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吗?王小波写出了真相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是一位女社会学家。李银河是不一样的存在:大胆、坦率、敢说。

她是孤独的战士,每每她发声,总是透露出她特立独行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

在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些文章中,记录了关于她的一些小故事。

婚姻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吗?王小波写出了真相

李银河与王小波合照

有一次,李银河到一个南方小山村调查。那个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

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不遗漏地数个遍,就连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统统了如指掌。

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村里一些老人还能记得哪个小孩几岁出的麻疹。

谈到别人的家事时,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柴米油盐,都要看别人的脸色,个人不可能独立果断地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村里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而每个人也都在被数落。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估计他们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小波曾在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他提出村里这样的神奇“操作”叫做:norm,译作“规范”,指那些约定俗成、大家必须遵从的东西。

婚姻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吗?王小波写出了真相

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像隐形的条条框框,你看不见却必须要遵守

没过多久,李银河又到城里做一项关于调查妇女的感情生活的研究。

绝大部分女性对自己的感情生活说不出些什么,仿佛自己已有的感情、婚姻就像一缕青烟,就是一片虚无。

但也有些女性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况,她们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特别的意义。

就像珍珠链子上的一颗珍珠,少了哪个,都不完美,却又时时刻刻在闪烁着各自的光芒。

这是因为,她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王小波对这项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到岁数了,找合适的对象结婚,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和“爱上某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当然,假如你说,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隅,不是全体,我无条件地同意。

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的婚姻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

我总觉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范,这些规范基本都是由某些人洒热血抛头颅换取的。他们成立了一个国家,掌握了权利和财富,因此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去制约普通民众。

在国家不同的发展进程中呈现的规定,不一定都是善良的,以人为本的。

婚姻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吗?王小波写出了真相

你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在冥冥中就已被安排好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人如果能循规蹈矩、安守本分地过好自己的一生,已实属可幸。

在我国的某个特殊时期,国人个人生活完全消失,人性也被禁锢。

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词语,比如把找对象结婚叫解决“个人问题”,把感情生活出现异样叫“作风问题”。

那时候,有的人或许会有个人追求,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有的人的信念就是“服从”,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天。

但是在当时,有追求跟无追求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你必须不能做,也没办法去做。

非常赞同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书里写的一段话:

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

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

我个人以为,做自己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

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

如果有人问你:“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你可能回想了从前的时光,小时候认真读书,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毕业后努力找工作,打工几年娶妻生子,开始为下一代奋斗……

在旁观者的眼里,你是他们嘴里最正常不过的“别人”。

一步一步走着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不敢踏错半步,在别人的注视下、社会的规范中,即将度过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一生。

婚姻真的是人生必需品吗?王小波写出了真相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别人希望你走的路

见过有人找对象时一点都不操心,因为父母会安排好相亲、结婚、生娃,他尽管去完成就可以。

有时候他也会问自己:

“这还是在过我自己的人生吗?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大概是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过这一生,也懒得思考,就按照别人走过的再走一遍吧。

事实就是,当他完成了这一切被安排好的、约定俗成的一系列事情之后,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天天的都在围着孩子、孙子转。除了继续为下一代操心,一无所有。

这说的,不会也是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