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們來想想他吧: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

今夜我們來想想他吧: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

答案:圖二電影《西風烈》中出現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圖三電影《推拿》 中引用了海子的《黑夜的獻詩》。圖一電影《天下無賊》和圖四電影《路邊野餐》中都出現了詩歌,不過前者是古詩,後者是導演畢贛自己寫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聽過,這八個字會出現在各種抒情或唯美的場合,城市裡的人們喜歡用它來表達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想象,地產商喜歡用它增加資產的賦值。整首詩表面上洋溢著的溫暖和煦很容易讓人以為寫詩的人很快樂,但最後的那句“我只願……”洩露了作者的心事,他把自己隔離在塵世幸福之外,把祝福都給了別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人,當代青年詩人。他15歲就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在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畢業後在高校做了教師,於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

海子是中國詩歌的一枚符號,他的去世也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文革”後中國詩壇復甦,新詩不斷出現,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朦朧詩鼎盛,北島、顧城、舒婷……詩人層出不窮。海子的死引發了“詩歌之死”的討論。海子在生前未得到承認的作品在死後得以出版、流傳。(那時候很多詩人都是自出版,海子也自出版和在詩歌刊物上投稿過作品)

如今,詩歌更是乏人問津,詩歌的功用性超過了思想啟迪性和純粹的優美性。功利和物質讓詩歌變質,但仍有人堅守。

一些電影裡出現了海子的詩,並且恰如其分。在中國的西部片《西風烈》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出現在了西部的荒漠裡,浪跡天涯的女青年(馬蘇飾)在帳篷裡對著來客用陝西話吟誦了這首詩。當對方問她這裡沒有海啊,她回答這戈壁荒漠就是她的海,誰又能說海子說的“海”是真實的海呢?只要還能“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就是面朝大海。

在講述盲人生活的電影《推拿》中,海子的詩出現在盲人按摩店老闆沙復明(秦昊飾)的嘴裡。這個看不見光明的男人心裡有光明,所以他吟誦了海子的《黑夜的獻詩》。“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對於盲人而言,黑夜是永恆,但他們可以選擇在心上點一盞燈。

在畢贛的《路邊野餐》中(圖四),出現了一些詩,諸如“揹著城市 亞熱帶季風的河岸 淹沒還不醉的橋 不醉的建築 用靜默解酒”、“沒有了音樂就退化耳朵 沒有了戒律就滅掉燭火 像回到 誤解照相術的年代 你攝取我的靈魂 沒有了剃刀就封鎖語言 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但是都來自畢贛本人,可見這個導演胸中有溝壑。

海子死後,中國還是有詩的,比如餘秀華,還有很多有待我們關注的角落。當《天下無賊》中的賊都口吐金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時,相信被五千年文化浸潤的你我,會在那麼一個時刻,放下功利心,尋找那一隅靜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