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恳请孔明出山的“秘诀”

过了大半生 “智术浅短”“自不量力”的刘备依然 “欲伸大义于天下”,“求贤若渴”地“三顾茅庐”,是什么使得诸葛亮“由是感激”,答应出山的?

有人会脱口而出:那还不简单,“诚心”呗。是的,但这只能算是说对了问题的一方面。那么刘备打动诸葛亮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刘备对诸葛亮人格的尊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追随刘备的经历时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刘备恳请孔明出山的“秘诀”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向刘备自我介绍道:“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话语之中虽含有自谦成分,但有一点是客观事实——诸葛亮的卑鄙:身份卑微,地位低下。诸葛亮乃躬耕于南阳的荒野之人,然而在刘备那里,却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虽然于草庐之中两次不得一见,刘备仍“欲再往访之”,并且已做好了“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见”的心理准备。对张飞用绳索将诸葛亮捆缚前来的打算,刘备予以了严厉呵斥。

这可说是对诸葛亮人格的最大尊重。见面之后,刘备不耻下问——“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一席话,刘备是钦佩之至,“顿首拜谢”。

刘备恳请孔明出山的“秘诀”

二是刘备正是诸葛亮等候的怀有大志之人。诸葛亮虽说是一介布衣,“南阳野人,久乐耕锄”,但并非平庸之辈、无志之士。

只是处于乱世,故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此时的诸葛亮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处世哲学,静观“时局世态”之变。

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在等待时机。而一心怀着“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之志向的刘备,正是诸葛亮所要找的那个对的“人”。何以见得?刘备前两次探访诸葛亮都不遇,但他留下的书函诸葛亮读到了。

刘备恳请孔明出山的“秘诀”

所以诸葛亮一见面便对刘备说,“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可见刘备有所作为的忧国忧民之心打动了诸葛亮。

而后随着二人交谈的深入,当明白了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大志向时,诸葛亮算是等到了“有为治天下”的知己。

有道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既然志道相同,诸葛亮觉得是时候对刘备讲出“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之“对策”了。所以诸葛亮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将 “政治蓝图”呈给了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