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朝都做些什么?为什么要站着?

疯颠吾痴


上朝是我国古代宫廷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早朝指的就是在上午时上朝。上朝时,官员会分列进入朝廷汇报问题、提出建言,而皇帝则分别回答,是古代国家大事最重要的决策时间。

至于站着这是个规矩,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行礼完后,大家都站好,早朝时间也不会太长一个半钟左右,毕竟只是汇报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让皇帝来做决策。



细看古今


早朝是讨论国家大事的时间,一般大臣并不会这么多时间见到帝王,早朝类似于现在公司的晨会,也不是每天都开,有的朝代五天一次,有的10天一次,还有的每月一次。一般的事平时都正常处理了,仅知会下帝王就可以了。

站着早朝这个是宋朝以后的规矩,之前的朝代是坐着的。


骑单车伤身


在古代顶层的官员是需要按时上早朝的,他们需要早早的向皇帝汇报工作,并且听从皇帝的指挥,上早朝的规矩也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大臣们上朝时,起初在汉朝是坐着,宋朝站着,后来慢慢的不断改变,皇权的思想那就是更加的集中了,等到了清朝的大臣也是只能跪着了,这个时期也就是皇权的鼎盛时期,俗话说站得高摔得狠,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错的,这不清朝的灭亡,也就让我们结束了这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布谷看世界


那你总得有个规矩啊,人家要是跪着上朝,你还得问人家干嘛跪着,难不成趴着?蹲着?

清朝上朝视线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第三壳扣子的,不然你就有刺杀皇帝的嫌疑。


YLbook国际看点


中国古代朝会有多种规格,如常朝、朔望朝、忌辰朝、三大朝等,按时间又有早朝、午朝之分,无论哪种都是为了确保国家政治体系的良好运转,每种朝会也都被赋予了相应的典制与意义,受影视传播影响,早朝议政镜头最多、最为常见,大家也最为熟知。

一、古代早朝并不是都站着

1、北宋之前坐而论道:先秦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有言:“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也就是说,君臣都是坐着议政的,如《后汉书·戴凭传》载:"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凭逐重坐五十余席。"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高足家具,所以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进殿前还得先脱鞋,就是所谓的“脱履解剑”。

2、宋明之间站议时政:到了北宋赵匡胤,我们都知道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实他还有一个姊妹动作——撤椅子: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等三位开国元老如往常一样坐朝议事。聊到一半时,宋太祖发话了,“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我今日有些眼花,看不清楚这奏折上的字,你们帮朕过来看看。看完后范质等“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闻见后录》卷一)。想再坐下,发现椅子不见了。范质等人很快就明白了是赵匡胤有意为之。如今椅子已经被撤,想要在放回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于是三人只好顺坡下驴,无声了接受了这番“礼遇”,而这个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坐着议事”的朝堂规矩也随之被打破。

3、清朝大臣跪受笔录:清朝时,专制皇权达到了顶锋。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清朝基本把大臣们都当奴才看,奴才怎么能与主子平起平坐平呢?并肩而立都是不尊,就改为跪着了。所以无论是大臣上朝还是皇帝单独召见都得跪着。皇帝体恤老臣偶尔会赐毡垫,否则就得跪在地上所以清朝为官,基本功就是下跪,得在家练跪功,要有长跪几个小时的能力才行,很多大臣都是跪死的,据说刘墉他爹刘统勋就是其中一位。军机大臣也是“跪受笔录”,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的命令记下来,以奉旨、上谕的形式寄出去。影视里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圣旨,得遇国之大事,一年发不了几回。

二、早朝都做些什么

大臣早上三四点钟(半夜)就得从热烘烘的被窝里爬起来穿衣洗漱进宫上早朝,就是所谓的常朝议政,主要是各部门汇报一下工作总结(具体过程私下处理)、提出一些时政要闻和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大事,然后再讨论定夺、分配任务或任免职权等。说明一下,参与者有品级限制(注意,那些外事觐见之类多在朔望朝,常朝就是自家人议政),多在大殿举行,明朝在偏殿,后又改为御门听政(奉天门),清朝是乾清门听政。

其实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早起、早朝都是很辛苦的,所以不早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嘉靖会被批评懒政,勤于早朝的朱元璋和雍正等被夸勤勉。明清的御门听政也一度由国门口的奉天门到家门口的乾清门(臆测皇帝也是想着能多睡会儿就多睡会儿吧,做臣子的多走几步路也是应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