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古人云:山无石不险,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头是什么?古人说它是“云根”;杜甫说“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迟”。文征明感叹“癖在泉石终难医”。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中国赏石文化深受老庄哲学和禅理思想的影响,文人志士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希望能融入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在清净恬淡、高逸闲适的观赏过程中,体现出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遂衍生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石头源于名山大川,由天地间最精华的灵气凝结而成。这些石头或埋于地下,或浸于水中,或卧于山岗,千奇百怪,峰峦起伏,气势雄险,表面纹理纵横,笼络隐起,洞洞相连,美不胜收。亿万年的浸润,造就了石头不朽的内涵和灵气。陈列于庭院或点缀于案头,让人遐想凝思,灵感迸发。欣赏者以怀抱山岳的想象来赏石,由小见大,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关于石头,当代著名画家刘丹有过一段特别精彩的阐述:中国人最早与石头结缘,其来源之一恐怕还是道家思想中的长生观念。石头的孔洞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人游历于其间,产生了特有的时空意识,任何事物经由孔洞看去,皆有致幻的作用。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神秘主义感情中变换时空以求抵达洞天福地。我常想在美学中是什么样的遗传基因使中国的山水画延续了千年之久,借遗传学的比喻,花草树木,楼台桥榭已属“器官”,不能再行转化。惟有石头一节即古人所谓“山精湖骨”,能担起“干细胞”的作用。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文人石源于中国古典园林,始于先秦的皇家宫殿,以奇峰异石叠造假山,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隋唐五代呈现了奇观园林的普及,形成了皇家、私家和寺观古典园林的三大格局。但中国赏石真正形成大气候的是宋代,宋徽宗赵佶爱石成癖,在汴京(今开封)皇城修建“艮岳”时,在江浙一带大肆搜掠奇花异石,甚至为了一块巨石不惜拆毁城门。就此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寻石、玩石、画石的高潮。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说到文人石,人们大多会想起北宋大家米芾和苏东坡,米芾提出的“瘦、透、漏、皱”的赏石美学标准及苏东坡的“丑石欢”和明代计成的“玲珑古拙”等传统赏石理念,是文人石的审美基础,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米芾的《研山铭》和苏轼的《墨成池》影响着一代一又一代的赏石爱好者。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到了明清两代赏石风气更是达到了“无园不叠石,无石不成园”的程度。文征明、米万钟,郑板桥均是玩石高手,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著名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有这些大文人的影子。清代乾隆也酷爱石头,但凡皇家园林合适处,他必嘱咐手下置盆栽石。颐和园、故宫等许多地方都有他的手笔。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玩石是种心态,不是自我的张扬。石头的自然、坚贞、高洁、孤介、沉稳、恒久等品性与历代优秀文人的秉性何其相似,或者就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好比“藏山于身,读山于神,化隐隐入丘樊,得清气于自然”,于是他们很自然的去亲近于石,他们品石、写石、悟石、画石、拜石为师,视石为友,从而寄情于石,以石励志,以石修身,以石悟道,对于他们来说,石头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载体,而对于变幻无穷的赏石,他们不仅仅是领悟它的美感,同时又领悟了一种圆融通达的智慧以及直面生死和勇于担当。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和英石是排名前四位的四大名石,它们大部分产于江浙、安徽和广东一带。近年来随着各个层次的赏石爱好者的急剧增加,找石、挖石、卖石、买石已蔚然成风,价格也是一路上扬,尤其是形型俱佳的好石更是少之又少。2008年苏富比在香港曾经举办过的一场台湾大收藏家黄玄龙的藏石专场拍卖,其中有块流传有序、有名人题款的灵璧石竟然拍到了三百多万港币,轰动香港。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当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有收藏好石的癖好,他们不仅藏石、赏石,还画石。他们从石头千变万化的孔洞中找到了特殊的创作灵感。借石抒怀,借石言志,延续着千年石文化的传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石不能言最可人。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长物澄心:馀庆堂文人赏石集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