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现在网购特别方便,不出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只能在网上购物,还有许多人都在网上买菜。现在在网上买,第二天就会到货,不方便拿的,还可送到家。真的太方便了。

我以前从没在网上买过菜,因为自己可以出门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菜,还能看到新不新鲜。顺便可以出去透透气,忙里偷闲一下,何乐不为呢?但在疫情期间,我也在网上买过菜,有荤菜也有素菜,但我在某平台上买的荤菜真的不新鲜,不知道冰冻了多久了。这样的菜吃了能对身体好吗?不过,素菜倒是很新鲜。但是,如果在上面买了素菜,还是要买荤菜的啊,还是只能出门买。唉,我还不如全部在市场上买呢。

疫情结束后,我就再也不在网上买菜了,怕不新鲜,关键是能出门了,自己到市场上挑,看得见的新鲜,而且卖的人也多,随便挑。菜可不比别的东西,是需要新鲜度的,别的东西是可以在网上买的。例如衣服,生活用品等。

反正,我个人认为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不会成为趋势,不知道你们是否也这样认为?





生活是啥味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笔者目前正从事于这一行。

大家眼中的线上买菜,我认为是一种整合,何谓整合,就是指将许多不同的商家以及他们卖的商品整合到一个平台去售卖。先说下整合的优点在哪里。

整合有助于减少顾客选择困难

众所周知,目前线上做生鲜的平台五花八门,卖的产品也是各种各样,这让顾客在选择哪种平台购物以及买哪种商品时,会陷入选择困难症。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我们平时去淘宝买衣服时不也是看来看去,最终买了个之前看到的。如果将线上这些平台整合并且统一管理,就类似于你是总批发商,其他平台入驻你的平台并且从你那里进货。对于平台而言有助于各平台整合化,降低平台运输货物成本以及送货效率;对于顾客而言,可以高效率买到自己需要的货物。

整合有助于传统农贸市场的经营变革

从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线上交易的安全以及便捷。因为这次疫情传统的商业,像餐饮、超市以及许多娱乐场所全部遭受重创,单单看农贸市场这一块也是比往年冷清了许多。相反,线上销售变得火爆,那些早早开发线上交易的店铺在这次疫情中生意异常火爆,这一现象不得不让许多从事这一行的人寻找除线上外的另一条销路。

农贸市场整合下的新模式

目前许多线上从事农贸的平台,它们的销售模式其实对线下的一些菜农的冲击是巨大的,不利于长远去发展。我眼中的整合模式是指做总代理也就是仓库——平台(店铺)这种模式。仓库从菜农手里收购菜品,然后直接批发到平台(店铺)手里,直接两级交易,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菜价。让仓库、平台、菜农以及广大消费者全部获益。

总结

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存在,但是绝大多数存在于线下,同时还要经过多重中间商去赚取差价,可以说是不完善的整合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菜市场电商整合化终将会实现,千家万户都会享受便捷购物带来的优惠。


大猪蹄子日记


疫情过后网上买菜不会成为大趋势

平时买菜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绝大多数都是大叔大妈和家庭主妇。她们有时间也愿意去菜场买。一是那里菜品种多也新鲜 二就是可以讲价.这就是菜场买菜最大的乐趣。三就是可以和熟人朋友们见个面聊聊天。 四可以锻炼身体

网上买菜特殊时期政府为防止人群交叉感染才号召的。疫情过后会恢复常态。





有时间逛逛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因为我曾经考虑过这个事情,也分享给您吧。

我认为这个事情,成为趋势是必然的的事情。很多大的平台都在做,也做的很有起色,很多小众化的平台也做的越来越好,不过也面临了许多的问题。

首先大平台面临的问题就是及时配送问题,一些生冷的还可以,如果是菜就会滞后半天左右,会给客户带来不便。其次小平台虽然能够解决客户的某些痛点,但是在运作方式上面临着数据滞后,统计麻烦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在将来都能够有所改善,也必然挡不住网上买菜成为趋势的脚步

请看我的视频分析,感谢给个赞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b1c310c6c145168c064056dcefbbe5\

常青藤TF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线上买菜模式在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的,现在不过是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暂时续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庞大的购买量也将如潮水退去,这点肯定会发生。

为什么?因为适合线上买菜的线下生活场景远没有形成啊…

对于年轻人而言,做了两个月的饭相信很多人早就烦的不行,相对于厨艺精进还不如点外卖或下馆子省事。而对于做饭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远是家门口那熟悉的菜市场,线上买菜?谁知道你新鲜不新鲜,关键还不一定便宜。

没错,价钱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线上不比线下便宜凭什么要我去买?可以送菜到家?别逗了,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能顺路走道呢!正常情况下,吸引人在线买菜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一是线下没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线下便宜。经过了前两年惨痛的烧钱大战之后,相信现在没有哪几个平台再有烧钱抢客的底气了吧?

我一直认为,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间的很多数据和模型也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陷倒闭危机,结果创始人及时转型,带领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维”出击,加班加点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口罩机,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由此逃过资金劫。但能说口罩机业务会是一门有前途的行业吗?明显不行的,不然也不会经常看到破产的口罩生产企业被强行唤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结束,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客家佬在北京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白小宇


疫情过后,我感觉线上买菜需求量不会太大,我总结一下我家疫情这段时间在线上买菜的一些经历吧,这段时间之所以在线上买菜是因为封城了,都不能出去,所以线上买菜是不多的办法中的一种,再加上全家24小时都在家,所以有时间在家等菜,如果解封了,我可能就不会在线上买菜了,因为我们都要上班,早九晚五,孩子上学,家里没有人等配送员送菜,让老年人在线上买,他们也不会,我们这段时间跟老人是分开住的,他们因为不会线上买,所以只能我们帮他们买了然后配送员送过去,但解封之后老人在家可以收货,我想他们也不会选择让我们线上买了直接给他们收,他们会觉得没有他们在菜场直接挑的菜性价比高,再加上买菜可以让他们有事做,可以出去活动活动,,所以线上买菜还是不太现实,偶尔买买还是可以的,我想我家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我家存在的一个问题。





奢侈品店11年改衣师傅


线上卖菜这个模式往后会在社区店引爆风口。

为什么是社区店?

1.社区离家近,不超过1公里都能到;

2.小区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饭点扎堆买菜,挤都挤不进去;

3.社区店店主在朋友圈里或者通过直播可以直接给居民展示今天卖什么菜,什么菜是新鲜的,什么菜特价,这样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么,还能和家里人商量;

4.有问题可以及时退换,不耽误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货上门,特别忙的,给人家装配好了,通知让自取,也不耽误事,总归走几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说下班顺带的事;

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坊邻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么做

1.上面也说了,可以发朋友圈,带上价格

2.直接开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里发布

4.直接用点单系统

通过线上接单,然后选配,等客户自取或是派送,整个过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为一个增长的爆点。

有的人说还是喜欢早起去买菜,像我家离批发市场特别近,还真的必须要早起去买菜,晚了人家就收摊了,如果有社区店离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


衡芷


这个是多面性的,我们国内买菜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没有上班的年轻宝妈,还有一个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还是超市和菜市场为主,线上购物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年轻的宝妈会有线上线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没带娃出去溜达,顺便买菜;上班族就不一样,平时购物习惯可能就是线上,但是为了新鲜可能还是实体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现有的生鲜配送还不是很多而且价格偏贵,上班族压力很大,能节约的还是尽可能的去节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山里的渔


楼主,您好很开心能遇见,有缘分能共同探讨问题!

引言: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但是相比疫情还是有所减少,因为人们喜欢去自己挑选自己喜欢中意的蔬菜,节约成本、更为新鲜!

首先:现在网络化、电商等进程加快,通过这次疫情的影响更是加速发展,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为上班族、蜗居族、不方便出户的家庭带来了很好的便捷,如遇见下雨等忙碌时刻也会选择线上购菜!

其次:不仅可以线上买菜还能买各种日常用品,一样品种繁多,减少了比如开车去超市的停车、超市等结账排队之类的辛苦,一定程度还能节约成本。比如下班之前就下单,到家就收到,还能节省时间,避免更加劳累。

最后:问题就是现在线上购菜还不够完善,比如送的菜有质量不太满意的,或者运输路途压坏的,重量不是刚刚好,蔬菜不是当天的不够新鲜等种种问题,还有服务态度满意否。您们觉得呢?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不足之处请楼主、读友们谅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