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传承红色文化圣地

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传承红色文化圣地

【档案】

十八岿烈士公墓位于临武县汾市镇南福村对面十八岿半坡间,距县城东14公里。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三团奉命围歼逃窜到寺冲妄图东山再起的国民党南京交通警察,在激烈的战斗中,10名吉林籍战士在激战中壮烈牺牲,牺牲的烈士中最大的28岁、最小的仅18岁,烈士们的遗体被当地村民安葬在十八岿。1952年2月,临武县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九三团在十八岿建立烈士公墓。之后十八岿烈士公墓被列入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中国革命老区项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传承红色文化圣地

【正文】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振奋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这个词语似乎有些陌生。但走进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的一刹那,所有同行人员都感到热血沸腾。

3月25日,在临武县文明办和汾市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寻找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公墓大门,黑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的白墙黑瓦,提醒着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来之不易,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

“四九三团一营围歼驻寺冲之敌的战斗,是当时解放临武四处战斗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据南福村老党员陈救国介绍,1949年初,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民党南京交通警察部队一万多人,溃败后逃至临武,企图利用五岭山脉有利地形负偶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三团,在湘南支队独立大队的密切配合下,从宜章县石子岭分三路进入临武县境,奉命围剿驻寺冲国民党残余。横渡武水河激战中,独立大队战士要求同解放军一道冲锋过河,被四九三团一营指战员拦住,牺牲的全部都是率先过河的解放军战士,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不顾生死安危,冲锋在前,把安全留给他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和人民解放军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鲜血,只为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汾市镇十八岿烈士公墓介绍》中这样写道。

围歼小湾、寺冲国民党交警之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临武战斗经过中,谱写了光辉历史的一页,对于教育后代、不忘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放大十八岿烈士爱国主义教育效应,汾市镇立足基本职能,积极倡导爱祖国爱家乡理念,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结合清明节、建军节、建党节、主题党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缅怀先烈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争做新时代建设者”主题活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到十八岿继承先烈遗志。

据统计,2019年临武十八岿烈士公墓开展“祭奠先烈”活动80余次,6000余位群众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参观50余次,超3000名青少年在这里传承红色基因。这里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主要阵地。

【基地寻宝】

“卫国解放战争牺牲烈士光荣之墓”原碑

10名吉林籍战士在围歼驻寺冲之敌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年后,1952年2月四九三团特为烈士立碑留纪,以告慰先灵,激励后人。

原碑正面上方最醒目位置是一颗雕琢十分工整的五角星,五角星中心是“八一”字样,依稀可见当年的红色漆印。五角星下是10位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部队番号,石碑背面的碑文详细记载了10位烈士英勇歼敌的战斗事迹。

数十年斗转星移、光阴侵蚀,导致原碑脱落。1994年的扩建翻修,十八岿烈士墓被换上了汉白玉碑,原碑被遗留至烈士公墓十余米开外的荒野处。2014年再次翻修时,原碑被南福村老党员陈救国发现,他执意要求将原碑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才得以保存至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物资匮乏,四九三团只能在荒坟岗上寻了一块别人不要的青石墓碑,找石匠挫平正反面,再刻上烈士事迹。”陈救国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指了指原碑四周的旧痕。“后来四九三团的战友几次来这里祭奠烈士,抱着这块青石碑哭得跟泪人一样。我就知道这块原碑比任何汉白玉大理石都更珍贵,它代表了四九三团与这10位烈士的战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