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博弈加速商業數字化進程 南京城市消費新業態成功補位

“危”“機”博弈加速商業數字化進程 南京城市消費新業態成功補位

疫情期間,線上銷售火爆的金陵大肉包。

“危”“機”博弈加速商業數字化進程 南京城市消費新業態成功補位

蘇寧堯化門店養生鍋產品直播現場。

從1月26日,南京因疫情防控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決定至今,南京商業消費“危機”與“商機”之間的博弈就全面開始。隨著響應級別的一再調低,復工復業的全面推進,市民消費的逐步回暖,城市活力的再度迴歸。在這場“危”與“機”的博弈中,南京生活服務消費領域的眾多企業不僅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更改變了諸多既有的消費習慣,讓一個又一個消費新業態成功補位。


面對面購物受阻,線對線消費引流

“在這次疫情中,改變最大的是商業思維,我們這些做了幾十年商貿的老商業,對線上銷售的重要性和前景都徹徹底底地重新認識了。”多位從事商貿行業、餐飲行業超過25年的老商業人,在採訪中都這樣告訴記者,雖然他們以前也在搞線上,但是財力和精力都投入不夠,效果也一般。但是這次疫情防控,讓他們的認識有了“三級跳”。

弘陽廣場自2月初啟動線上營銷以來,在全國範圍內持續20天舉辦6場直播,線上銷售總額達800萬,成交訂單數達6.4萬筆。其中,南京弘陽廣場直播觀看人數突破22萬人次,交易筆數超1600件,銷售額達75萬元。

秒殺、抽獎,還有專家線上指點,“雲逛街”“雲購物”等新型購物模式在疫情期間全方位亮相,直播帶貨、線上首發、掌上下單,宅在家也可以買買買。“現在復工了,可以去商場逛逛啦,不過我已經愛上了新百的線上‘存貨搭配’服務。”張小姐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她加了新百勞模管家的微信,他們的服務包括提供搭配建議,自己有一件紫色毛衣不知道怎麼搭配下裝和配飾,管家在線指導了她,並貼心地上傳了搭配款式。

“正在準備晚上6點的直播,打算上全品類的產品。”蘇寧堯化門店冰洗督導楊娟負責門店的直播,她本人已經當過近20次“主播”。目前,門店每週至少5場直播,他們有3個人輪流上,“直播是一種特殊的銷售,不是上來直接賣東西,你要想方設法留住顧客,讓他們關注你,才能關注你的商品。”楊娟說。


品質商家上線外賣,60、70後加入網購大軍

疫情防控期間,餐飲企業中受創最重的莫過於人員多、體量大、堂食佔比多的大、中型餐飲企業,其中有不少都是消費者心中的“品質商家”。這些此前基本沒有或少有外賣產品的餐飲企業,從開始的處理春節庫存,到後來的上線外賣“自救”,在南京城中 “疫”外開啟了 “星級外賣”的“新外賣潮”。

疫情期間,金陵飯店發動“春雨戰役”,金陵大肉包和金陵鹽水鴨上線成為第一批外賣產品。24小時內,金陵大肉包和金陵鹽水鴨銷售額突破103萬元。其中,金陵大肉包售出18.8萬隻。

疫情突發之後,美團上的安樂園日均訂單能達400單。安樂園營銷總監說:“對於我們老字號來說,有品牌,有實力,網上的顧客還是買單的。其實,現在南京很多老字號在逐漸消失,很多糕點店都沒有了,覺得有點可惜。我們以後會重點做好這一塊。”

一場疫情在讓年輕人“宅瘋了”的同時,也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宅出了“新格調”。根據美團平臺的數據調查顯示,儘管90後仍然是外賣消費的主要群體,但在新增用戶中,原本更偏愛在家做飯的60、70後消費群體異軍突起。為家裡購買生鮮蔬菜、給自己買啤酒、復工上班後給自己點一份黃燜雞米飯,60、70後分別以36.7%、31.5%的佔比成為外賣新客增長的主力,成功加入“外賣掃貨團”。


無人銷售商品自提,“全程無接觸”更安心

“這家店以前是便利小店,最近變成24小時無人模式,太神奇了!”近日,李女士發現公司樓下的蘇寧小店貼上了這樣的《通知》:“疫情期間為避免接觸,我們利用技術手段將此店面切換為無人模式”。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家位於徐莊的無人店內包含冷櫃飲品、常規標品如零食、飲料、日用百貨等品類,以及方便食品等疫情期間需求量較大的品類,備貨比較充足。無人店每次只能進入一人,選購後顧客需通過自動收銀機進行掃碼結賬,店內配備語音提示,購物完成後,門自動打開。如果進入的消費者沒用佩戴口罩,視頻客服會及時“隔空”語音提醒。

蘇寧相關人士介紹說,此次改造的是部分符合條件的雙模Biu店,即白天是常規的蘇寧小店,晚上10點至次日早上7點之間開啟無人運營模式的店面,結合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將其調整為24小時無人經營模式,實現了消費者全時段全流程自助購物。單個用戶掃碼進門、自助收銀結算,自助離店,減少人為交叉感染,滿足消費者購物需求的同時,保證經營效率。

疫情期間,各種到家業務的配送小哥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過去一個月,每日優鮮公司配送員總共配送里程達到了2124萬公里。與2019年同期相比,實現了同比4倍左右的交易額。因為疫情防控的艱鉅性,不少用戶也都比以往更加體諒配送小哥的工作。在每日優鮮的訂單備註欄裡,用戶總共給配送小哥留下了20萬個“謝謝”和17萬個“注意安全”,共計有56%的用戶打賞過配送小哥。為了方便用戶在小區取貨,每日優鮮還首創了“無接觸配送存放點”併為小區免費提供和安裝。報告顯示,這個小發明頗受歡迎,推出兩週內已收到了超1.8萬個小區的申請。


社區團購應運而生,宅家有了“解決方案”

因為疫情防控的嚴格要求,大家宅在家中,對社區的依賴性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

知名老字號餐飲品牌也藉助線上渠道,成功打開社區團購這一全新市場。眼下,儘管已經恢復堂食,但四川酒家總經理趙小美手機微信裡的近10個社區微信群每天還是不停跳動,提示有新信息。“從正月初四啟動線上社區團購以來,每天的訂單量都在200單左右。”趙小美說。

其實,古南都集團旗下除四川酒家外,綠柳居、永和園、馬祥興、老廣東菜館、江蘇酒家、古南都飯店也都建立了附近社區的微信群,每家老字號企業負責人都是多個社區團購群的群主。古南都集團公關部負責人錢伊蕾介紹,截至目前,整個集團已經進駐全市260多個社區,吸引約3萬名消費者進行線上團購,線上銷售已經佔到整體銷售的一半。原本集團打算在本年度逐步推進的社區營銷,在20天內之內倒逼實現。

此外,直到現在,不少社區和小區居民都還保留著疫情期間的蔬菜團購群,從蔬菜水果,到老母雞雞蛋;從柴米油鹽,到捲紙家電,無一不能團購。有居民自發組織的,有小區物業部發起的,有社區街道組建的,這些社區團購群,一頭連接的是宅家的居民,一頭連接的是急需銷貨的農戶商家,結果自然是從“雙贏”到“三贏”。

據統計,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市農業農村局、南京市婦女聯合會、南京市物業服務指導中心、南京發佈共同主辦的“齊心戰疫 送菜到家”公益平臺,正式上線僅12天,助力銷售的米麵油果蔬畜禽蛋等各類農產品總量就超過34萬斤,吸引了100多萬人次關注,更成為諸多社區團購的首選。


專家看好消費新業態,“宅經濟”未來前景廣闊

線上買菜、線上看病、直播上課、遠程健身……“宅經濟”爆發,使得社群私域流量積累的能量進一步凸顯,社區團購、朋友圈分享、全民營銷成為新風口。

“目前,發達國家社區商業消費佔零售總額的比例約在40%—60%之間,而我國這個比例為30%左右。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因為有諸多民生業態的加持,從南京到全國,社區商業的功能在此被放大,其起到的保供穩價、安定民心的作用得到大家的共識。”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紹明認為,社區商業的驅動點,還是在於運營商能否關注到核心消費群體,如何做好會員的精準服務,增強會員的粘性。疫情的發生,也讓商貿零售企業開始更多地思考社區商業如何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和更多信任感。他建議,社區商業的發展,一方面要從細節著手優化服務,為消費者打造一個放心和安全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線上引流,多維度打通線上線下,挖掘更多潛在的價值和消費空間。

“毋庸置疑,疫情重塑了消費者的習慣,促進了消費行業服務的加速提升,也催生了種種全新消費現象,將為疫情後的消費市場全面復甦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市商務局副局長張雁寧說,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團購、微商城、直播帶貨等新型“宅經濟”爆發,人們戶外活動大幅減少,很多消費場景“被迫”轉移到線上,無形中培養了人們諸多消費新習慣,為傳統內貿流通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更多啟發,那就是如何在做好消費業態創新的同時,及時補足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