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娛樂前前沿


曹操的原話其實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吧,“天下”二字乃是羅貫中所加。

其實從原話看的話,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心情應該是非常複雜的。從道德良知的角度講他知道、承認自己犯了錯,“寧我負人”的前提是他承認自己確實對不起呂伯奢。但從理性的角度上講他又覺得自己沒做錯。誤殺呂伯奢本質上只是情報失誤帶來的誤判,曹操當時的判斷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機警)。


錯誤的前提條件經過正確的推論導出了錯誤的結果,但很多時候情報的錯誤又在所難免……畢竟我們不是神,做不到全知全能。 所以曹操會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潛臺詞是“再來一次我也會這麼幹,我不後悔”。但話說回來,真不後悔的人是不會這麼說的。只有後悔的人才會這樣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感性上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他很內疚,很後悔,很難受。但他並沒有選擇道歉,而是試圖用理性和邏輯說服自己。


我覺得這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大部分人也都是做錯事又不想承認,特別是作為一名領導人一定是知錯改錯而不認錯的。那八個字把一個年輕軍閥的內心衝突刻畫得明明白白,簡直神乎其技。 至於羅貫中版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不是很想評價。這是我個人認為的《三國演義》裡最大的敗筆之一。 只不過多加了兩個字,什麼內心衝突、細膩情感全都消失不見,只剩一個魔頭大放厥詞。作者這麼寫的目的我也不難猜到,無非就是尊劉抑曹,維護封建正統而已。作為現代人,我不想對他的做法過多指責。但和原版一對比……這段話除了諷刺意味,我真的讀不出什麼。


有李行天下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說鄙人對曹操的認知和看法: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他被描繪成一代奸雄。羅貫中在譜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寄託了自己的愛憎情感,因其在政治上的失意,導致他鬱而不得展,所以創作的時候,會受到社會動盪因素的影響。羅氏生於元未明初時期,當時起義是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召,故把元朝統治政權比作曹魏政權,所以在譜寫曹操的時候會略帶偏激。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曹操生於動盪之年,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是有其能耐的,他的政治眼光及管理能力是值得我們引以效仿的。至於題中說到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我的觀點是:這話放在我們這個年代,可能會引起輿論和爭議,但在曹操那個動盪之年,我認為這話是舒展個人抱負的表現。人生會經歷很多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對待事與物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年少氣盛的時候,我們會視一切為無物,在耳順之年,我們會隱惡揚善,曉暢通貫。曹操在說這話之時,正是有志之年,所以也難怪會說出這話。

我們在每一個年齡段,根據所見所聞,會說出對當下一些想法和抱負。放在曹操那個動盪之年,我認為這話是彰顯個人抱負的表現,但在我們這個年代,這話是不提倡的。馬雲在演講說過,只有感恩於社會,才能得益於社會。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JC小杰


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對曹操的行為和觀點,小的時候不理解,後來按普通人的心理去思考也不理解。但現在我能推測出他當時這麼說的理由了。

小時候,對人的認識非黑即白,認為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曹操從京城逃避追殺,呂伯奢不顧被牽連的風險,沽酒殺豬招待他,顯然是好人。而曹操卻僅僅因猜疑就殺之全家,這明顯是壞人行為。

成年後也不理解,曹操在明知誤會且己殺了呂伯奢家人的情況下,又殺了呂伯奢,其行為邏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範圍。

陳宮不是小孩,也不是普通人,他也不理解。陳宮放著堂堂縣令不做,也要棄官跟隨曹操這個自己的階下囚逃走,顯然是個與常人不同的人,他在目睹曹操殺死呂伯奢後,也認為他是壞人,是“狼心之徒"。

其實從以上這些視角審視曹操的行為,是不可能理解曹操的。

因為曹操是異於所有人的人,是將來拯救搖搖於墜東漢王朝的人,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又處於尚沒有脫穎而出、尚未被大眾認可的時期,在特殊情況下的舉動和觀點,絕大多數人怎麼可能理解得了?

面對董卓暴行,以曹操對整個朝庭百官的瞭解,他知道已不可能有人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了,這個人只能是曹操自己。

在出逃的路上,曹操就應該己想好了推翻董卓的措施。因此,雖然因誤會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村口碰到沽酒而回的呂伯奢,曹操也必須殺了他。因為如果不殺掉他,他回家後看到家裡的慘狀,絕對不會善罷干休,曹操很可能被扭送報官,自己的計劃就會被打亂,甚至可能因殺人賞命。幹大事者不拘小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斷絕後患。

所以沽酒回來的呂伯奢不碰見曹操還好,碰見了,被殺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至於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話,不過是殺紅了眼的曹操,在陳宮那句“知而故殺,大不義也”的責備之下,因惱火其不知自已的意圖而作出的回應罷了!

曹操絕不會做因顧慮小義而耽誤大事的人,如果有人耽誤自己的大事,那麼對不起,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由天下人負我。

但我雖然理解了曹操的觀點,我也仍然不贊成他的行為。因為,在法制社會里,一個不顧小義的人,是成了大事的。


品鑑不凡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道盡了他的霸氣和英雄氣概。多少人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後,誤讀了曹操,給予他一個“奸雄”的稱號,奸,不是他,雄,的確可以擔當。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實的曹操,真實的曹操是小編特別欣賞的。真實的曹操,霸氣、真實,他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他的目光極其深遠,他善於爭奪權力,同時也善於在興修水利,指導農民開闢農耕,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他有勇有謀,同時愛才惜才,唯才是用。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人才市場的局面,從而挖掘到了許多人才。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寫過兵書、武藝高強。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許多名著,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比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再者,《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所有的詩歌都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讓當時無數人驚歎,同時也讓無數人發出了其人必有大作為的感嘆。當時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正如他寫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何須畏懼年老色衰,何須懼怕年華不在,只要有雄心壯志,依舊可以對酒當歌,唯我獨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有過,只是曹操敢於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飾,而是這是在三國中,三國給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親自說的,只是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罷了。



宏觀評論師賀蘭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可以對不起任何人,任何人都不可以對不住我”,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極度自私的思想,但是對曹操這樣的人來說,體現了他的成功,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

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後,與陳宮一起在逃亡的途中路過父親舊友呂伯奢家,呂伯奢遇到故人之子非常高興,親自去打酒,叫家人殺豬款待,家人磨刀準備殺豬,曹操誤以為他們要殺自己領賞,不由分說將他們全殺了。

出逃路上又遇到了呂伯奢打酒歸來,看到呂伯奢手裡的酒葫蘆才知道誤殺了好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將呂伯奢也殺了,陳宮表示不解,殺呂伯奢家人是誤殺,現在為什麼還要殺呂伯奢?曹操辯解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個時候的曹操還沒有成功,還像一條喪家之犬一樣惶惶不可終日,所以這時候說出這樣的話,未免讓人覺得他狂妄自大,不會照顧別人的感受。陳宮聽了心裡很難受,認為自己看錯了人,曹操嗜殺,不是一個值得輔佐的人,於是棄他而去。

過了若干年後,再回頭來看待這件事,或者曹操手裡再發生這樣的事,是不是覺得毫無違和感了呢?這是因為曹操達到了一定的地位,取得了太多的成就,殺人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除了曹操,歷代帝王大多數都視人命如草芥,手裡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殺大權,他們雖然沒說出曹操那句話,做的卻是一樣的事。中國皇帝那麼多,不問青紅皂白枉殺的人還少嗎?都說伴君如伴虎,一個人如果權力大到可以隨意決定別人的生死,那麼在他眼裡人命就像老虎眼裡的獵物一樣,只要有需要,隨時剝奪。


秦曰漢雲


對曹操的這句話,個人覺得不要只看到許多人看到的負面這一點。

首先,這個我是什麼樣的我。就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原本中比毛批本中對曹操的讚揚有時也是不吝筆墨的,並不只是否定一點便不及其餘,像是曹操一出場《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描寫,說曹操“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中諳熟韜略”便是。他本人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這樣心性、這樣智識、這樣能力、這樣實力的人說這話,和胸無大志、不關治世、只是爾虞我詐、爭私謀利的人說出來,性質應該會可能根本不同吧。

其次,這個負是負什麼,是怎麼負。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不乏對人作道德要求到了讓人難以達到、到了讓人難以承受的程度。對這些甚至扼殺社會活力都毫不眨眼的僵化教條稍有違背,在一些掌握了一定規模的輿論的人們那裡,便被宣傳成了洪水猛獸,成了亡國滅種的舉動。平心而論,這時即使違背僵化的教條,只要沒有突破基本的倫理底線,應該還是不宜譴責的吧。

至於負的方式。即使現在,也還有很多人認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要把家庭裡的矛盾訴諸法律,就是不孝不悌,無情無義,就是傷風敗俗,破壞人倫,泯滅良知。其實家也是講理的地方,問題在於講什麼理,怎麼講理。如果一切理都要反對講,還反對講理的一切方式,對這樣的輿論要是不聽從,就絕對是罪不可赦麼?

最後,還是要在同層次的人裡比較,而且這個比較要全面,在取樣本的時候切忌偏頗。評論曹操的此語,尤其不能用後人塑造的文藝形象中的劉備,來否定文藝形象中的曹操。

曹操這一句話頗受世人垢病,可是杜甫有句詩意思差不多,可就算是至今還受人們推崇呢,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句: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看到這裡,如果你原先支持批判曹操,現在不應該稍微停留一下腳步,反省一下自己,審視一下人們流行的態度麼?



孟周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魏國最高統治者,飽讀詩書,富有才華,胸有韜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曹操的真實寫照,如果在當時曹操心慈手軟,做事優柔寡斷,可能也不會有後來的大魏王朝。歷朝歷代,能幹大事的人特別是開國皇帝哪有不狠的,像朱元璋,劉邦,李世民等等。

曹操的這句話是發自肺腑的,他挺坦誠的,他是在犯了大錯之後,對旁邊的陳宮說的。陳宮聽到曹操的言論後,選擇離開曹操,畢竟陳宮是個比較正直的謀士吧。我還是比較贊同曹操的觀點的,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在諸侯混戰的局勢,你不自私一點,恐怕命也不會太長。曹操懂得歷史永遠被勝利者書寫,所以一時的榮辱又能算什麼呢?

曾經有一個章節說的是:曹操因為粗心,使劉備放虎歸山,手下謀士郭嘉,荀彧,程昱分別給了對付劉備的計策。曹操手下的謀士很想聽到曹操自己親口承認自己的錯誤呢?這時候,賬外議論之間荀彧說了這麼一句話“何為名主,知錯改錯,而不認錯,即為當代名主”的大言。在當時那種情形之下,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和曹操一樣,在生死關頭,顧不了那麼多的,首先選中的是活命,所以他才會狠心殺呂伯奢全家。況且曹操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多疑。

曹操可謂“真小人”有啥說啥,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不掖著藏著,挺令人佩服的,反正我是挺佩服曹操的這種氣質的。也許正是曹操的自私自利,才能在亂戰中保住性命,最後一舉稱王!


心靈飛揚漫天飛


曹操,一個人盡皆知的著名歷史人物,然而人們對他的認識,大多來自於《三國演義》中的小人形象。自此,在曹操的多面人格中,狡猾奸詐的奸雄形象便被一錘定音,可這對於曹操來說,實在是比竇娥還冤!

曹操思維打天下

眾所周知,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但其實他還是有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維就算是拿到現今,也是令人著實敬佩的!例如,他不止一次的強調將士們:“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氣敗了”;“一個人若想成事,就要拿的起,放的下。打仗也是這樣,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不要憤怒,會降低自己的智慧,不要恨自己的敵人,仇恨會喪失判斷力”。

細細品味,他的思維竟遠遠超越那個時代的,妥妥的一個現實主義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就是拿到今天,也是十分具有智慧的。不愧擔得上“治世之能臣”!

統領群雄立帥旗

說到曹操的軍事戰鬥,那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官渡之戰”了。這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智強的智慧之戰。即使處於劣勢,他也能冷靜面對、揚長避短、正確分析客觀條件。最終打敗袁紹,取得勝利。

他重要的軍事成就便是平定並且統一了北方。然而在他兵鋒轉向南方,自任漢朝丞相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一計“草船借箭”便讓他吃了大虧。

可這又如何?客觀來說,他的確是統領群雄的不二人選,的確具有超凡的軍事能力。就像他說的“這個世上從來就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只有戰而不殆,敗而亦勇,並且最終取得勝利的人”。他雖不是百戰百勝的人,卻實實在在是個戰而不殆的勇士!

建安風骨傳萬世

他卓越的軍事能力往往讓人忽略他超凡的文采水平。就拿著名的《觀滄海》來說,氣魄雄偉,又含慷慨悲涼,讓人忍俊不禁。然而其散文卻又是清峻整潔,讓人驚歎。他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就連魯迅也不應感嘆道,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然而用現代人的詞語來說,這些通通是他的副業!

兵法、詩歌他無一不會,所謂文韜武略,他也樣樣精通。文可傳世之千古名篇,武可統群雄立萬事威名!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

帝王世家,掌御下之術,於是恩威並施,竟被稱閻王脾氣。一將之帥,成一代梟雄,竟落得個心胸狹隘、小人嘴臉。他給予了漢王朝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一份引人注目的答卷。

他的狡詐,最致命的原因還是由於名著中那段殺呂伯奢一家。但其實,史書上並不能論證這事的前因後果,更不能斷定誰對誰錯,然而據此認定曹操的“白臉”形象,未免讓曹操太過冤屈。

你只知道“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多疑自私,卻不知道他也唯才是舉、求賢若渴,卻不知道他曾興修水利、破門第、抑豪強。在那個時代,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大家風範、豁達寬容?他需要活命,他擁有雄心!他是真正的英雄,是那種頭可斷、血可流、人可亡,帥旗不可倒的堅毅!所以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南塔里拉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是《三國演義》對曹操人品刻畫的神來之筆。當然真實歷史中的曹操並非如此,而是一個推動歷史發展的進步人物。《三國演義》是站在道統立場從文學角度來敘述歷史中三國之紛爭,而不是從歷史角度評價歷史人物。所以,看《三國演義》這個文學作品,切不要和三國的真實歷史混為一談。

《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刻畫是比較成功的,尤其作者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來定位曹操,的確是定魂之筆,對我們理解曹操這個奸雄文學形象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曹操是挾天子以令的人物,事實上他的權力比天子還大。因此對這樣一個權力大過天子的奸雄,作者站在道統的立場,當然帶著強烈的心理逆反來醜化他的人品。這是作者在歷史觀上的侷限所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曹操這一文學形象的成功塑造。

事實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不止是曹操這個文學形象所具有的特點,而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共有的特性。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民眾是皇帝的子民,生殺當然全有他定。凡有觸犯他的意志和利益的事,都是大逆不道,他可以統統誅殺之。所以我們用“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來理解曹操,不如用這句話來理解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更加確切。


尚海濤


生於和平年代,我們來看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普遍都會覺得曹操心太狠,而且過於自大,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的生死利益,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如果現在有人敢說這種話,肯定會被我們的網民“一口鹽汽水”噴死。初次接觸這句話時我也這麼認為,但通過學習中國歷史,再重讀三國,曹操的這句話道出的是戰亂年代一個欲成大事、胸懷天下的縱橫者的生存之道。我們該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呢?

首先要了解曹操說這句話的背景。董卓專權,擾亂朝政,曹操自告奮勇刺殺曹操,當時的曹操並沒有多大勢力,不會想著殺了董卓就能取而代之,所以曹操的胸襟和膽識是值得給他點個讚的。

刺殺失敗後曹操一路逃亡,被抓落入陳宮手中,幸好陳宮和曹操有一樣的志向,帶著曹操逃跑,可以說是死裡逃生。到曹操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歇腳,多年未見,呂伯奢都認不出曹操,得知是阿瞞後熱情款待,親自出去沽酒,聽到磨刀聲後就曹操起疑心殺了呂伯奢全家。我們可能會說曹操太殘忍,但對於剛剛經歷生死的曹操不能有絲毫大意,被抓再逃走的幸運不會出現第二次。

逃跑途中遇到沽酒回來的呂伯奢,知道自己錯殺好人,有過猶豫,但最後還是殺了呂伯奢,並道出“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就算知道自己錯殺好人,但壯志未酬,濟世安民的宏圖還沒達成,他不能讓自己再遭遇危險。要知道在當時的處境他得罪了董卓想要活下去有多難。

所以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觀點放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今天是斷不可取的,但放在曹操所處的戰亂年代,放在當時曹操所處的危險境地,是一種對誤殺好人後悔心理的自我寬釋,更是一種對建功立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自我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