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爸爸,饒了主播們吧

甲方爸爸,饒了主播們吧

疫情幾乎讓全世界的品牌都來搞直播做線上,但大多數又是“兩眼一抹黑”,有用沒用不知道,反正必須得有點動靜。

今天的文章就是針對直播的小小總結,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1、直播是否“虛假繁榮”?

2、是否萬物皆可直播?

3、直播究竟是“品”還是“效”?

4、直播除了賣貨還能幹嗎?

5、建議品牌主“三思而後行”。

第一,直播是否“虛假繁榮”?

很多人好奇:“直播嚷嚷那麼多年了,到底是不是一個騙局?”

我的答案是直播真的很有用,而且李佳琦沒騙你,人家真的賣啥啥斷貨。

不過,他那句OMG是真的被綜藝“妖魔化”了,資本的過度追捧,讓我們以為他的直播間裡的女人全是“瘋子”。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先表態:我相信,即使沒有這波疫情,2020年直播也會井噴式發展。因為這種形式賦予了賣貨“公開、快捷、方便、有效”的溝通,對消費者更有說服力。

比如直播間裡的留言、評論與彈幕,都讓銷售行為更加透明化、公開化,主播能現場針對用戶的疑問進行解答。同時,主播們為了個人品牌效應,也會拼了命的跟商家“砍價”,這也為沒有“砍價技能”的年輕用戶們省了不少心。

可以說,直播讓品牌、主播與用戶三者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清晰透明。過去電視銷售說了那麼多年的“廠家直銷”終於成真,你怎麼能說人家是“虛假繁榮”呢?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第二,既然直播那麼牛,是否萬物皆可直播?

是,也不是!

不是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都希望做能“帶貨”的直播,但並非所有商品在直播裡都能做的到“帶貨”。典型的如房產這類大宗商品,它很難用直播營造出“購物氛圍”。

天貓雙十一,我們囤衣服、囤零食、囤奶粉,但誰會趁優惠囤個房子首付?如同這些年的VR技術,總想革了房地產的命,線上新玩法層出不窮。可無論怎麼玩,終歸還是個錦上添花的小工具罷了。

買房,那是人們(尤其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手機上看一看直播,主播隨便吆喝兩句房子就能網上成交,那房產門店也甭開了,經紀人就更沒用了,《安家》電視劇也甭拍了,大家比比誰在主播身上砸的錢多就行了。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所以,帶貨直播的可實施性很大程度取決於“該商品在傳統意識上的決策過程是否複雜,且日常生活中的購買是否高頻”(比如對普通人一生購買房子都不會超過5次)。

正因如此,房產、汽車做帶貨直播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當然,咱也別拿全球頂級營銷個例)但日常購買次數高,承擔的風險小的產品,在直播帶貨上更能玩得開。

設想,即使再信任的人打電話給你說有個房子很便宜,但當質量、地理位置、物業等現實問題擺在你眼前時,你依然很難立刻下單。但如果她給你推薦的是化妝品、食品,甚至是科技產品,只要好朋友多說兩句,你還是能產生“都給我打電話了,可能過了這個村就真沒這個店了”的想法,火速下單。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所以,大宗商品幾乎做不了帶貨直播。

不過,另一種直播卻可以做……

因為從“營銷就是有效信息抵達”的角度來說,直播形式對任何品牌都是有意義的。

這就牽扯到了第三個問題……

第三,做直播究竟是“品”還是“效”?

很多老闆認為直播要的是“效”,即“實現賣貨效果”是直播的主要目的。其實不然,我認為“品”才是他們要的。

“又是做品牌!你們賣不了貨,就騙我做品牌!”先彆著急罵街,咱們還以李佳琦賣化妝品分析分析吧!

李佳琦直播間能天天斷貨靠的不是顏值,也不是OMG語錄,而是他長期以來給粉絲提供最低價格最優質量的保障——“買李佳琦,就是買最划算!”。

最低價格是從哪來的?那是商家割肉割出來的!

所以,商家們貼著成本或者低於成本價賣貨,就是為了“效”嗎?

設想:如果一款口紅平時賣100元,李佳琦一次直播間,虧本50元賣斷貨。如果以直播間的“效”為目的,那他下一次還想大賣,是不是還必須再去找李佳琦?(且必須還賣50元)這樣的虧本生意老闆幹它圖什麼呢?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所以,聰明的老闆並不會抱著“效”的目的投放李佳琦,他們與李佳琦合作是為了依靠李佳琦的背書,努力降低用戶對品牌的嚐鮮成本。

試圖建立新的用戶關係,並且推動同品牌旗下不同產品的銷售。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筆者最親近的例子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我老婆在李佳琦直播間第一次認識到了加拿大品牌的身體乳。在李佳琦講解過程中,她上網查詢了這款產品的價格與口碑,發現自己的偶像戚薇也在用。

這時,李佳琦在直播間給出比平時最低價還低20%的價格。於是,老婆立刻要求我必須在百萬粉絲中搶到這款產品。

而在用完這瓶身體乳以後,雖然李佳琦可能不會再直播這個品牌,產品也恢復到了原價,但老婆卻成了該品牌新的忠實用戶。

看到了嗎?商家做的哪是為了“效”,明明為了“品”啊!

等等!既然大家都是為了“品”在做事,那“萬物皆可直播”的理論不也成立了嗎?於是第四個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第四,直播除了賣貨還能幹嗎?

筆者認為,直播不是特效藥,而是一個橋樑。

它構建了品牌新的觸達用戶的方式,我們要善用這種方式去傳遞自己的品牌理念。

好吧,挺簡單的事兒竟被我說的這麼繞,舉一個例子就明白了。

筆者有位朋友,他正在代理一款高端的私人手機品牌。因為價格昂貴,也屬於典型的大宗、低頻次消費的商品。過去主要通過線下,舉辦一些高端的私享會售賣手機,最近由於疫情,導致線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嚴重影響了這代手機的生命週期。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針對此狀況,我和他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我:“既然線下明確不能聚集人群,為何不考慮線上直播?”

友:“考慮過,但高端手機並沒有電商統一渠道,且客戶名單都由銷售個人管理,我們不信抖音和淘寶直播能賣出兩三萬元的手機……”

我:“等等!為什麼要通過抖音和淘寶直播?還有,你們為什麼一定要在上面賣貨?”

這時候我才明白:

原來多數人的潛意識裡,直播就意味著抖音和淘寶,而直播唯一的目的就是賣貨。

找到癥結,我繼續問他。

我:“你們過去銷售手機的邏輯是什麼?”

友:“把主要客戶約來,體驗高端茶藝、音樂會,感受品質與服務,有氛圍後請老師講解手機理念,最後銷售手機。”

我:“非常清晰,那這些過程除了最後一步成交,前面哪一步不能通過直播解決?”

我:“除了最終成交,所有的服務線上都能提供。另外,既然在打造私密氛圍,建立高端圈層,為何偏偏要選擇抖音、淘寶直播?”

友:“原來如此!”

是的,直播只是一種形式,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卻把直播看作為一種手段,將直播簡單的理解為“主播+賣貨”。

根據描述,過去他們的成交邏輯基本可以理解為下面的方式。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但疫情出現以後,“邀約線下”這個關鍵環節缺失了,多米諾效應導致後續都無法完成。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這時,受環境輿論的影響,企業通常會誤以為他們的問題只是出在了成交環節上,轉而去比拼流量、價格,這就陷入了錯誤的競爭模式。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而最好的方式,是應該選擇正確的發力點,用線上營銷去彌補前面缺失的環節。一旦能夠影響客戶有購買的想法與需求,對於一款價格高昂且以服務為核心的高端手機來說,是上門服務還是預購都不算什麼難題。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所以,企業千萬不要把自己侷限到如何“尋找具有流量的主播”與“如何把產品降低到超低價格”這兩個錯誤的命題上,這樣會讓自身感到乏力且忽略了自己受眾的本質需求。

在上面的案例裡,他的用戶實際上需要的是被品牌尊重與強烈的圈層氛圍,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更讓他們感到尊貴。即使這個空間裡只有主持人和用戶自己,仍然會在用戶的腦海裡產生“XX品牌那麼多老師都在給我一個人服務呢”的感受。

品牌與企業要抓住消費者的痛點,用各種手段營造出消費者的感受,這遠遠比找流量靠譜的多!

說到底,還是建議品牌主“三思而後行”

過去微信、微博火了,企業們做公眾號、玩微博,想著如何做自己的自媒體;後來抖音火了,大家又開始佈局短視頻,拼命要切中未來。

今天,品牌主們咬著牙又不得不考慮做直播。做營銷真的有那麼累嗎?

我們還是做的多,錢投的多,但是想的少罷了。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決定直播之前,建議你先多看幾場直播。

即使你是個鋼鐵直男,也應該打開薇婭、李佳琦的直播間,連續看上三天,相信你一定會對直播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另外,中小企業主當面臨資金壓力時,也可以深入去了解 “私域流量”的玩法。

我的一位夥伴,僅通過企業微信,就做出了一場效果非常不錯的圈層直播,成功售賣課程的同時竟然還找到了贊助商。

相較於打磨產品,瞭解下營銷其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但太多品牌還沒分清楚B站和快手的產品區別與人群定位,就奔著“流量”二字往裡面鑽,這樣的營銷浪費資源、浪費精力、浪費金錢。

建議所有品牌都能慎重思考三個問題,即:

1、在成交行為之前,我到底缺少什麼?2、採取的渠道究竟如何幫我彌補這些環節?3、最適合這些環節的玩法具體應該怎麼做?“三思而後行”你的營銷將更加有效。

能想清楚這些,營銷也就想通了。

尾巴

最後,留給大家一個問題:華為Mate Xs這款摺疊手機,產品力如此強悍,明明沒貨不愁賣,為什麼還依然要送李佳琦一臺?

甲方爸爸,饶了主播们吧

免費下載:2020年抖音用戶畫像報告-58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