观察时,毗婆舍那智顺次地生起,不久即到达行舍的状态。这时,在定力未圆满的情况下,「行舍智」会一再地转起。不过,当定力圆满时,为了第一道、果而作观者,其预流果心会透过「果等至」而达至「诸行之灭」。它的转起,和过去「道之心路」里道、果心的转起是相同的,差异只在「果等至」有久住的能力。


§87. 为了屡屡且速速证入「果等至」,也为了在证入时能够久住(持续五、十、十五、三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久),应当下决心:「愿如是!愿如是!」之后,精勤努力。


§88. 为证入「果等至」而作努力者,生灭智最先生起。〔观智〕从这个智依序进升,不久后「行舍智」即生起 (不过,熟练时,仅藉由四、五次的观察即可进升至「行舍智」) 。之后,当定力圆满时,「果心」屡屡透过「果等至」而安止于「寂灭」〔即涅槃〕。有的人,在走路或用食时,有时也能进入「寂灭」。〔此果〕等至也可随所决定的时间,持续住立。达至〔果等至〕时,禅修者的心仅住立于「诸行之寂灭」,并未觉知「寂灭」以外的事物。


修习更上之道

§89. 如是熟习果等至之后,应该为了更上之道、果,下定决心,精勤努力。为了更高的道、果而努力者,应当做什么事?当如过去一样,于六根门作观察。


§90. 因此,他应该观察于自己六根门显现的名、色。观察时,他会先看到:在「生灭智」阶段里,行法还很粗糙;他的心也尚未等持。此「更上之道」的修习,并不像为「果等至」而修习的毗婆舍那那样容易。因毗婆舍那需被重新修习,所以困难了一些,但不像最初开始时那般困难。「禅修者能够仅用一日乃至一小时,便证得行舍智。」在此,〔我是〕基于许多未具敏捷慧、需受指导的现代人的经验,透过推论,针对同属此类的人而说这句话。即使到达「行舍智」,若禅修者五根尚未成熟,也仅是「行舍智」屡屡转起而已。虽然,证果者在一小时内,便能够多次进入已证得的果〔即果等至〕;不过,若五根未成熟,他就无法只凭一日、两日、三日等,而证得更上之道,他只会停住在「行舍智」。这时候,若是为了到达所证的果〔即果等至〕,而引导其心,他却可能在二、三分钟内就证入〔果等至〕。


§91. 为更高的道而进行观照时,若五根成熟,到达行舍智的顶点之后,随顺智、种姓智、及更上之道、果便会生起,如先前的情形一样。之后,审察智等,也与之前的相同。其余的乃至到阿罗汉果的「内观方法」及「智的次第」,随顺已说过的方法,便可了知。因此,我不再详述。


令念生起之语〔提醒〕

§92. 为了让禅修者易于理解,仅要略地造述此《清净智论》,而未详细、完备。再者,此论仅以容易被理解的方式写下,在许多地方,巴利语并不流畅,且含有重复等的缺点。因此,不应关注书中巴利语写法及未完备的缺点。智者应好好思惟义理。这是我的提醒。


期望

§93. 虽然〔书的〕一开始就表明:「此〔论〕是为了已得殊胜〔成就〕者而作」;但是,其它人若也阅读此论,这对他们亦有帮助。〔对于后一类读者,〕以下是我的期望:


§94. 极吸引人、令人喜爱、美味且有营养的食物,唯有在亲自食用后,才能清楚了知。同样地,在此所说的所有「智之转起」,唯有亲自看见——而非未亲自看见——之后方能彻底了解。因此,愿善人们于此〔诸智〕获得无疑的了知 (也就是说,希望他们实际修行以便得证) 。


§95. 为了现世少闻的禅修者,了知毗婆舍那方法的马哈希长老先以缅文造此《清净智论》,后将之译为巴利文。


《清净智论》终


《清净智论》第七节 智见清净


注:

1、 《清净道论》(676-677页)说,圣者的观智从「观道」(vipassanāvīthi)开始。《大疏钞》(Vism-mhṭ II 434, 487)说「观道」从「生灭随观」开始。另参考《解脱道论》:「彼坐禅人于此地住,于上作精进,为作斯陀含果证,作见生灭为初现观,如初所说现修行,如已见道,依诸根、力、菩提觉,如是分别谛。彼如是修行向灭,断麁欲、瞋恚及彼一处住烦恼,从彼道无间作证斯陀含果。」

二、 "pāḷigatimpi ananugantvā"的直译是「未依循巴利的趣向」。此处的「巴利」可能指「三藏」或「巴利语」,因此它的意思可能是「未依循三藏的写法」(只是略述之故),或者「未依循古巴利语的方式」(故不流畅)。向智尊者对这句巴利文的翻译是:「未引出相关佛典的出处」(relevant canonical references have not been quoted)。

三、 《清净道论》论及「心清净」时,虽未提到「观剎那定」;不过,依据其它巴利注、疏,「观剎那定」也属「心清净」。


4、 得「缘摄受智」者,名为「小须陀洹」。若临终时未退失此智,下一世将不会堕入恶趣。

5、 《精解》只提到「触知智」乃至「随顺智」等十种观智。但巴利注释书中,「名色分别」、「缘摄受」也被视为观智;广义而言,包含「种姓智」的话,共有十三种观智。


6、 1994年时,全缅甸共有332座教导马哈希禅修方法的禅修中心。据估计,仰光哈希禅修中心总部,从1947年开幕直至1994年止,参与禅修的人数总计约有1,085,082人次。见Jordt (2001), pp. 105-1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