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的戰爭為什麼盛行陣前挑戰?當時的騎兵作戰是如何進行的?

駙馬君


這個陣前挑戰,俗稱罵戰,跟《三國演義》裡面的單挑是兩碼事。

在春秋之前,流行“致師”:派一個勇猛的人架著戰車衝到敵陣前挑戰,炫耀下車技和武術。(主意,這可不是讓一輛戰車去敵軍陣地送死,就是鬥技。或者,故意挑釁。。。)敵軍一般不會示弱,也會派出少量士兵出來鬥技,或者打跑他們。

(三國演義中的戰車)

《逸周書·克殷》:"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北) ,帝辛從。 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

後來,隨著戰事發展,兵種也多了,弓箭和火炮也開始大量普及。此時,陣前挑戰就成了“罵戰”。站在敵人弓箭和火炮射程之外,開罵!目的就是提升士氣。劉邦和項羽就曾在陣前搞“罵戰”,結果,劉邦沒算好弓箭射程,被項羽射了一箭。(象棋中,將帥不能相見,也是出自於此。)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大將跑到陣前單挑廝殺,小兵後面看熱鬧的事,歷史上基本沒有。這都是演義小說虛構的。不過,領兵的將領帶頭衝鋒的事,歷史上很多。這是因此,將領就是幹“兄弟們跟我上”的活。而負責指揮的主帥,就要老老實實留在中軍高地,俯瞰全場,指揮作戰。當然,主帥衝鋒的也有,大都是因為自己不佔優勢,必須鼓舞士氣。

例如:明朝猛人張定邊、常遇春、朱棣,都是帶頭衝鋒的猛人!常遇春本來就是先鋒,肯定要帶頭衝鋒,他乾的就是這個活。朱棣搞謀反,手下兵力處於劣勢,必須自己帶頭衝鋒。(他還有建文帝給的護身符,開掛了)。

騎兵作戰,主要是騎射!

在農耕政權,騎兵大都是輕騎兵,一般屬於“側翼”。軍隊的“中軍”是步兵方陣,主帥都在中軍。此時,騎兵的作用就是依靠機動性,攻擊敵軍的側後方,打亂敵人陣型,追擊敵人。

北宋官修《武經總要》盛讚道:“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明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

例如:《武經總要》記載的“平戎萬全陣”,將陣型分為五部分: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及右翼組成。

中軍:每陣各方5裡,周長20裡,計7200 步;3陣之間皆相隔1裡,陣面共寬達17裡;

左右兩翼為騎兵:左、右翼軍陣各兩列,前列125 隊,每隊50騎,共6250騎。後列125隊,每隊30騎,共3750騎。

前鋒負責進攻和抗住敵人攻擊,在此陣中,前鋒主要是防禦;中軍穩住陣型;側翼騎兵尋機攻擊敵人中軍或者騎兵。騎兵可不是直接衝著敵人陣型過去就完事了,要先用弓箭射擊,嘗試打亂敵人陣型。然後,再看是撤退,還是持續騷擾,還是衝入敵陣、追擊!

《三國演義》中,主將們(騎兵)在馬上拿著兵器對打,真是不合理。馬跑得這麼快,很容易撞一起。這麼快的速度,武器相撞一下,很容易連人帶兵器一起摔下馬。而且,騎兵失去高速移動性,被步兵圍住不動以後,真就處於被宰的地位了。畢竟,武器長度有限,步兵只要不靠近騎兵,騎兵就拿步兵沒辦法。而步兵卻可以從四面尋機殺傷騎兵。所以,騎兵要一直奔跑作戰,避免在步兵面前停下來。

如果是遊牧政權,都是騎兵的時候,就要比騎射了。

遊牧騎兵戰術最出名的就是“曼古歹戰術”,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假裝潰逃,然後一邊跑一邊回頭射箭,打擊追兵士氣。追兵撤退時,再回頭追擊,追擊的時候也射箭。如次反覆。蒙古人就是靠這種戰術,橫掃歐洲,把大個子歐洲人給射程了刺蝟。

騎兵衝鋒互砍也是一種作戰方式,也跟步兵一樣要分軍陣衝擊。這是最考驗騎兵的。除了砍殺技巧要實用,沒有花裡胡哨的動作外,馬也要聽話。不然,馬一吃驚,把自己掀翻倒地,就麻煩了。

騎兵衝擊步兵陣地的,一般是用重騎兵。依靠盔甲對馬匹和人的保護,一路直接踩過去、撞過去。而且,騎兵高速移動的刀砍下去,肯定比步兵的刀更有殺傷力。也是因此,步兵在野戰時,遇到騎兵就需要用戰車圍在外圍,抵擋騎兵衝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