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的一个连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的进攻,在实战中可能吗?

江东帆影611


结合两个抗战英雄连的实际案例,看看李云龙的六连有没有可能阻挡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



白刃格斗英雄连

1940年8月,129师1纵25团在破袭正太路的大战中,负责攻击马首车站。其所属的8连作为预备队驻扎在团部指挥所。

8月21晚,50多个鬼子趁着夜色,直奔大洛坡准备突袭25团团部。不过幸好被炊事员张生旺发现,连长任尚琮随即安排部队展开阻击。

一排、二排被布置在村东头,二排负责阻击东南方向的鬼子。可二排还没赶到制定位置,就迎面碰到了20个左右的日军。

双方相距太近,来不及开枪,所以只能白刃格斗。小鬼子的刺杀术很厉害,二排阻止有点吃力,连长赶忙带着一排增援。

双方激战了大半个小时,鬼子小队长一看形势不妙,就率部到村东头和其他鬼子汇合。

一排、二排一路追击,最后在村东头形成了对鬼子的包围。一番激战最终击毙40多名日军。

战后129师授了8连一面锦旗,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亲自到八连看望士兵,并代表巴乐宫总部授予八连“白刃格斗英雄连”。

从8连获得的荣誉来看,一个连对战50多名日军并获得胜利,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战绩。


刘老庄英雄连

1943年3月16日,一个中队的日军带着一个联队的伪军,总计1300人分11路合围苏北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

新四军3师19团4连负责断后,掩护党政机关撤离。4连完成任务后好不容易跳出了包围圈,可在第二天傍晚在刘老庄附近,又遭遇上了一队参与扫荡的日伪军。

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休息了,连长白思决定先在刘老庄休息一晚,明天早上再和鬼子搏斗。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晚上四处赶来的日伪军已完成了对刘老庄的包围。

第二天一早,白思发现四周都是日伪军,而4连现在仅剩82名战士,突围已无望,大家一致决定和小鬼子血战到底。

这场战斗打得很惨烈,至下午5点左右,消灭了100多日伪军,而4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


独立团6连

《亮剑》中,6连隶属于独立团2营,据2营长讲他的营有小2000人,按下辖四个连计算,6连大概400多人左右。

楚云飞在剧中也说过“几百人可惜了”的话,所以6连这个兵力是比较靠谱的,大概相当于八路军标准连的3倍兵力左右。

而6连阻击的是日军吉野联队,在日军编制中,一个联队大概3800人,下辖3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中队。

武器装备按最低配制来算,其中重武器有36挺重机枪、108挺轻机枪、108具掷弹筒、3门九二式步兵炮。

我们对比一下刘老庄战斗,8连在突围之后还剩82名战士。日伪军数目不详,但日军最多一个中队,而日军中队及伪军基本没啥重武器。

就算上所有参与扫荡的日伪军,有大杀伤力的武器大概36挺轻机枪、36具掷弹筒。

数据摆在上面,具体细节就不好再分析了,参考一下两个实战案例。大家评论一下李大脑袋的6连有没有可能阻击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




花木童说史


李云龙一个连抵抗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只是一种电视文学的夸张。在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两党的军队,都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一个连正面抗击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战例。在实际中日作战中,日军一个联队都是面对中国的一个整旅或者是一个整师。

李云龙的一个连,实际面对是日军某个联队中的先头部队,也就是一个中队的日军,日本联队的各大队兵力没有及时跟进,或者被其他八路军或国民党军队纠缠住了。电视剧《亮剑》中的剧情是,日军的这个联队主力,被楚云飞的晋绥军加强团七千人所纠缠,李云龙的这个连才抵抗了八个小时。

日军一个完整步兵联队,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混编重装大队,一个联队部,运输中队,通信中队,工兵中队等,合计总兵力接近5000人,最少的步兵联队也要3800人。

步兵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一个混编重装中队,一个大队部。步兵中队下辖三个步兵小队,一个机枪小队。步兵小队分三班(曹)制和四班(曹)制,40人到50人不等。

步兵小队至少配备轻机枪两挺,掷弹筒两个。机枪小队配备轻机枪4至6挺。步兵中队180人到200人,轻机枪8至10挺,掷弹筒8至10个。重装混编中队,两个重机枪小队,至少6挺水冷式重机枪,两个炮兵小队,配备6至8门小钢炮(迫机炮)。

步兵大队800人至1000人,轻机枪至少24挺,重机枪6挺,小钢炮6门。重装混编大队辖一个步炮中队、6门步炮;一个山炮中队、6门山炮;两个配属步兵中队,负责运输、后勤、保卫、冲锋。

李云龙攻打县城时,已经是1944年了,日军已经没有齐装满员的联队,就按3800人计算,火力减少三分之一,也有轻机枪50挺,重机枪12挺,小钢炮12门,步炮山炮10门。这样的火力一顿炮击之后,李云龙一个连120人左右,3—4挺轻机枪,至少出现三分之一战斗力减员。

数十挺轻重机枪压制李云龙一个连的火力,不用日军步兵大队冲锋,一个日军中队冲锋,李云龙的一个连抗住一次有可能,绝对扛不住日军中队的连番冲锋。两个小时之内,李云龙一个连都壮烈牺牲了。

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相当悬殊,日军和中国军队的阵亡比率是一比三,日军在中国战场(中国远征军歼灭日军18万,自己阵亡30万)被歼灭233万人,中国军队战斗阵亡550万,病死、失踪上百万人(失踪者绝大部分死了)。


冷清先生


独立团在攻击平安城时分配给六连的任务是在城外阻击日军的增援部队八个小时,六连在黄连长的带领下以全连阵亡的代价守住了阻击阵地,八小时内日军吉野连队未能前进一步。



现实中一个连的兵力是否具有阻挡一个联队八小时进攻的能力呢?我们先来看看双方兵力对比:

独立团二营六连是一个兵力100多人的步兵连,装备主要是步枪和轻、重机枪;另外还有人数不详的县大队和区小队,主要装备是步枪和轻机枪。由于地方武装没有编制,我们姑且按县大队70人、区小队30人来计算,那么阻击方的八路军兵力就有200多人。



进攻方是日军吉野连队,日军满编野战联队一般是3800人,武器装备有步兵炮、迫击炮、轻重机枪、掷弹筒等,人数及装备与八路军相比有压倒性的优势。



再来看看战场态势:李云龙组织近万人展开对平安城的攻击,日军随即调集各路部队前来增援,但各路增援部队在途中均遭到丁伟部、孔捷部、晋绥军甚至中央军的阻击。以平安城为爆发点的整个晋西北都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态势。



此时的八路军六连接到的命令是阻止日军吉野联队向平安城靠拢,阻击时间为八个小时。六连选择的阻击阵地是四面环山中的一个隘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主要阵地之外是区小队和县大队配合防守;在八路军的防守阵地之外是晋绥军楚云飞的358团布置的“梯次配置”阵地。因此,六连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不及日军,但是却扼守在险要地形上且旁边还有358团助威。



日军吉野联队接到的命令是三小时内干到平安城增援。这支数千人的部队长途急行军,途中还不断遭到地方小股部队和土匪的袭扰,当赶到六年扼守的隘口时士兵早已疲惫不堪,战斗力肯定有所下降的。而且受到地形限制以及358团的钳制,吉野连队很难发挥出兵力和火力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城攻坚战是发生在1943冬,此时的日军正在疲于应对太平洋美军攻势,正从侵华日军当中抽调大量精锐前往太平洋战场。这支吉野联队想必也是被抽调的对象,在编的士兵恐怕大部分是方参谋长所说“十五六岁的孩子和老弱病残”,昔日“不可战胜”的日军通过这次战斗暴露出明显的颓势,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我军以劣势兵力固守阵地的战例不胜枚举,“攻如猛虎,守若泰山”正是从老一辈革命战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兵器知识谱


你好,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我来谈一下我的理解,先来说一下人员配备。日军一个联队,有2000多人,配备有火炮,迫击炮,还有掷弹筒等各种武器。


我们再来看一下八路军吧,迫击炮,火炮等重型武器都没有,子弹严重不足,一个人,只有几颗子弹,而且没有火力支援,不像日军,地面有火炮的支援,海上有军舰的支援,天上有飞机的支援,这些都没有。


再来谈一下单兵素质吧,我们都知道,电视上面的神剧很多,子弹拐弯爆头鬼子军官,一个人,杀鬼子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子弹无限用等,我想说的是这根本不现实,我在老兵访谈里面看过老兵写的,电视上面的都有夸大成分,而且鬼子没有那么傻,而且日军相对于八路军来说,人员装备精良,单兵素质也比八路军好很多,就从白刃战上面来说,平均两三个中国人,才能杀一个日本人,再从训练上来说,日军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射击训练,而八路军呢,上了战场,子弹还得省着用,完全没有可比性,而且火力方面,也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所以我认为有夸大成分,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无论从单兵素质,火力配备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我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春不将就523


这在实战中完全可能,只要地形有利,火力配置合理,弹药充足,别说八小时,八天都可能。国军参谋长曾说:几百人就这么完了。也就是说参与阻击的有三百人左右。日军一个联队二千多人,但都是有驻防的,可以抽出来增援的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人,除非自己防区老窝不要了。

李云龙安排通信班出去报信时有交待:马跑死了也要将命令传达到。可见防区面积之大,日军联军要穿过八路军和三五八团防区,所以增援距离应该超过一百公里,甚至二百公里也极有可能。三百多人以逸待劳防御至多一千五人,只守八个小时,说实话就算装备有差距,也有点说不过去。况且部队集结桥段,黄连长还把送人几挺轻机枪不当回事。所以说当时八路军装备己经不落后了。仗打成这样只能说黄连长不动脑子。或者剧情需要黄连长必须死。

如果亮剑中黄连长是主角仗应该这么打。

第一,发动老百姓破坏沿途道路,桥梁。日军不可能带几百工程兵,要么重武器过不去,如果想修好道路让炮兵过去,别说八小时,二十八小时也过去了。最少也可以迟滞日军行军速度。′

第二,沿途布置地雷,炸药,并不停袭扰,特别是夜间袭拢。迟滞其行军速度,疲惫日军。

第三,沿道路两端多占领至高点,险要地形,以少量兵力拖住日军。

第四,在最后防线沿道路进行梯次,纵深建立防御阵地。特别是防御迫击炮的单兵坑。

第五,不排斥友军,必要时向三五八团请求支援,特别对日军进行炮火压制,请求部分弹药。这点应该向龙文章学学。放下自己臭面子。

如果黄连长按以上做了,而不是仅仅在线形防御阵地上和日军拼火力,拼消耗,至平安格勒结束,至少有一半人可以去平安城吃刀消面,喝老陈醋。


陈严


为了阻止敌人增援,他命令手下一个连,必须阻击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问问这个连有多大。我们知道,在《亮剑》里面,李云龙把他那个团全撒出去,让他们拼命发展。最后,他那个团发展到近万人。那么,他的一个连也该有近千人的规模。如果让近千人去阻击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的进攻,那是有可能的。我记得看过一本小说,是曲波写的,名字是《山呼海啸》。那里面就有一个连发展成上万人的部队,消灭了日本一个联队和伪军一个旅。如果让这样一个连来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肯定是能够成功的。但是,如果让一个正常的连来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在八路军初期有一个战例。当时国民党的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被日军追击,他紧急请八路军派兵接应。我军在接应卫立煌出险后,派部分兵力阻击日军追兵。当时卫立煌和我军将领观看我军的阻击阵地炮火连天。卫立煌就问,那个山头上有多少兵力?我们的人告诉他,有一个连。卫立煌叹息的说,那个连完了!但是不久,完成了阻击任务的我们的那个连撤下了阵地。他们不但没有完,还带回来了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卫立煌惊讶的说,你们八路军真了不起。我们从这个战例可以看到,如果战术使用得当,一个连是可以完成阻击任务的。但是,如果是按照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死守一个地点,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我们知道,一般日本一个步兵联队拥有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挺),各种炮14门,掷弹筒76个。而八路军一个连的兵力有限,而且重武器缺乏。当时,八路军最精锐的连队,也才一百多人,百十支三八步枪,九挺歪把子轻机枪。而李云龙的部队连这样的装备也不可能有。即便如此,这样一个连队,要和配备山炮、轻重机枪,人员数十倍于己的一个日本联队对阵,在一个地点死拼八个小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usecret


看了许多网友的质疑的回答,多数都是在网上查的日军联队的编制和中国军队正常的编制,来进行对比,真的是好搞笑呀!首先说日军,跟世界各国都一样,都有分一级、二级、甚至三级部队,人数能差出三倍!自中条山战役后,日本在山西大多数是二线部队,一个联队能有两千人就不错了,武器的配置也差了许多,再加上已经是45年前后了,兵员还有许多是20以内的孩子(战后,358团参谋的话)。此次又是长途行军(汽车少),所以必须轻装前进,重武器就更少了。再说战斗,这场阻击战是在日军要通过的两个高地之间的道路,所以才有八路军守一侧(地势较平缓的),民兵守另一侧(地势较有利的),日军部队无法全面展开,每次能投入的兵力也就是一两个中队(两三百人),由于道路桥梁被破坏,日军的重武器是后到的,所以前期进攻也就是掷弹筒,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再看看李云龙部,自打分散后,各个营连都发展壮大,合兵打平安县城时,每个营都至少两千多人!担任阻击的六连人数应该是个加强连(至少两百人,到三百人也有可能),而且枪弹也不错,再加上地形有利。前后因果对比看,挡住日军一个联队八小时的进攻,在实战中很正常!如关家坳之战,日军的一个大队(500人),由于在高地,八路军虽然有八个团围攻(至少8000人),由于没有重武器,不是也打了很长的时间吗?


khl心情愉快


《亮剑》这部电视剧可谓是经典了,题主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相信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这一段可谓是《亮剑》中最经典的片段了,李云龙的老婆秀芹被山本特工队绑走,李云龙为救老婆强攻平安县城 ,为了防止敌人增援部队,李云龙安排一个连去阻挡日军增援部队,阻挡了日军一个联队整整八个小时的进攻,在实战中我个人认为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对比一下双方人数情况吧!八路军一个连也就100多人,即使当时李云龙的部队招兵买马扩大编制,再加上区小队县大队等地方武装也不过几百人。而日军的一个联队编制在3800人左右,即使当时日军的警备师团联队编制可能不全,但一个联队也得有将近3000人,这样的人数差距太过悬殊。

再来对比下武器装备,当时的李云龙部队虽然强大了不少,但是武器很杂,汉阳造,三八大盖,甚至有人还用的老套筒,重武器也不过是缴获日军的九二重机枪,以及几挺捷克轻机枪罢了,还有几门土炮。再来看下日军,日军一向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清一色三八大盖,各种型号的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速射炮,92式步兵炮等,这还是日军只是执行增援任务没有携带装甲车,坦克等装备的情况下!敌我双方可谓是对比悬殊,无论是在人数还是装备上。






当时八路军唯一的优势就是占据了天时地利,晋西北地区大多为山地地形,八路军阵地易守难攻,虽然如此但是面对装备精良日军八小时的轮番进攻我觉得是绝对不可能。因为,八路军当时的任务是阻敌增援,和日军打的是硬碰硬的阵地战,阵地战一向是日军所擅长了,再加上人数和装备上的巨大优势,我觉得可以阻挡两个小时都是奇迹。


所以说从军事实战的角度考虑,除了极端有利的地形,用一个连加上没什么战斗力的区小队县大队去阻挡一个联队八小时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嗝壁老郭


我们讲事实。根据日本厚生省在上世纪60年代公布的数据,从47年到45年,被击毙在中国战场的日寇一共44万人(不含入缅作战时击毙日寇以及苏联出兵东北击毙日寇)。根据国府国防部在45年公布的数据,八年抗战共击毙日寇48万人。这个数据是差不多的。而我军牺牲1974797人。我们是差不多五条人命换日寇一条狗命,而且我国的对日作战几乎总是保证人数优势。可见中日兵力差距何其大也。

日本一个普通步兵联队有3747人,各种炮14门,掷弹筒76具,马526匹。而我八路军的一个连,只有128人,步枪以汉阳造为主,37年,八路军120师只有4门迫击炮。截止到1945年春,人民的军队有近110万人,有枪130万支,轻武器如此,重武器怎么可能充足。武器装备如此巨大的差距,一百多人的八路军一个连如何阻击日寇三千多人的联队?


疯魔窟守夜人


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当时的日夲军队战斗力很强,武器又比八路军先进得多。单兵的作战素质也很强,又有武士道支撑,所以即使八路军再能打,也不可能以一个连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要知道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多团。有三,四千人。国军的武器比八路军好的多,一个师都挡不住日军一个联队。所以一个连根一年不可能阻挡一个联队的日军。这种情况也只有在神剧中才会出现。导演的夲意是突出八路的勇猛顽强。殊不知,这样的夸大恰恰起到了反作用。使人不但不能丰肃然起敬,反而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其实是歪曲了历史,也使人不再相信现在的抗战影视剧。使人不禁产生疑问。如果日军人如此不堪一击,抗战何在于打了八年。这样的夸大也是对英勇牺牲的中国军人的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