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嘉靖后有万历,隆庆朝持续不足6年,为何反而是明朝中兴关键?

yixinbuer


一个皇帝在位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做出什么大的政策。很显然,隆庆朝五年多时间,做了三件大事儿。总体说:革嘉靖朝重大失误,布万历朝改革(革新)大局。

(1)隆庆朝六年干出三件大事儿,而这些大事许多人干了二三十年也没干出过一件

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开放,允许“民间海外贸易”,但请注意,许多人因此说“禁海政策”没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但由此,彻底解决了倭寇问题。

隆庆四年(1570年)隆庆和议,在大同巡抚方逢时、山西总督王崇古先后认为:与蒙古进行和议通商,是保证长期和平的关键。

在首辅高拱的支持下,最终在1571年三月,经过讨论,隆庆批准王崇古请求,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设通商口岸,自此,蒙古和大明之间有了五十年的和平,且对蒙古有较大的影响力。

最后,隆庆皇帝手下积攒有大量的军政人才,例如高拱、张居正、王崇古等,张居正和王崇古是万历朝改革的中坚人物。

(2)隆庆在嘉靖朝已经羽翼丰满,深知嘉靖朝各项弊端

隆庆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隆庆六年(1572年),享年35岁。虽然他是嘉庆的第三个儿子,但因为其大哥朱载基两个月夭折;二哥在三岁(1539年)的时候被立为太子,13岁(1549年)夭折。因此,嘉靖十八年时,12岁的裕王(1539年封)朱载垕似乎应该成为太子。

但问题是,1537年,嘉靖生了三个儿子,除去老五出生一天就夭折。老四景王(1539年封)朱载圳只比他小一个月。鉴于儿子们夭折频繁,嘉靖又是个颇为迷信的皇帝,所以,对二人显示出不偏不倚的态度。这就使得隆庆皇帝品尝到了“皇家无情”的“夺位”凶险。特别是严嵩执掌大权时期的1548年到1562年的14年。

在裕王时期,徐阶、张居正尽力与裕王相结好,徐阶推荐张居正成为裕王侍讲,自此,张居正成为裕王手下继高拱之后,比较受青睐的大臣。由此,隆庆搭建了日后的政治人才格局。

(3)明朝中期后,弘治、隆庆是两位对明朝延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的两位皇帝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弘治是位好皇帝,在位期间主要是明细了朱元璋时期的既定政策,对出现的“商业势力进入官场”现象进行了打击,虽然出现“唐伯虎弊案”,但主要是唐伯虎自身问题。正是因为,弘治皇帝对商业势力进入官场,才延缓了“洪武荒政体系”的破败程度,在法律上进行较大总结也使得对社会统治更加有法可依。

隆庆皇帝同样是在正德、嘉靖两位皇帝,特别是嘉靖皇帝二十多年的“不务正业”下改正了“北蒙南倭”问题实质。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北蒙南倭以及中国和安南的问题、中国内部西南边疆问题的严峻都与嘉靖的一意孤行,在“大礼议”后,嘉靖急于树立威严高度相关。

以“倭寇之乱”为例,倭寇从元世祖争日本、日本陷入内乱(日本的南北朝)之后就已经出现。为什么问题到了嘉靖朝突然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一大政策?主要就是禁海政策被嘉靖重新“严厉化”。

对于上述问题,作为“被打压方”的裕王朱载垕、高拱、张居正等人心知肚明,因此,隆庆继位后,嘉靖的各项错误政策陆续被改进。虽然,隆庆当皇帝六年而已,但在六年中,其在高拱、徐阶、张居正地支持下干出了明朝中期皇帝中最漂亮的一份儿“历史答卷”。


坐古谈今


隆庆有福啊,崇祯是有道无福,隆庆就是无道有福。虽然我也知道崇祯并非有道明君。隆庆最大特点就是有自知之明,不会绝对不干预。放手而为懂得放权,给予大臣充分地信任。颇有无为而治的意思,又加上隆庆时期人才爆棚,徐阶,高拱,张居正,陈以勤,王崇古,戚继光,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又加上隆庆开关。白银大量流入。所以隆庆在位六年,成为明朝后期最发达的时期。

明穆宗朱载坖,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嘉庆皇帝朱厚熜第三子。朱载坖29岁登基。在位6年,35岁驾崩,在位后期沉迷酒色,最终一病不起。庙号穆宗。可以想见,如果隆庆多活十年,也许万历也不至于后来不理朝政。就隆庆个人而言,他也许有些悲哀,有一个牛逼的爹(嘉靖)有一个特别不着调的儿子(万历),还有有一个牛逼的首铺(张居正),有着三位大神字在面前一睹。隆庆也就被彻底地无视了。既然能力不够,那就彻底放手,隆庆帝个性异常低调而寡淡,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是对大臣放手。隆庆走运在他身边聚集一大批文武能臣。隆庆帝是个性格异常低调淡泊的人,执政的最大追求就是垂拱而治,国家大事,基本都是对大臣放手。重大决策都是大臣来讨论。自己撒手不闻不问。

作为最被无视的皇帝,但隆庆为人宽厚仁慈是公认的,隆庆一朝几没有廷仗一说,让隆庆一朝的文武群臣有了难得的体面和温情,《明史》评价隆庆是“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就是不爱说话,生性节俭。不爱说话是因为能力不行,不知道怎么处理国事,只好看着大臣上朝吵架而不发一言。隆庆走运在于,他在位期间聚集一大批文武能臣,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所以这一时期,大明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后期有了较大的提高,也给万历一朝的三大征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后世称这一时期是隆庆新政。

隆庆虽然在位只有六年,对内重用张居正、高拱等名臣,在对外方面,废除海禁,允许海外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在军事事务上,重用谭纶、王崇古等人 。与蒙古之间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敌对战争状态,俺答封贡。也让隆庆一朝无边患之苦。隆庆让潘季驯总理河道提督军务。潘季驯不负众望,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隆庆一朝也无水患,潘季驯治河的成绩是显著的。为后世所模仿和称颂。

唯一遗憾的是,隆庆为人好色身体羸弱,如果他和万历一样长寿的话,也许明朝的国祚会更长一些。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明清时期的皇帝我们是能够了解一二的,但是我相信喜欢看热闹的同学,并不熟悉隆庆帝,也很少有影视剧演绎隆庆皇帝的事迹,然而很多史学者却认为隆庆时期是明朝中兴的关键,自然是引发人们的好奇,一个仅仅在位不到六年的皇帝,他到底做了哪些事,竟然是明朝中兴的关键?

其实,影视剧不愿意演绎隆庆帝,实在是因为他真的没干多少事,相比于他的父亲嘉靖,他的儿子万历,人们自然对“几乎什么也没干”的隆庆不敢兴趣了。

嘉靖和万历都是明朝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嘉靖在位44年,万历在位47年,然而这爷孙俩个都创造了二三十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堪称世界帝王史上的两朵奇葩,而关于他们的各种故事,真实的、杜撰的、史实添油加醋演绎的,那是相当热闹,引人注目,相较之下,在位时间较短,默默修补明朝积弊的隆庆是那么的不起眼。

其实隆庆帝的贡献,从时间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空间上解决了“南倭北蒙”的问题,为明朝中兴的关键,丝毫不为过。

尽管万历皇帝不靠谱,尤其在后期也是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在万历前期,也就是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首辅张居正新政的运作下,万历初期还是一波中兴的局面。

嘉靖在位期间,迷信道教,炼制长生不老丹,长达20年不上朝,皇室的支出大增,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皇城、永陵等大型建造。从而使严嵩专政20年,党史之争也愈演愈烈,官员谄媚逢迎,导致官僚腐败极其严重,逐步走向不可控制的局面。

同时,嘉靖期间实行了最为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明朝与诸国的文化贸易往来,对明朝的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海禁政策,其实是与蒙古的贸易,这也导致了倭寇劫掠横行,北方游牧民族的扰边频繁的现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永乐皇帝到嘉靖皇帝之前,倭寇侵扰的次数仅有17次,然而嘉靖时期,切断了一切与日本有关的贸易,致使日本人不得不投入到抢掠中国物资的行动中来,所以,嘉靖一朝,倭寇侵扰最为严重,有记载的次数多达628次,占据整个明朝时期倭寇侵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有战争就有英雄,抗倭英雄戚继光就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前面说到影视剧都喜欢嘉靖、万历朝的事,主要是因为他有事,所以才演,真正的盛世,是没有这些战争的。

除了倭寇侵扰,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对中原虎视眈眈,在嘉靖四十五年的英明领导下,明朝已经出现亡国之象。

隆庆帝最大的贡献就是调整对外贸易策略,改变过去嘉靖时期的“完全闭关锁国”政策,由于隆庆开放,允许“民间海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倭寇问题,倭寇说到底是一种抢劫行为,如果正常开展贸易,以商业化手段解决两国物资不对称而带来的暴利,必然能够让抢掠行为失去意义,就像大禹治水,疏通有时候比堵更有效。

在对待北方游牧问题上,隆庆帝也很有手段,隆庆四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由于内部权力纷争,俺答的孙子逃亡至明朝,俺答在明朝边境驻军,事态剑拔弩张。

隆庆听从张居正的建议,与俺答谈判,并且与蒙古进行官方的贸易往来,缓解了与北方蒙古族的矛盾,使北方百姓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自此蒙古与明朝迎来五十年的和平时期。

在对外事务上,隆庆帝的这些做法,极大地解决了明朝中期以来的外患问题,使得明朝能够有一个能够自我内部优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在对内问题上,隆庆帝也不遗余力,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给万历帝留下一个良好的政治班底。

在隆庆刚登基的时候,国库存银只有二百多万两,而国家的支出却不止这些,国家这时就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隆庆便下令“开源节流”,宫内有的物品停止采办,号召勤俭持家,这种行为明显与只知道练丹药的嘉靖帝不知强了多少倍。

在整顿吏治方面,为在嘉靖朝期间直言进谏却获罪的官员平反,以“存者召用,没者恤录”为原则,进行平反活动,其中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就被官复原职。

除此之外,隆庆帝重用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六位内阁大臣,尤其是张居正,更是“治世之能臣”,在张居正的治理下,给万历留下一个大好河山。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作为的隆庆帝,没有抗击倭寇的战绩,没有北征蒙古的气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隆庆帝的作用,真正的能人是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面!没有大事,恰恰说明他做了很多事,防止产生大事!


史论纵横


隆庆最高的成就三个方面:

1、陆地上、俺答封贡,也是明朝历史上少数以和平手段解决的与外族关系的事件。“俺答封贡”后,明蒙通贡互市,直到明末都一直保持友好和平关系。

2、海上、隆庆开关,开关这一条件,先决条件便是倭患已清。虽然明朝有海禁政策,但明朝对待对外贸易并无抵触。从隆庆开关以后,商品经济开始,使得大明国力有所回升。

3、内政方面、通过徐阶、高拱、张居正的各种政策措施,也为后期万历中兴十来年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米八2022


隆庆皇帝之所以能够新政中兴,留下美名,小哥觉得有这么三点原因:

1、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正是因为前有老爹嘉靖,后有儿子万历,两个明朝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任性胡闹的主,才显得夹在中间的隆庆比较正常,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基本态度和素质。

隆庆一上台就立即改弦更张,纠正了嘉靖的很多偏激和伤民的政策,而且严惩嘉靖时期的佞臣贼子,任用一批贤臣能吏,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北定和议,南开海禁。跟嘉靖个万历比起来,确实是高下立判。

2、最大的功劳,开海禁,没有之一

一个国家和政权,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有钱,就有能力也有底气去做事,不论军事也好,内政也罢,说到底就取决于国库里有多少余粮。

因为开了海禁,天下臣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与外界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再偷偷摸摸走私交易,正是这样的宽松环境,无形中将倭患海寇存在的价值给根绝了,既然能合法做生意,谁还傻缺地干掉脑袋的买卖。

最重要的是,海禁一开,借由海上丝绸之路,高品质的中国造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上的抢手货和稀缺资源,大量的海外白银作为贸易结果源源不断流向大明,极大支撑和改善了明朝的财政经济状况,国富民强成了大明开放的最好注脚。

3、培养了大批治世名臣,尤其是张居正

每位君王,除了自己当政时的表现和业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指标,就是有没有为后人留下可靠实用的臣僚。

在这方面,隆庆确实是没什么可说的,他这六年,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武有李成梁、戚继光、谭纶,个个都是能拿的出手的治世、治军能臣,虽然党争的风气愈演愈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谁成为首辅,都是能当的起这份责任的。

而大名鼎鼎的张居正,更是他留给万历最好的一份礼物,确保了大明至少半个世纪的无虞,也才让万历有了瞎折腾的资格。

以上,小哥愚见,欢迎指正!


小哥烩史


嘉靖一朝历时45年,使这个国家彻底坠入了堕落的深渊,如若没有6年的“隆庆新政”,就没有后来张居正改革的基础,恐怕整个大明帝国就要就此提前覆灭了!

首先说他老子嘉靖皇帝:这位14岁就被“皇帝”大礼包砸中的翩翩少年,拥有着众多皇帝当中罕见的高智商、高情商,即位之初还算兢兢业业,但绝对的权力容易滋长人的腐化,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后来的嘉靖皇帝就把他情商和智商用在了维系自己皇权、以及满足自己私欲上,晚年更是沉迷于求仙问道,渴望着能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多活几年。45年,毁掉一个国家足够了,留给隆庆皇帝的是一个吏治腐败透彻、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烂摊子!

咱们这位隆庆皇帝,其实就能力方面根本无法跟他老子比拟,所幸他对自己也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就干脆彻底放权,安心享受了。更幸运的是他手底下有着一批诸如徐阶、高拱、张居正、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类一等一的猛人,而这些人不但对整个国家的弊病了如指掌,更是深恶痛绝,所以就有了“隆庆新政”--其一,改变国家对北方蒙古地区长期敌对的策略,成就了“俺答封贡”;其二,开放海禁,极大的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史称“隆庆开关”。

6年的“隆庆新政”,使整个大明帝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并为他儿子万历皇帝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皇帝无疑是个幸运的,接手的是一个积极转变的国家气象,当此时,整个国家,社会民生安定,边关稳定,综合国力也逐渐好转起来,所以张居正在万历朝开端时期才能疼出手来搞了近10年的改革,至此大明帝国又蒸蒸日上起来,否则哪里有实力来支撑他的“万历三大征”!

6年的隆庆朝,从结构上讲切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根本上阻止并回转了大明帝国的灭亡势头,再加上万历一朝开始的积极改革,使整个大明帝国的生命延续了好几十年,如此怎能不关键呢!


大胖观史


嘉靖和万历都后期怠政,但前期的勤政不该否定。而皇帝干久了,从勤政到怠政总有个渐进的过程。清吹讲清朝君主只讲勤政不讲怠政。讲明朝君主只讲怠政不讲勤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