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練習書法,入帖容易,出帖難”且“學書法,當成一家之體”,該如何理解?

俏漁妹海鮮


“練習書法,入帖容易出帖難”,這句話說得沒有錯。

人們學習書法的意義或者說目的,從小到大不外乎有這麼幾個。

一是能練出一手好字,讓別人看了不至於失望。這個目的以追求書法的實用價值為主。

二是以書法作為養家餬口的職業。既考慮市場價值又考慮學術價值。

三是把書法當作修身養性的一門藝術去追求。純粹追求書法的藝術價值。

書法是書法家個性氣質和思想情感的外化,對書法學習者來說,不論是抱著哪種目的去練習書法,要想練好,首先必須選好符合自己個性氣質的字帖。

許多字帖看起來很有美感,很有藝術氣息,但未必適合你。你即使下了很多功夫去臨摹和鑽研,到頭來學不好的幾率仍然很大。這時就要懂得取捨,重新選帖,從古至今留下的書帖很多很多,總有找到適合你的。

要選一個能感動自己,讓自己著迷,並且能看懂的字帖。

怎麼才叫看懂呢?

就是對這個字帖的創作背景,書法家當時的創作心態,字帖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都能瞭解透徹,並且,自己在練習過程中,能調理出一種似曾相識的心態,能非常自信地去學它。那麼,就下苦功練習這個字帖。

練習字帖不僅是學習別人的技法和技巧,更是領悟別人的創作思維和藝術感悟。經典字帖都是在不經意間寫出來的,它是書法家厚積薄發後的集中展現。

因此,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悟道比磨練技巧更為重要。

悟道的最大好處就是,會不斷讓自己產生新的看法,推動自己去思考許多問題,甚至還會發現字帖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因為人無完人,字帖都是書法家寫出來的,也是有瑕疵的。只要能發現瑕疵,並用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去改進,那麼,就成功脫貼了,已經走出了字帖的影子。

許多學習者把一種字帖學熟練了,會產生一種用筆慣性,寫字時會下意識地使用字帖裡的技巧和技法,很難擺脫字帖的影響。這時,可以重新選擇另一種字帖來練習,把另一種字帖練好了,再選擇新的字體來練習。

當一個學習者熟練掌握了好幾種字體,就要考慮用博採眾長的方式,把幾種字帖的特點糅合到一起,再融入自己的個性氣質,嘗試著創作新的字體。如果創造成功,寫出了自己的精氣神,不但是成功脫貼,更有可能自成一家。

當然,歷史上自成一家的書法家極少極少,是一個人技巧、修養、氣質、毅力、境界等方面的因素,綜合到一起的結果。


鴻鵠迎罡


在我看來,"入帖"、"出帖”都不容易。學書是一輩子的事,是一種修行,是慢功夫,要日積月累,急不得。

(一)先說臨帖吧,一般"由唐而晉",從唐楷開始,五體從頭來過。不這樣,你不知篆隸之變,始終弄不明白中國書法藝術之真諦。

臨帖先要讀帖分析,心摹手追;還要雜揉諸家,廣取眾長,兼融並蓄,爾後才可能有自家風格。

入帖,是為找源頭,源頭有細節。以前人臨王羲之《十七帖》和《聖教序》為例,哪裡行筆,哪裡停頓;哪裡傾斜,哪裡留白,哪裡交錯、避讓;毛筆如何在空中舞動,如何提按、調鋒,等等,都細細觀察,以培養點畫意識。

許多大家如前代的"神筆"王鋒,近代"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都是邊臨邊創一直到老。

(二)再說"出帖"。出帖是指將臨帖所學融匯貫通,搞創作寫作品。

關於"出帖"創作,劉炳森先生有一段話,可以說凝聚了他一生書法創作的心得。他說,學書先得學習經典,要學得有相當程度的到位,隨便寫出來就在古人那個臺階上,達到在線條、結構上沒有任何毛病的程度,再談創作。創作不是離開原來的東西,而是在原來基礎上有一點不同於原來的東西。創新叫做"出帖",出帖就是把原帖有內在聯繫的別的風格的某一點揉進來,反覆錘鍊,反覆融合。今年一點,後年一點,十年八年過去後,既有傳統功力,又不同於原帖。

看來,臨帖、出帖真的都不容易。但不臨帖或不出帖,又都不行,規範"入帖""出帖"才是正道。

最後,讓我們以"學書不臨古人,必墮惡道"(董其昌);"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兩句話共勉吧。


牛鳴霄漢


我雖然沒有學習過書法,但是我覺得這和學習是一個道理:學習書法,開始當然是要臨摹一些書法大家的作品,這很容易,難的是,你臨摹一段時間之後可以不受書法大家作品的限制,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模仿

所有的學習,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在模仿,在學習別人的東西,因為這就是學習的規律,總是要先學會走,才能跑起來,但是,這裡就有一個陷阱,你越是想要學好,越是要用心模仿別人,這樣很容易成為你模仿的那個人的影子,而迷失了自我

創新

模仿是為了掌握一項活動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成為某個名人的影子,一旦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技法,接下來就是學習的核心:創新。難的是你要從模仿中跳出來,寫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這樣你才是真正功德圓滿了。小到個人的成長,大到社會的進步,哪一點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時代前進,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一樣,開始時多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多創新!


題浮羅


入帖:是指臨習某一本字帖,從筆畫、偏旁、單個字大致能靈活掌握,而且可以通臨此帖,也能用這本字帖的集字書寫簡單作品。

出帖:因為每本字帖上的字數有限,不可能把漢字收入的完整,這時候需要舉一反三,用相同的筆法和結構書寫字帖裡沒有的其他漢字,以便於達到隨心所欲書寫整幅作品。

成一家之體:熟練此帖後,書寫的都是你臨習的這位書法家風格,這時候需要通過擴寬視野和學識,在比較牢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喜好、性格和平時的書寫習慣等,慢慢摸索適合自己性情的書寫方式(俗稱:個性),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踐,形成自己的風格,很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形成,需要不少精力,也需要自己的悟性。

一點淺見,望能提供幫助[祈禱]


仁昊文化


入帖容易,出帖難。這是古時的說法,我認為這種說法在現在並不適合。

我們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教育並不普及。書寫且以毛筆為主。

一上私塾或學堂,就開始寫“仿”,又叫描紅,實際上就是畫字。這時候的小孩就象一張白紙。七八歲的小孩寫“仿”寫五六年,他的字形也就基本定下來了。所以再出帖就難了。

反觀現在,基本是字形定下來了,再去臨帖,入帖是非常難的。但是,只要掌握了技巧,筆法,出帖就相對容易了。

我對某些書法大師所說的“臨帖就是不象,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寫體”這句話表示不認同。因為我見過我祖父兒時的臨帖,那是與歐字一樣的。

後面我會加上他們的手書照片,請大家欣賞。

到於說“當成一家之體”誰人不想,只是能不能辦的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