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愛的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陳新詩


說到原生家庭,似乎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1.原生家庭,是原罪,是一個人人格缺陷的根源。

在《奇葩大會》舞臺,馬東曾經問武志紅老師:“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後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嚴重嗎?”

武老師非常篤定地說:“很嚴重。”

2.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要稍有不順就怪童年,童年不背這個鍋。

接下來,談談我的觀點:

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既可能培養出自卑、冷漠、愛無能的孩子,也可以走出充滿熱情、自尊自愛、且懂得愛別人的孩子。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分水嶺。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擦拭掉不良的烙印,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都贏了回來。

1.

有個親戚家的小女孩,名叫小西。

有一次,她獨自在沙堆玩耍,不小心撲倒,嘴唇出血了。

西媽黑著臉先是一陣痛罵,推搡著,要她漱口,然後噴西瓜霜。

受傷的孩子顯然不滿媽媽的吼叫,一邊哭喊著“不要”,一邊向爸爸求救。

西媽頓時暴怒,強硬奪過孩子,兩人反鎖進房間。接著,裡面傳來歇斯底里的罵聲、巴掌聲和孩子的哭喊聲。

後來,孩子逃出來哭著衝向爸爸。

“小西,你這樣我不要你了,你走!”西媽站在門邊咬牙切齒。小女孩嚇得瑟瑟發抖,死死抱住爸爸,大哭不止,她的媽媽則緊隨其後,繼續巴掌相加……

雞飛狗跳之後歸於平靜,四歲半的小女孩討好地賴在媽媽身邊:“媽媽,你真漂亮,媽媽,我聽話。”西媽頗為得意。

在我看來卻是心酸。若換我,孩子受傷回來,一定先安撫,我會告訴他:“我想你一定很疼,媽媽好心疼。”然後告訴他趕緊漱口清潔傷口,避免感染。

處理完以後,再一起回憶如何受傷的,引導他以後要如何小心保護好自己。

西媽挑著眉毛不以為然:“沒用的,她跟她爸爸一樣的,好好說話不聽,一定要兇才會怕。她從小都這樣,傷口不馬上處理第二天就會發燒,所以不打不行的。”

我微微一笑,閉嘴了。世上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大家理念不同,話不投機,不必勉強。

2.

這位媽媽,有個怎樣的原生家庭呢?

聽老人們說,當年在農村都是產婆接生,她的媽媽生她時難產,但令人匪夷所思地是,這位九死一生的母親見到她的那一刻,沒有悲喜交加,沒有喜極而泣,而是冷漠地說:“不要了,扔掉吧!”

她的外婆不捨,抱回來養在身邊。而出生時的這個插曲卻不斷地被人提起,她從小就聽過,應該免不了心傷。

她有一位極其強勢、性格暴戾的母親,怨天尤人,對孩子非打即罵。她小學沒畢業就主動輟學,她說:“學不進去,只想快點長大,離開這個家。”

她十幾歲逃離似的,外出打工,交男朋友,20歲就嫁了人,早早生了孩子。然而生活並沒有好起來,總是聽她抱怨丈夫沒用,不會賺錢,後來夫妻越來越頻繁爭吵,直至大打出手。

離婚那年她才26歲,我曾試圖幫助她嘗試另一條人生路——自立自強的路。我從簡單的電腦打字開始教她,在城裡幫她找了份工作,結果她只幹了一天就跑了回來。

她仍然把生活的希望寄託在某一個男人身上,她急著去相親,幾個月後就嫁給了現在的老公,這位先生性格忍讓,我們想也許她可以幸福了吧?

可幾年後的生活,仍然一地雞毛。她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最終活成了自己最恨的模樣,卻不自知。

你跑了那麼遠的路,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重負。你遠征歸來,船裡滿載的是悔恨。

——伊洛塔.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3.

事實上,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有意義。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蔡少芬有個嗜賭成性的母親,當她通過香港小姐出道之後,就一直被母親當成賺錢的工具。她也抱怨過命運不公,但她不斷地努力,後來嫁給張晉,活出了人人羨慕的模樣。

馬天宇5歲時痛失母親,爸爸離家而去,親弟弟被債主抱走,因交不出3塊錢的費用輟學、放羊掏糞端盤子吃了無數的苦。然而,在他成名後,當爸爸再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原諒。

心理學上說:只有承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正視它,接納它,才能與過去和解。與原生家庭和解,與父母和解,最終才能與自己和解,才能使自己不再受傷。

《都挺好》中有這樣一段臺詞,讓人印象深刻——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什麼樣的家庭,會養出缺愛的孩子?

只要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關愛,內心就會缺失愛。

不好的家庭——忽視、暴力、虐待……,孩子肯定缺愛;

哪怕是表面上充滿愛的好家庭,父母的付出如果不能與孩子的需求同頻,孩子仍然可能缺愛:

1.有些父母拼命掙錢,以為給孩子最優渥的生活,花大價錢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就是愛,卻因為忙於事業,缺少有效的陪伴,讓孩子心裡的洞越來越大,甚至影響孩子的價值觀:金錢至上!

2.有些父母的愛密不透風,“我都是為你好”,事無鉅細地關注,剝奪了孩子自由的內在成長。同時,父母對孩子要求極高,一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要飽受以愛為名的親情挾持,內心飽受遣責。

缺愛的孩子,有什麼表現?

1.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有些人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斷地嚐到失望的滋味,從而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有些人把安全感建立在物質基礎上,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慾望的溝壑;

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活成了自己的保障。

2.童年缺愛的孩子,大多自卑,內心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他們總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即使已經很優秀,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被愛,又拒怕愛不能長久。

於是,不斷地測試身邊的人,不知不覺演變成了控制慾,自我折磨,也彼些折磨,往往親手把幸福推得更遠。

3.童年缺愛的孩子,總是討好每個人,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失去自我,沒有個性的人,往往不真實,不生動,也不可愛,也不快樂。


自己走過的彎路,就別再讓孩子重蹈覆轍啦!

最近才看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頗為揪心。

電影中的母親,為了生存和孩子的學費,毫無尊嚴的掙扎著,困苦和粗礪的生活把她變得暴戾無比。唯一的女兒被她罵作“賠錢貨”,一次又一次,當女兒鼓氣勇氣想要向她求助,都被她生生切斷了“溝通通道”。

於是,處於青春期的女孩獨自一人,忐忑不安地去醫院,當得知檢查結果,她崩潰到泣不成聲。她自卑、敏感,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內心在這種恐慌中不斷煎熬、沒錢繼續治療的無望、被同學惡意散播流言、被語言暴力,甚至被殘酷欺凌,最終她選擇了自殺……

倘若母親能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不把她“向外推”,女孩的人生會改寫,有些傷害本可以避免。

“苦得久了,都不知道甜是什麼。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

“悲傷就像一條大河,或許會吞沒你,但也能,帶你去夢想的遠方。”

身為父母,不斷地覺察與自我修復,就是為孩子創建更好的原生家庭

覺察,能讓我們避免抱怨命運、抱怨父母,而是反觀自身:我到底做了什麼,才導致了目前的一切。

別人是不可控的。但對自己的行為方向,我們一直都有掌控權。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覺察,保持自我的成長。

我們可以盡力不把原生家庭的烙印,傳給到我們的孩子。

讓創傷,到我為止。


愫說育兒


剛好寫完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我本人正好也是一直缺愛長大的。

先來說說我的家庭成員吧,我、我爸爸、我媽媽、我妹妹。對,就是因為妹妹的出生,我變得很沒有安全感,據我媽說,我小時候也是挺囂張跋扈的,但為什麼現在會變成親戚朋友眼中的“老好人”,大概只有“從小討好父母”這一個原因可以解釋。

為什麼要討好父母呢?因為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地位,要是還不聽話,我不敢想象父母會對我多失望,那是我最害怕看到的,我害怕他們更不喜歡我。

我現在記憶中跟我媽媽溫情的片段,全是在很小,我妹妹沒出生的時候,我想那個時候我應該也是父母掌心裡的寶。這也是我結婚生子之後選擇和父母和解,和不被重視的過去和解,最大的原因。

再來說說我不被重視著長大後最大的缺點吧。

1、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我每天都想問我老公愛不愛我,要是我感覺他對我態度冷淡一點,心裡就會腦補幾十場八卦劇情。道理我心裡全都懂,也總是告訴自己內心強大一點,多愛自己一點,但就是做不到,好像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證明自己被人愛著。

2、為別人花錢捨得,給自己捨不得。這也是典型的不會愛自己,我只想身邊的人都過的好,都會覺得我是個“好人”,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忘了自己到底該怎麼為自己生活。

3、不懂拒絕別人。這是對我來說最大的困擾,有時候有人找你做個什麼事,我心裡千萬個不想做,可是又害怕拒絕之後,會影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好印象。

我看到很多人說,這樣長大的孩子長大會消極,會不信任別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特例,因為我非常樂觀,凡事都會往好的方面想,也永遠相信這個世界上好人比壞人多。雖然不是被呵護著長大的,但是一點沒有影響我成為一個三觀端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最後我想說,原生家庭可能是有錯,但是我們不能讓這個錯在我們身上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和過去的悲催經歷和解,讓我們的自律自強驅趕掉原生家庭的那些烙印。


小勳和媽媽



自己最近寫了一系列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而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讓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前提,原生家庭缺愛長大的孩子將很難建立安全感。

一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孤立無援、自己連動也動不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父母來幫助。如果此時他所有的需求,包括飢餓、冷暖、撫摸等需求都得到了及時的滿足,孩子很容易就建立這個世界是值得依賴的一種感覺。在缺乏愛家庭的嬰兒,孩子的飢餓、冷暖雖然會得到響應,但是他們心理上的需求不會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在長大後心理方面的需求會降低,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方面的需求被壓抑了,很難建立起安全感。


根據馬斯洛的總結,缺乏安全感的人主要有如下表現:

(1)容易感到被拒絕、排斥;

因為缺乏安全感的人不能客觀評價自身價值,總是依賴於別人的意見來評價自己,所以非常看重別人對自己的意見,一旦別人對自己稍有冷落,就很容易看成別人在排斥自己。由於害怕被拒絕也很少主動去結交陌生人。

(2)經常感到受冷落或者被歧視;

心理比較脆弱敏感,很多時候別人不經意的行為,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會過度解讀,而且主要是從負面來解讀別人的這些行為。

(3)經常感受到被威脅,持續焦慮;

缺乏安全感的重要表現就是一旦遇到一點不確定的事情,就會過度焦慮,不解決這個不確定的事情,吃不香、睡不著,所以缺乏安全感的人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自己的舒適區,因為他們害怕面對未知環境。

(4)對他人不信任,嫉妒心強;

沒有安全感的人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也不會相信他人,對於比自己強的人,不是努力學習提高自己,而是心懷嫉妒,徒增自己的痛苦。

(5)過於悲觀,一點小事都會引起對世界產生疑問;

在看到半杯水的時候,悲觀的人總會看到空的那一半,樂觀的人就會看到滿的那一半。

(6)經常感到神經緊張和疲勞,由此帶來睡眠不好,常做噩夢;

因為缺乏安全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警惕,當一個人神經長時間都處於緊張的狀態的時候,神經就很難放鬆下來了,人自然就會感到疲勞,由此帶來的睡眠不好、常做噩夢等問題,會進一步加劇神經緊張的問題。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人會越來越累,最終出現神經衰弱或者精神上的問題。

(7)過於自責和敏感,把很多不是自己責任的錯誤都加在自己身上;

由於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事情,所以事情在出現錯誤的時候,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認為這是自己的原因,這與那些出了事就往別人身上推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8)普遍具有罪惡和羞怯感;

主要還是由於太敏感和不能客觀評價自己,遇到事情總是怪罪自己,有很強的羞怯感。

(9)很難與人形成穩定的朋友關係;

缺乏安全感的人不會去愛別人,甚至連自己也不會愛。他們很難與人形成長期穩定的關係,夫妻關係也一樣。

(10)不會主動向親近的人如父母、愛人、子女或者好朋友表達自己的感情;

把自己關閉在一個密閉的感情空間裡,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自己付出的感情沒有得到回報讓自己失望。因為就沒有付出,當然不會失望了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我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718539834803094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