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之問到底問了什麼?論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經濟

時間來到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漢朝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運行了121年,經歷了漢初的積貧積弱;經歷了文景之治的繁榮;也經歷了
消耗巨大對外戰爭

由於對外的戰爭消耗了巨大的資源,漢朝不得不實行了一系列經濟專制政策,在民間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1. 國營經濟與民爭利,致使民不聊生。
  2. 收取重稅,巧取豪奪。使得有產階級幾乎全部破產。政府信譽消耗殆盡,再沒有人願意儲蓄。
  3. 國營經濟天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

但是在這些弊病的背後,卻是滾滾而來的金錢和充盈的國庫。

這種經濟政策就像吸毒一樣,短時間內能獲得巨大的好處,但是長久看來禍患無窮。更要命的是,它一旦上癮就戒不掉,執行更強的國營經濟政策勢必需要更龐大的官僚體系。龐大的官僚體系又會產生更大的內部消耗,更大的內部消耗就需要更多的民脂民膏來填補,《史記》中有記載:

諸官益雜置多,徒奴婢眾,而下河漕度四百萬石,及官自糴乃足。譯文:各種官署機構日益混亂增多,下屬的罪徒奴婢眾多,而每年經由黃河水運來的糧食只有四百萬石,因此還需要各官署自己去採購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顯然有兩條路擺在漢昭帝和他的幕僚面前,一條路是維持現狀,繼續用強大的國家機器收斂錢財,置百姓疾苦於不理。二是痛定思痛,撤去一系列國營經濟政策,希望能以此回到文景之治的繁榮。

公元前81年二月的一天早晨,桑弘羊參加了由時任宰相霍光召開的鹽鐵會議,出生於商賈之家的桑弘羊因為精於算計被任命為大農令(《史記》中形容他的算計精確到“析秋毫”意為即使一根毫毛也要分開來計算),相當於財政部長。

桑弘羊之問到底問了什麼?論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經濟

桑弘羊

桑弘羊牟足了勁,想要在辯論會上駁倒眾儒生。可他怎麼也沒想到,這是一場關乎國計民生大辯論,而且這場辯論會永載史冊,成為歷朝歷代都無法避免的論題,一直流傳至今。甚至成為我國經濟史上最偉大的辯論。

桑弘羊之問到底問了什麼?論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經濟

鹽鐵會議


論題很簡單:“要不要實行國營經濟政策。”

辯論的一方是六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反對國營化政策的儒生,另一方是桑弘羊和他的屬吏。根據《漢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料記載,“鹽鐵會議“從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開始,一直到同年六月結束,歷史長達五個月之久。

辯論中,74歲的桑弘羊作為官方的代表,據理力爭,發言一百多次,為專營政策做辯護。但面對一眾強於口舌功夫儒生。桑弘羊處在被動,《鹽鐵論》中記載他的種種表情:“大夫默然”、“作色不應”、“繆然不言”、“悒悒而不言”、“勃然作色,默而不應”等。

眾儒生反對國營化的理由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樣:

  1. 國營經濟
    與民爭利
  2. 商品要麼質量差,要麼不能適應市場需要
  3. 造成官商勾結,為禍百姓。

這些觀點其實都是不爭的事實,桑弘羊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沒有在這上面大做文章,而是質問了眾儒生:如果不執行國營化政策,

  1. 戰爭的開支從哪裡出?
  2. 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裡得?
  3. 地方割據的景象如何化解?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不實行專營化政策,錢從哪裡來?儒生們大講仁義道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的話。但是又提不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每每桑弘羊拋出這個問題,儒生們就會啞口無言。這就是著名的

“桑弘羊之問”

不過眾儒生的擔心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秦朝血淋淋的例子就擺在那裡,才過去一百多年。西漢的政治家們一方面想要享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帶來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慘劇。所以不得不想個辦法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即“撥亂世反之正“(《史記》)

而實際上根本無法調和。因為專營化政策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經濟問題。是一個更復雜的政治問題。而桑弘羊之問體現了政治對經濟上的支配。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經濟權也必須收歸中央。要想實現經濟上的集權,前提就是政治上也是集權的。政治和經濟被牢牢捆綁在一起。經濟政策其實就是政治政策。

所以其實專營化政策還有更大的政治目的,不僅僅是讓國家獲得經濟權力,也是讓地方喪失經濟權力。秦周兩朝都死於藩鎮割據,這讓西漢的政治家不得不特別的重視藩鎮問題。在漢朝初年,由於實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允許民眾鑄錢、冶鐵、煮鹽。這給了私營工商業以廣闊的發展空間並使其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層出不窮。也就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土地兼併和人口兼併頻繁。地方實力壯大而中央羸弱,

藩鎮割據的問題又重新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國營化的政策作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一部分,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民營經濟有各種各樣的優點也不得不放棄。因為對於統治者來說相比於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穩定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經濟只是淪為了君主的一個統治工具。對於君主來說經濟從來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但是最關係到百姓福祉的恰恰是經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回首看一看桑弘羊之問。我們經常說所謂的國強民富。可是卻沒有思考過“國強”與“民富”二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我們一般認為二者互為因果,即國強民才能富,民富國自然強。而桑弘羊告訴我們,二者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那麼作為統治者,是應該追求“國強”還是應該追求“民富”。成為了千年以來,拷問一代代統治者的深刻命題,直到今天。

今日再提“桑弘羊之問”是希望透過它一窺漢朝乃至所有古代帝國的內在統治邏輯。專營化政策是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大。現代中國社會該怎麼面對桑弘羊之問的兩難呢?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