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作為開國皇帝,為何其名聲遠不如其子唐太宗?

花非花夜非葉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其名聲遠不於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有人說大唐是李世民建立的,李淵只不過身為他父親,沾光做了皇帝而已。

李淵開創大唐,雖然李世民功勞很大,但是李淵的其他兒子也是有很多功勞的。特別是太子李建成。俗話說,歷史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的,中國有這麼多年的歷史,很多的事情在史書上面都是記載的很詳細的,但是有些事情並不是真實的發生過的。就連最正、最官方的史書都會有虛假的一部分。李世民的一生有一個“汙點”,那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兩個兄弟,逼迫父親讓位。李世民為了抹掉此“汙點”,做了很多大量的努力,包括讓大唐強盛起來,做一個百姓和大臣都愛戴的明君。但同時也會讓史官修改父親李淵的功績,甚至弱化他。對於這些,敢於直覲的魏徵就對他說過,不要以為一雙手就可以矇住天下人的雙眼。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不予理會,繼續把自己體現的英明神武,反襯李淵平淡的一生。不過再怎麼做,都會有漏網之魚的,李淵有個隨臣寫過一本書《大唐創業起居住》,就記載了當年李淵起兵晉陽的全過程。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世民跟他的大哥李建成一樣,只不過是李淵的左膀右臂而已。

所以,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兒子李世民,原因很簡單,就是李世民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一種手段而已。


潤澤服裝飾品店


李淵本身是開國皇帝,才能、智慧、手腕絕不低,也不可能是兒子慫恿他造反的,他跟楊堅這樣的帝王沒什麼區別。

他最大的失敗,就是跟兒子鬥爭失敗了,導致自己被逼退休,被軟禁起來,

而李世民因為政變上位的,自然得抬高自己的歷史地位,貶低他的父親了,

所以你看到的歷史就是,李世民用計逼李淵造反,李淵才不得不造反,李世民功勞最大,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功勞最大,其他都是打醬油的,李淵就是因為是李世民的父親,才摘桃子的,打天下過程中,承諾立李世民為太子,後來又不認賬,裡嫡長子,一個廢物點心李建成為太子,後來李建成嫉妒他功勞,想殺了他,他才不得不反抗,殺了李建成。

李淵自始至終就是打醬油的,李建成也是打醬油的,李元吉拖後腿的。

因為李世民掌握話語權,而李淵失去話語權,自然由李世民書寫歷史了。

真實的歷史怎麼樣的呢?

李淵趁著天下大亂開始造反,在造反的過程中,他的三個兒子從來都是並駕齊驅的,同時做統帥,同時封公,同時封王,同時做宰相,並沒有區別。

只是後來李世民勢力坐大了,覬覦皇位,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成功,歷史開始改寫。

如果李世民失敗被殺了,跟李承乾、李重茂、李瑛那樣,歷史怎麼書寫呢?


南朝居士


李淵這個人吧,史書說了不足信,只能從史實推斷,史書上說人的性格只要不是有名的大壞蛋一般都是隻說好話,只能從他做了什麼事中推斷他的真實性格,更何況他還是皇帝,皇帝的性格能直接寫出來嗎,那唐朝的史官還要不要做事了。史官不能寫性格,這東西太主觀,只能寫做過啥。李淵做過啥呢?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隋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麼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汙以自保。

這一看就知道李淵是個有野心的人,不然不會廣交豪傑。但是他又膽小怕死,所以皇帝找他他都不去,還自汙。


小柒柒說


從唐朝是在唐恭帝楊侑的禪讓下建立起來進行分析

李淵從晉陽起兵到攻克關中,並沒有馬上稱帝,二是立隋煬帝孫子為帝,從而使江都的楊廣成為太上皇,是一步一步慢慢讓隋恭帝禪讓為帝的

從唐高祖李淵自身進行分析

高祖起兵到建立唐朝,本身已逾6旬,當時天下還是群雄割據,自己又無力去攻打其他割據政權,只有派將領和自己的兒子去南征北討,因而李世民得軍事才華才得以顯現

從李世民文治武功進行分析

李世民可以說是天生的全才,16歲就率軍去救被突厥圍困在代州的隋煬帝,唐朝建立之後,更是滅掉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政權,在位時,天下大治。

總結 依上述可知,李源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但李淵的功績在歷朝歷代所有皇帝中也是考靠前的,只是被過於優秀的唐太宗掩蓋住啦





景粼玖序


唐高祖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他其實並沒有野心,沒有打算造反,反倒是他兒子李世民,有雄心,一心勸說他父親李淵造反,天下大亂,隋朝滅亡是遲早的是,又在李世民的不斷勸說下最終統一了造反,肥水不流外人田,何況李淵和隋煬帝是親戚關係。而李世民的手下有一大批的能臣武將,唐朝江山多半是李世民打下的,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權,李淵其實是被逼無奈退位的,這樣還能有顏面的當個太上皇。


行與知LL


作為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顯然不白給,雄才大略,有膽有謀,一統天下。

老子英雄兒好漢,李世民作為高祖的二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層樓。

體現在兩點。

秦王李世民是李淵打江山的功臣,戰功赫赫,說是最大的功臣也不為過。

再是李世民治國理政確實有一套,開創了大唐榮耀的起點,貞觀之治無人不知。

李淵雖是開國之君,但在皇位繼承上沒處理幾個皇子之間的關係,導致局勢失控,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案,自己也被迫隱退。

長江後浪推前浪,李世民把他老子擱在了沙灘上。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更勝一籌,比唐高宗名氣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微山秋水


唐太宗:要成為超退千古的聖君,除了強化自己,還要弱化他人,包括自己的父親。

唐高祖作為開國皇帝,為何其名聲遠不如其子唐太宗?筆者小時候也存在過這樣的疑問,記得上小學時筆者的語文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古往今來,凡是能開創一個王朝的皇帝都有著超人的雄才偉略,不過有些皇帝就不行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爹,他當了八九年的皇帝,基本上就是坐在京城等好消息。我們老師對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評價,成為了筆者對他們兩人的最初印象。可以這樣說,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這些大多數人能叫上名字的朝代中唐高祖李淵是存在感最弱的開國皇帝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筆者漸漸總結出了一句話:要想成為一代超邁千古的聖君唐太宗除了要強化美化自己以外,還要弱化,黑化,甚至,惡化他人。

唐太宗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帝王之一,他少年時期便隨著自己的父親起兵反抗,建立了煌煌的大唐王朝,即位之後,又勵精圖治開創了至今仍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最初的堅實基礎。大勢,無論如何他都有一個喜之不去的汙點,那就是他的皇位來得不正當,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他是通過逼宮篡位的方式,弒兄屠弟的手段獲得了原本不屬於他的皇位。那麼他繼位之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怎樣證明自己皇位的正當性,合法性,合情性,合理性。



證明自己皇位正當性,合法性,合情性和理性的最佳方法,就是證明自己的功勳,證明自己在太原起兵,到建唐戰爭,再到最後的統一天下,開創盛世的功勳。於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一手的操控下,太原起兵,攻取長安是自己率先提議併力勸自己搖擺不定的父親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如此做。在建立王朝的過程中自己高高在上的太子兄長和弟弟齊王元吉只知道吃喝玩樂,大唐的天下從哪裡來,是他唐太宗率領著一群文臣武將打下來的。既然大唐王朝從最初的萌芽到最終的建立都是李世民嘔心瀝血的結果,那麼他從父親手中繼承大唐的皇位,自然也就正當,合情,合理,合法!



作為一個隋朝末年的大臣,割據一方的軍事領袖,李淵肯定在建立唐朝中起到過決定性的作用,只是由於後來唐太宗的篡改,將所有對唐朝建立具有決定性的功勞都歸結於他自己。那麼,唐高祖李淵也就因此被弱化,以致寂寂無名,毫無存在感,也就沒什麼可稀奇的了。


舊事舊人歷史說


唐高祖沒有唐太宗名聲大的原因是:

第一唐朝建國過程中,相對來講,比較容易,A,唐高祖之位是從隋恭帝禪讓而得,B,當時僅有軍閥王世充,瓦崗寨李密,劉武周,劉黑闥等,征討他們的戰爭規模都不大,平定他們時間較快。

第二唐高祖執政時間較短,治理國家短時間是出不了多大效果,而李世民在位時間長,他聞名於世是給唐朝帶來繁榮。

第三經過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有心洗涮汙點,難免當時史官給李世民在治理國家方面歌功頌德,事實上當時唐朝確實在貞觀之治時期有較好的發展!





狐羊樹


唐高祖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在隋朝末期群雄蜂起、英雄逐鹿的年代,能夠一統天下,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有雄才大略、處事果斷、深謀遠慮的人,李淵的名聲遠不如他的兒子唐太宗,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是,唐太宗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弒殺兄弟、逼宮李淵,才得以上位,他在掌握了歷史的話語權後,自然要弱化李淵的作用,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在歷史學界,對李淵的歷史作用存在爭議的,主要集中在隋末年間的晉陽起兵事件上,我們可以從《資治通鑑》和《大唐創業起居注》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上,看出李淵的作用是如何在歷史記載上被弱化的。

李淵在晉陽起兵前,因隋煬帝暴政,三次徵遼,大興土木,各地勢力揭竿而起,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下,當時還是太原留守、韜光養晦的李淵,也在晉陽起兵。對於起兵的動議和過程,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

在《資治通鑑》,李淵完全是被李世民強迫,才願意起兵反隋。《資治通鑑》記載,起兵前,劉文靜被捕入獄,李世民前去探望,劉文靜向李世民提出了“入關中、奪天下”的計劃,李世民說“君言正合吾意”,說明李世民對起兵早有謀劃,然後就開始暗中部署,而這些動作“淵不知之也”。後來藉著跟李淵喝酒的機會,一個大臣跟李淵說,“李世民已經準備好起兵,大家也都同意,你怎麼看?”李淵只能點頭答應說,”事情都已經到這份上了,我還能怎樣,只能從了”(吾兒誠有此謀,事己如此,當復奈何,正須從之耳)。

從《資治通鑑》上看,李世民才是晉陽起兵的主要籌劃力量,而李淵完全是被動的。

《大唐創業起居注》則與《通鑑》記載差異很大。當時李淵為太原留守,與李世民說到“經邦濟時”的理想時李建成等還在河東,李淵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由《大唐創業起居注》可見,李淵並不是沒有主見,完全被動,而是在等待時機。

事實上,李淵為了晉陽起兵,早已作了大量的準備,特別是網羅人才,《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 ,十數年不忘。”暗中讓大兒子李建民和二兒子李世民“潛結英俊”“密招豪友”。重刻營國公唐儉碑上還記載,李世民到獄中探望劉文靜,也是在李淵的授意下進行的,而《資治通鑑》則沒有描述這個前提和背景。

《大唐創業起居注》是唐初期高祖年間寫成的,記錄了李淵從起兵到稱帝將近一年的過程,因此在撰寫歷史時對李世民的描寫比較客觀。而《資治通鑑》是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後世史書編纂的,依據的是唐朝後期的史料。李世民上位後,他還假裝不懂歷史上帝王不能看自己起居注的規矩,幾次要求看起居注,同時開創了權臣監修史書的制度,安排大臣房玄齡對國史修撰進行把關,史官書寫歷史真相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另一方面,晉陽起兵的時候,李淵51歲,李世民只有19歲,李淵要考慮的東西很多,而且當時隋朝也很擔心李淵這些貴族勢力謀反,動不動就把貴族團滅,李淵當然要更加小心謹慎,做好保密工作,這才給後來史書的不同描述留下了空間。

晉陽起兵僅僅是其中一個例子。李淵作為開國皇帝,他是具備了雄才大略,也真刀真槍地打出了一番江山,但因玄武門事件唐太宗殺兄奪權,唐太宗出於對自身後世形象的擔憂,加強了對歷史書寫的把控,導致李淵在晉陽起兵、唐朝初期的改革、軍事戰爭等重要事件上的作用被弱化,在歷史記載中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形象遠遠不如他的兒子唐太宗。


歷史小學徒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紛紛揭竿而起,狼煙四起,最多時曾出現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各路反王割據一方,整個天下被弄得支離破碎。其中以唐國公李淵為首的唐軍實力最為強大,一路勢如破竹攻佔長安佔的先機。終於在公元618年李淵剿滅各路反王一統天下,建立唐朝。

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是為唐高祖。按理說像這樣一位開國皇帝應該名聲大噪,千古流芳啊!因為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一般名氣都比較大,像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晉武帝司馬炎等,這些皇帝建國以後都是名揚天下的。可是唐高祖李淵卻不同,大家都只知道李淵是唐朝的建立者,其實他的名氣並不算大,比起他的兒子李世民來那更是相距甚遠。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很正常的。首先在李淵建立唐朝過程中,李淵一直都是穩坐釣魚臺,一直留守長安的。而一路東征西討浴血奮戰衝在最前線的都是李世民,像那些著名的戰役,以少勝多智擒竇建德,洛陽城義降王世充等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親身經歷的。這些戰爭結束後,大家肯定會議論是誰誰誰領兵打了勝仗,誰誰誰多麼偉大多麼英明神武。而不會去議論是誰皇帝做的好,用人用的好,李世民的戰功是李淵所不能比的。所以無形中就提高了李世民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背後的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這是確定的。但他的兒子李世民,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遠比李淵要高。以至於後人會說:“唐朝是李世民開創的,李淵只是沾了兒子李世民的光!”

李淵創立大唐,李世民確實出了不少力,但李淵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是功不可沒的,尤其是太子李建成。不過李世民的一生有一個“汙點”,那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兩個兄弟,逼父親禪位。

為了將此“汙點”抹掉,李世民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讓大唐強盛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百姓和大臣都擁戴的明君,但同時也包括修改父親的功績,甚至弱化他。

對於此,敢於直諫的宰相魏徵曾對李世民說:“不要以為一雙手可以矇住全天下的眼睛。”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不去理會魏徵,繼續做大量的工作,以體現自己的英明神武,反襯李淵的平淡一生。

不過再怎麼做,依然會有漏網之魚。唐高祖李淵有個隨從大臣,相當於秘書的角色,此人寫了一本書,叫《大唐創業起居注》,裡面記載了李淵晉陽起兵的全過程。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淵才是大唐的掌舵者,而李世民跟他的兄長李建成一樣,只不過是他的左膀右臂而已。

所以,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兒子李世民?原因就很簡單了,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所使用的一種手段而已,哪怕是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也不行。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