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兴衰八百年-----留里克王朝

​ 一 罗斯人


公元六世纪时,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又因其居住在第聂伯支流罗斯河两岸,被称为罗斯人。罗斯人被后来被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转音称为“俄罗斯”,这一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据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记载:瓦里亚格人留里克兄弟三人应诺夫哥罗德贵族的“邀请”,于862年渡海来到诺夫哥罗德,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罗斯国。留里克王朝始于此。

彼时,东方文明大国唐朝已经经历了19任皇帝,时任皇帝唐懿宗李温,这一年,唐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武宁军乱事件。


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因此又被称为基辅罗斯。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巡行索贡制(相当于强抢),到11世纪时封建制度才最终确立。对外,基辅罗斯不断通过战争进行扩张。


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相对比较大的统治集团,与东西方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又以通婚的方式与欧洲邻国建立起广泛的政治联系。而基辅则成为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


11世纪后半期基辅罗斯开始解体,内战与外族入侵破坏令其走向蓑落。


罗斯各国还受到一些古代欧洲国家的入侵和统治。此时罗斯的土地分成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部分,以后在这些地区分别形成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三大东斯拉夫民族。


留里克王朝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的时候阶级与贫富分化虽已出现,但农村公社制却依旧根深蒂固地继续存在了近八百年,成为俄民族的一个显著特色。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索贡制。每年春夏两季,俄罗斯大公率领亲兵向平民商人征取手工业品、蜂蜜、蜂蜡等物品。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强迫全体罗斯人受洗,抛弃旧的多神教,改信东正教。


改信东正教的罗斯加深了与西欧、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辅是连接东方西欧之间的交通要道,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在罗斯发展进来,在基辅城内开设了锻造刀剑的作坊。


基辅罗斯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


在基辅城里,建筑了辉煌的皇宫、威严的教堂、牢固的城墙,现存著名的索菲亚教堂。十一世纪后半期,由于王位之争和各地农奴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波兰、北欧民族的入侵,基辅罗斯四分五裂。期间,俄罗斯还臣服于花剌子模。


​从六世纪到十二世纪,俄罗斯人从基辅的原始部落,到1156年在今天的莫斯科(当时还是一个小村落)修建土坯的克林姆林城堡,最高的统治者也只能称呼莫斯科大公。也是罗斯人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农奴制的过程。


真正改变罗斯人的就是把他们叫做俄罗斯的蒙古人。




二 钦察汗国


1217年,这年雨水充沛,草肥马壮,初秋的晚上,风向南吹,成吉思汗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自治区鄂嫩河)的金顶大帐同诺颜们议事,听木华黎传回来金国前线的战报。


看到节节胜利的战报,成吉思汗高兴地又要了一杯马奶酒,纳牙阿端来马奶酒说,大汗,今天高兴就多喝点,好久不见你这么高兴了。


成吉思汗突然眉头一皱,眼前跌跌撞撞进来一个蓬头垢面的人,要不是侍卫的搀扶,估计他很难独自站稳。来人也不说话,跪下嚎啕大哭。


原来,两年前成吉思汗铁木真派出去由维吾尔人和葛逻禄人组成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国都龙杰赤,缔结通商贸易协定。


​成吉思汗按协定派出使臣与商队500人,500头骆驼,携带大批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通商。途经讹答剌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其领头是一个印度商人。这人原来一直从事商贸往来,自认为见多识广,他的确是认识亦纳勒术为海儿汗,因为那时候亦纳勒术是个普通人。


为了在蒙古人面前装B,印度商人不称亦纳勒术为海儿汗,仍称呼他为亦纳勒术。亦纳勒术心里不爽,也见财起意,经过私下密谋,将商人诬陷为奸细,下令拘捕全部商人,并报告摩柯末苏丹。

摩柯末苏丹命他将商队拘留,押送玉龙杰赤,但海儿汗自认为有靠山(他是摩柯末苏丹的表弟,太后的娘家侄儿),于是自作主张,杀了这些商人,私吞了500驼的货物。他自以为得计,谁知这名侍卫死里逃生,只身逃回蒙古草原。


当时的花剌子模位于今日中亚西部的地理区域,位于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也就是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这时候的俄罗斯人臣服于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铁木真此时已经统一漠北,称汗十二年,正在对金国用兵,并且窥视中原。蒙古一直在征战,掠夺与俘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口袋里有钱,腰杆直,再说成吉思汗是什么人,绝对咽不下这口气。


不要说是在当时,就是在今天,屠杀一个和平的他国贸易团队,一定会引起一场大的全面战争。


​成吉思汗铁木真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摩柯末苏丹。他心中的委屈只能向他心中伟大的不儿罕山诉说,他跪在不儿罕山长生天祈祷,成吉思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杀死499人的仇恨,掠夺500驼货物的愤怒,还有对玉龙杰赤富有的向往促使他下定不远万里西征的决定。

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铁木真在决定进攻的同时不忘记先礼后兵的做法,这也是为了麻痹摩柯末苏丹,为了自己准备战争赢得时间。


成吉思汗派出信奉东正教的穆哈莫德为正使,豁尔赤万户为副使的代表团出使花剌子模,成吉思汗铁木真要求花剌子模交出亦纳勒术海儿汗,但因为亦纳勒术海儿汗是花剌子模太后的侄儿,当时的摩柯末苏丹是一个惧怕妈妈的人(今天说起来就是个笑话,一国之主居然像个没断奶的孩子),所以花拉子模的摩柯末苏丹也就做出了不得已的愚蠢决定,拒绝成吉思汗铁木真提出的赔偿损失交出凶手的决定。


更荒谬的是,作为对蒙古的不屑与羞辱,还将两位使者的胡须剃掉。在穆斯林心中,胡子代表人的尊严(有类似于大清朝的辫子)这个愚蠢的决定引起蒙古帝国的西征。


​1219年,距今也就正好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集结蒙古在草原的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20万大军(这也几乎是所有的力量),亲率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者别随行。


成吉思汗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中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20年,讹答剌城破,成吉思汗在撒马尔罕附近的阔克萨莱把白银溶解灌入灌进亦纳勒术海尔汗的的眼睛里,为商队报仇,以警示后人,不要见财起意,(我们现在是不是 应该把这个故事讲给特朗普听一听)讹答剌城也变成了废墟

1221年蒙古大军攻占玉龙杰赤城,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征,历时五年。消灭收编40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


​在1219年至1221年,蒙古集结重兵攻打花剌子模,它标示着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当时雄踞中亚的花剌子模的国境面积相当于印度次大陆的大小。


蒙古第一次西征带给了伊斯兰世界太多的毁灭,残存无几而惊恐的花剌子模人事后回忆,蒙古兵因血腥屠戮(集数十场作战)开始恶名昭彰。这场历时两年的国与国的战争,实际上不纯粹是一个中亚帝国的彻底毁灭,也将成吉思汗的残忍作战方式带到西方:迂回攻击;彻底、全面且恐怖,军队以武器屠戮民众。


摩柯末苏丹在逃亡中死去了,这个自称天底下最伟大的太阳汗,死的时候连水都没喝上一口。摩柯末苏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悲剧,缺乏果敢,但是他养了一个好儿子,也就是扎兰丁。扎兰丁在战乱中承袭花剌子模沙和苏丹称号。


1221年初,扎兰丁离开里海返回旧都玉龙杰赤,花剌子模的突厥族将领素骄模惧扎兰丁夺其军权,密谋害之。扎兰丁得报后,率亲信逃出,辗转到达加兹尼后,在周边地区募集兵士,并结集约10万军队,进驻八鲁湾川(今阿富汗喀布尔以北),扎兰丁巧妙地利用地形,加上以十万人对蒙古骑兵三万人的绝对优势,这次战扎兰丁取得重大对胜利。


八鲁湾之战,是成吉思汗西征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失败,三万蒙古骑兵仅余几百人。成吉思汗当时称赞扎兰丁之武勇,并说生儿子就应该有扎兰丁这样的才能,通过八鲁湾的失败,成吉思汗觉得自己的几个儿子勇猛有加,比起扎兰丁来说少了一些谋略。


​扎兰丁反击后,霍拉桑许多城市起而响应,反抗蒙古人压迫。但扎兰丁两部将不和,军队分裂,力量削弱,不敢迎战成吉思汗亲自统率的蒙古大军,乃退至印度河畔。11月,扎兰丁被者别和速不台的蒙古军包围,激战后,扎兰丁跃马渡河,逃入印度。


1224年蒙古军退后,扎兰丁由印度回波斯,向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借兵,先后据有克尔曼、伊斯法汗等地区,阿姆河以西诸川尽为所有,势力复振。不久,因宿怨与哈里发纳斯尔发生争战,又出征阿塞拜疆和谷儿只吞并其国土,引起伊斯兰诸国不满,扎兰丁陷于孤立。


1227年8月25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于班师途中,征战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子孙们。


​1228年(速度要快,再过100年,蒙古人的克星朱元璋就要诞生了),察合台率蒙古军进至伊斯法汗,扎兰丁战败,单骑突围。蒙古军退后,他仍不重视防范强敌,继续进行抢掠和扩张战争,并出兵攻占起拉特,侵犯罗姆苏丹国(位于小亚细亚)。


1230年,被罗姆苏丹领导的各国联军击败于额尔占章,被迫议和而还。这时,蒙古大将拔都奉窝阔台汗之命统兵征讨扎兰丁,直取大不里士,扎兰丁仓惶出逃。


在中亚迅速崛起的花剌子模再次遭遇到蒙古军团,武力即几乎被铲除殆尽。札兰丁王子未来得及举行花剌子模摩诃末王位的登基大典,立即在故国西境重整残兵。窝阔台闻讯,派遣者别、术赤等火速追击。


1231年春,战败的扎兰丁往更西方的高加索地区逃逸,被杀,花剌子模灭亡。


很多朋友在电视剧里看到花剌子模的繁荣与富强,怎么这么容易被打败呢?


的确,当时花剌子模在中亚算得上繁荣富足,但是不够强大。当时,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归属于花刺子模帝国还不到8年,撒马尔罕城是在受到疯狂的屠杀后才归属的。


在成吉思汗入侵前4年多的时间内,阿富汗地区还未完全归并于花刺子模帝国(加兹尼城是1216年并入)。西波斯不可争辩地属于花刺于模国也仅仅3年的时间(1217年)。


事实上,与部分历史学家们的文献不同,在成吉思汗入侵时,还没有一个真正强大的花剌子模国,而只有一个帝国的胚胎,帝国的轮廓,甚至缺乏国家的骨架。


​1236年,术赤次子拔都(上阵父子兵)统帅“长子军”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尔(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被征服的这一广大地区成为拔都的兀鲁思。


从1242年以后称为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汗国的疆界大致包括: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拔都把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在入口处建立了首都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


大家可以放大地图,看一下成吉思汗当时的丰功伟绩。


钦察汗国统治该地区1242年到1480年共计238年,在这期间,现在俄罗斯的主体开始隐现,13世纪末也就是在术赤攻打花剌子模的那几年,有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记住这个名字)大公国分封的莫斯科公国,首都就是现在的莫斯科。


那个时候的俄罗斯人就显得生性狡猾,莫斯科大公国表面上臣服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暗地里不臣之心显现有余,后来拒绝纳贡,本身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这时候,中原连年征战,蒙古帝国内部矛盾更加严峻,成吉思汗的后人们还相互死掐。蒙古帝国已经衰落,1368年年初,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同年秋天攻占元大都(北京)元朝灭亡。与此同一时期,钦察汗国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1472年,阿合马汗(回回人)发动了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战争以阿合马的战败而告终。


​1480年,统治莫斯科公国的是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拒绝向蒙古汗国纳贡,阿合马汗再次出兵进攻莫斯科公国,强迫其纳贡。


由于阿合马汗的同盟军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致使阿合马汗到乌格拉河后撤兵,回到伏尔加河下游时,被诺该帐汗国人杀死,蒙古人对罗斯公国的统治到此结束。

1502年,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莫斯科公国主导的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钦察汗国灭亡。

相比之下,钦察汗国比元朝要幸运得多(在这期间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早已灭亡),蒙古人入入主中原不到100年。


今天的俄罗斯人再尿性,也无法改写这段历史,准确的说,没有蒙古大军的西征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不可能有今天俄罗斯世界之最的版图。




三 伊凡三世


话说在钦察汗国风雨飘荡的1472年11月份,莫斯科大公国第二次庆祝伊凡大公的婚礼。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就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

伊凡七岁那年,父亲瓦西里二世在诸罗斯城邦的大公女儿中,选中了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作为伊凡未来的妻子。特维尔大公没有表示反对,各自心里都有小算盘,因为这桩婚姻象征着莫斯科大公国和特维尔公国的和解。


在伊凡即位后发兵攻打喀山汗国那年,玛丽娅突然暴病身亡。伊凡本打算在战事结束后,在罗斯诸城邦中找一个妻子,但罗马天主教教廷出人意料地遣使来莫斯科,提出和索菲娅公主联姻。

​往后说说,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月17日~1453年5月29日)灭亡。


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女儿索菲娅,逃往罗马天主教教廷避难。面对扩张势头咄咄逼人的土耳其,意大利首先感到焦虑,因为在夺取君士坦丁堡、灭掉拜占庭帝国之后,土耳其人攻占了巴尔干半岛,直接威胁着意大利各国的东部边界。


罗马教皇西斯科特四世想通过联姻这种方式,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说服莫斯科大公国在北线向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发动战争,以减缓欧洲所面对的土耳其的威胁。


此外,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以莫斯科为首的罗斯诸城邦成为东正教的最后支柱,而罗马天主教教廷一直试图将已经分裂达千年之久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合二为一,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统一的基督教会。


所以把索菲娅公主嫁到莫斯科大公国,巩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的莫斯科之间的联系,将为两教合并打下基础。


​很快就传来了伊凡三世对教皇提议的回信。伊凡三世表示同意这桩婚事,但伊凡三世派来的特使提出一个条件: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所生子女,不得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后来发生的事情足可以证明,伊凡三世还是有先见之明。


索菲娅公主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心里盘算着尚未再说,一个没落的公主,能够搭上伊凡三世这个官三代,估计当时整个俄罗斯女人都渴望,就像今天的普京,有几个俄罗斯女人不像嫁给他呢。


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公主为人非常聪明,同时有很强的政治野心


在继续留在罗马教庭,寄人篱下和远嫁不为人知的莫斯科大公国,实现政治抱负之间,索菲娅公主选择了后者。在当时的欧洲人心目中,罗斯诸城邦虽然也信仰基督教,但那里经济落后,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居民属于半开化的野蛮人,比起鞑靼人来,文明程度高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都惊讶于索菲娅公主的决定。估计索菲亚公主当时心里想的正如周星驰在电影里的台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远在莫斯科的伊凡三世天天在克林姆林城堡里焦急而又热切地等待索菲娅公主的到来。


迎娶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在法律上意味着莫斯科大公国成为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莫斯科大公国至少在名义上从此可以成为罗斯诸城邦的首都,而伊凡三世的地位也将由大公而变成各个城邦统一起来的国君,而罗斯诸城邦可以名正言顺地并入莫斯科版图。


至于西斯科特四世希望莫斯科大公国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名义,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则这个想法实在过于天真。


对莫斯科大公国来讲,首要的战略目标是统一罗斯诸城邦,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抵御外敌入侵,而不是以拯救宗教的名义,贸然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


此外莫斯科大公国在当时也不具备和土耳其交战的能力,至少要首先征服南方草原上的克里木汗国和哥萨克人,在当时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旅途,索菲亚公主抵达莫斯科。11月份,在莫斯科举行了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的盛大婚礼。


索菲亚果然天生丽质,而且识文断字,虽然伊凡三世也是见过世面的,但是在索菲亚公主面前,他略显粗俗。


​在索菲娅加入莫斯科大公国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名正言顺地称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国徽也就成为俄罗斯的国徽,从此双头鹰也成为俄罗斯的一个象征(连国徽都是窃取的,请原谅我我不友好的笑了)。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俄罗斯就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说法,这在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成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方面。


终于知道俄罗斯人的胃口大的原因了吧。


伊凡三世不满足于莫斯科大公这个称号,但又不想自称国王,在正式文件中,他完整的自称是“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因此是第一位号称全俄君主的统治者。


​索菲娅公主嫁入莫斯科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书籍,都是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从君士坦丁堡抢运出来的。一方面,这批书籍对俄罗斯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莫斯科大公国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说,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帝国的观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作了改革,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宫廷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也要求进退有节,因而更加庄严更加隆重,体现出大国风度。


索菲娅对宫廷制度的改革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守旧的大臣们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对很多革新举措拖延或者找各种借口不予执行。


索菲娅是一个政治野心很强的人,所以她逐渐认识到,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摆脱“外人”的形象,必须得到莫斯科臣民 的爱戴。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伊凡三世生个儿子。


伊凡三世也有这个愿望,但他只是喜欢男孩而已。


1474年,即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婚后两年,索菲娅公主终于生下了和伊凡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位公主。让反对俄罗斯的贵族们感到高兴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索菲娅的两个孩子还是公主。


索菲娅不停地祷告,希望能生一个儿子。


​最终在1479年3月26日凌晨,索菲娅和伊凡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了。伊凡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把孩子叫作瓦西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索菲娅又为伊凡生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样,伊凡三世和索菲娅公主一共生养了十二位子女。索菲娅野心很大,对长子瓦西里给予很大希望,她希望瓦西里能够代替伊凡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伊万,成为莫斯科大公。


但是伊凡三世从未想到过废黜王储,所以索菲娅决定待机而动。


伊凡三世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因为他将俄罗斯东北部各独立公国集合到莫斯科周围。在位期间,雅罗斯拉夫尔和罗斯托夫公国、维亚特卡、大彼尔姆、特维尔、诺夫哥罗德等地最终合并为统一国家。


伊凡三世是第一位获得全俄君主称号的俄罗斯大公,也是打破俄罗斯人枷锁的解放者——1480年的乌格拉河对峙(前面提到的拒绝向钦察汗国继续纳贡事件,与阿合马汗对峙)胜利标志着俄罗斯真正获得独立自主。


伊凡三世聘请意大利建筑师翻新他们祖上几百年的那个泥土结构的城堡,修建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的主体部分,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其雄伟壮丽。此后500多年直到至今,这片土地的统治者依旧在这里办公。


​克林姆林宫在俄语中是内城的意思,在蒙古语中意思是堡垒的意思,看起来还是受到被统治的文化影响。此外,伊凡三世热衷于建设,他在位期间,仅莫斯科一地就建造了大小教堂约25座。

在乌格拉对峙伊凡三世取得胜利之后,伊凡三世持续统一大业。很快,伊凡三世确定了下一个目标,特维尔大公国。特维尔大公国在莫斯科西北方向不到200公里处,可以称得上是莫斯科的西北门户。


伊凡三世1484年,伊凡三世获悉,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同莫斯科的劲敌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私交甚深,此外还娶了卡西米尔四世的孙女为妻。伊凡三世以此为借口,向特维尔公国宣战。

莫斯科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希望立陶宛能够出动援军,击退莫斯科军队,但这次如同以往,卡西米尔四世仍旧不愿意和莫斯科发生冲突。


米哈伊尔无奈,只好向伊凡三世请降。伊凡三世接受了投降,米哈伊尔同时也保证中断和立陶宛的关系。但是第二年伊凡三世的手下就抓获了米哈伊尔派往立陶宛的信使。


这一次伊凡三世决定彻底占领特维尔(现在俄罗斯的特维尔州,伏尔加河边上)。


​同年9月8日,莫斯科军队包围了特维尔,10日莫斯科军队占领特维尔外城。第二天城中的贵族们纷纷来到伊凡三世的军营中,恳请伊凡三世原谅并向伊凡宣誓效忠,当夜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逃往立陶宛。


9月12日,特维尔人在主教带领下,倾城而出,向伊凡三世投降并宣誓效忠。伊凡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王储伊万册封为新的特维尔大公,此后特维尔的领地逐渐并入莫斯科版图(确实是跟成吉思汗学的这一招)。


伊凡三世相继在各个城邦指派代表莫斯科的地方官,各个公国的独立性丧失,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新型的俄罗斯国家。


在这一时期,喀山汗国(钦察汗国灭亡后残余势力组建的)势力日益衰退,莫斯科大公国大力扶植汗国中的亲莫斯科势力,终于在1487年把亲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扶上汗位。


这样,在俄罗斯东部边界上出现了两个受莫斯科控制的汗国,弹丸之地的卡西莫夫汗国和喀山汗国。接下来伊凡三世把莫斯科的势力渗透到乌拉尔山西部地区,相继征服了彼尔姆,沃古尔,维亚特卡等地。


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莫斯科大公国一跃成为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大国


1486年,一个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西利西亚人,尼古拉·波佩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莫斯科大公国。回到欧洲后,波佩里向欧洲人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


在此前欧洲人普遍以为莫斯科大公国是和鞑靼人类似的半开化民族,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波佩里的讲述无疑是给充满偏见的欧洲人上了一堂课。莫斯科大公国的强大,伊凡三世的富有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489年,波佩里再次来到莫斯科大公国,觐见伊凡三世,这一次,他是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的名义前来莫斯科的。


在莫斯科,为了避人耳目,波佩尔秘密觐见了伊凡三世,并带来了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如果伊凡三世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请求册封为王,则腓特烈三世将满足伊凡三世的这个请求。


按照当时统治整个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逻辑,向帝国皇帝请求册封成为国王,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一方领土统治权、获得欧洲认可其统治合法的一途径。


当然,获得神圣罗马帝国册封,从本质上讲,是用欧洲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法律承认换取形式上对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庸地位。


伊凡三世不需要这种承认,当然更不会屈尊于他人。尽管伊凡三世对欧洲君主们的傲慢和无知颇不以为然,但他还是做出了谦虚但不失尊严的回答:“上帝俯垂,祖宗荫庇;朕以寡德,得承大统。惟君权神授,自古皆然;父祖皆仰承天运,未敢以执镫而求全。故先人之所不为者,亦为朕所不欲也。”


这就是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因为上帝恩典而成为大公,不是靠谁册封而继位的,所以伊凡三世也不想得到别人的册封和承认(这个有些吹嘘成份,伊凡三世的父亲瓦西里二世的大公位子就是靠着蒙古人的钦察汗国的诰命得来的)。


伊凡三世觉得这还不够,特意委托波佩尔代为转达了一封给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国书,在这份重要的对外文件中,伊凡三世自称“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这就表明,伊凡三世不是什么等待册封的国王,而是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国君。


在伊凡三世看来,这对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是比较客气的了,对其它周边的小国,伊凡三世偶尔两次自称“沙皇”了。


​1487年间,正是莫斯科和立陶宛大公国第一次战争时期。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开疆拓土,首要目标就是把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自己版图,哪怕这些城邦位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之下,也要冒着和立陶宛开战的风险,达到自己预定的军事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慑于立陶宛大公国的军事实力,伊凡三世也不敢贸然大打出手。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战争,伊凡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战略,加紧了在西部、西北和西南边境上的蚕食活动。


伊凡三世宣布,只要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国承认以莫斯科大公国为首都的俄罗斯的主权,愿意削去公国藩号,并入俄罗斯版图,那么莫斯科只保留在这些公国的国防和外交权力,同时允许原有的大公们保留自己的领地以及领地上所有财产。莫斯科大公国只向这些公国派出数量不多的军队,用于“保护”公国们有可能遭到的外来侵略。


这样,伊凡三世逐渐不再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周边的大小公国,而是通过掌握外交和国防权力、向各地派驻军队、任命督军的方式进行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伊凡三世外交和军事并用的手段发挥了效力:以别廖夫大公国等为首的西部城邦纷纷前来投降。


1492年,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逝世。卡西米尔的两个儿子瓜分了原本统一的波兰-立陶宛王国,长子成为波兰国王,次子亚历山大成为立陶宛大公。


王国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实力,立陶宛实际上已经无力抵抗莫斯科的军队了。伊凡三世看到了一个扩大疆土的良机。他立即联络南方的克里木汗国(1430年-1483年,钦察汗国灭亡后衍生的几个小汗国其中一个,主要收入靠贩卖奴隶),共同发兵进攻立陶宛。


战争刚开始,莫斯科的军队就深入立陶宛领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与历次战争不同,这次伊凡三世不是亲自领兵,而是像所有大国君主表现得那样,为各路军队指定率兵作战的将领,事先为这些将军们下达战略目标,同时在每占领一个城市以后,还要从莫斯科指派一个督军前往统治。

伊凡三世还是采用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并用的策略,在加强对立陶宛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向克里木汗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国王国派出外交代表,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做出解释。


这些代表们称,莫斯科军队占领的城邦,原本就是罗斯城邦,居民以斯拉夫人为主,而且这些城邦原来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是巩固俄罗斯国家边疆的合法举动。


伊凡三世的军事行动获得了巨大成功。莫斯科的军队占领了梅晓夫斯克、谢尔佩伊斯克、维亚济马、梅采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双方停战。


亚历山大认为他独自无力和莫斯科对抗,于是想通过联姻和莫斯科达成和解,保护自己的领土。亚历山大派人向伊凡三世提亲,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长女为妻。谈判持续到了1494年,伊凡三世勉强答应了亚历山德的请求。


当年2月5日,伊凡三世和亚历山大签订和约,立陶宛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权,伊凡三世同意把长女嫁给亚历山大为妻。


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联姻这种政治婚姻并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新婚的亚历山大和妻子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长女离开立陶宛回到了莫斯科。立陶宛和莫斯科边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纷纷倒向莫斯科,双方斗争加剧,短暂的和平关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间终于爆发了全面战争。战争开始后,莫斯科在南方的盟友克里木汗国全力而出,极大程度上促成了莫斯科在军事上的成功。


乌克兰各个城邦的大公们慑于莫斯科和克里木汗国双重打击的威胁,纷纷向莫斯科宣誓效忠,甘愿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藩属。


在伊凡三世准备在开疆拓土方面大展宏图之际,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瓦西里反叛,投奔立陶宛。


说来话长,十年前,也就是1490年,伊凡三世的长子、莫斯科大公国王储伊万患病卧床。前面说了伊万是伊凡三世和前妻,也就是特维尔大公的女儿玛丽娅所生,当年这门亲事还是伊凡三世在七岁时由父亲做主定下来的。


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拜占庭公主索菲娅,在法律上是伊万的后母,向伊万推荐了她身边最好的一位拜占庭医生,还是当年索菲娅嫁入莫斯科时从罗马一起带过来的。过了两个月,王储伊万不治身亡。


公国内顿时传言四起,说索菲娅公主借治病为名,谋杀了伊万,以便索菲娅和伊凡三世的长子瓦西里三世能够成为王储,继位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迁怒于索菲娅,认为是索菲娅在幕后策划了王储之死的阴谋。但是没有真凭实据,伊凡三世只能把治病的医生处死。


为了安抚伊万的妻子叶莲娜和城中贵族们,伊凡三世宣布,将孙子,也就是伊万的儿子,年幼的季米特里(1483年生)立为王储。


后妻索菲亚希望自己的儿子瓦西里(1479年生)为继承人,于是一场宫廷阴谋在秘密地酝酿之中。阴谋败露后,索菲亚和瓦西里遭到贬逐和监禁。


1498年,伊凡三世为孙子季米特里举行了加冕仪式。


1500年,瓦西里反叛,投奔立陶宛。伊凡三世为了大局考虑,不得不做出让步,于1502年授给瓦西里大公称号,并监禁了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


瓦西里三世即位之后,继续伊凡三世的开拓疆土的事业。在西线,莫斯科军队节节胜利,在同立陶宛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当时立陶宛的三分之一领土。


1503年,在丢掉了19个城邦、70多处领地、22个城镇和13个乡镇之后,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向莫斯科求和。双方再次签订和约,切尔尼戈夫、普季弗利、戈梅利、布良斯克等城邦并入俄罗斯版图。


这时的局势对莫斯科公国极为有利:在西线的正面是要塞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军队驻扎地距离立陶宛首都维尔诺(现维尔纽斯)400公里处;在北线以诺夫哥罗德为依托,可以居高临下从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一线自北向南对立陶宛发动进攻。


1505年10月27日,新装修的克林姆林宫的油漆味还没完全散发,大权旁落的伊凡三世在抑郁中撒手人寰,终年65岁。


这一年,1505年,明朝弘治18年,明朝36岁的孝宗皇帝大行归西,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

这一年,1505年,我国八达岭长城关城建成,大明帝国北部边防更加巩固了一些。京城锁钥八达岭长城的关城在这一年建成。在与外界隔绝、主要是一种文明自我演进的时代,这种做法是理性的,也是最佳的选择。然则,等到了另一种文明发起挑战之时,这种做法就显示出了局限性,它无法接受到刺激的讯号,也无法提前适应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落后挨打,于是早先最佳的政策便被后人归之为“闭关锁国”了。不过八达岭长城带给我们今天和平年代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


这一年,1505年,麦哲伦开始远洋航行,之前的几年,他们往西抵达了巴西,并把那里宣布为自己的殖民地,往东绕过了好望角,找到了开往东方的通道。等17年之后,他的舰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远航,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征服印度、垄断香料贸易,另一个就是传播基督教。由此,有人把他们称作“右手拿剑,左手拿十字架”的征服者。


阿尔梅达的征服之旅是基本成功的,虽然他自己在几年之后返航时死于南非土人之手。他控制了整个东非海岸的与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在印度柯钦建立了殖民政权,在东方立稳了继续扩张的脚跟。在随后的几年里,葡萄牙人击败了竞争对手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开始称霸印度洋。


这一年,1505年,是哥伦布人生极为黯淡的一年。他刚刚结束了第四次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远航,抱着病弱的身体回到了故土。


这一年,1505年,英格兰的亨利七世去世,亨利七世授权组建了“贸易商行”,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一百年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一百五十年之后的英国就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这一年,1505年,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所学院成立。


伊凡三世在位4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莫斯科大公国,后期已经是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六倍。


16世纪初期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已经扩展到欧洲,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戈梅利-切尔尼科夫一线的第聂伯河沿岸已经成为俄罗斯的领土,在南方和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克里木汗国接壤,俄罗斯的势力发展到了顿河中下游。


俄罗斯的东部边界在伊凡三世发动的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攻势后,喀山汗国已经完全成为莫斯科的藩属国,俄罗斯的势力还越过喀山汗国,抵达彼尔姆一带的乌拉尔山区,再向东就是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地。


在北方,当诺夫哥罗德并入俄罗斯版图后,莫斯科的势力也随之扩张到和瑞典相邻的卡累利阿地区。这样,在瓦西里三世即位时,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已经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中西部不相上下,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缘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欧洲大陆上的东西两个不同文明的划分已经初现倪端。


伊凡三世的外交成就和其军事成功相伴而行,外交成就对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发挥了军事力量无法达到的长远和巨大的影响。


首先莫斯科没有附和罗马天主教教廷以拯救基督教的名义,建立反奥斯曼帝国联盟的提议,反而和奥斯曼帝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这保证了俄罗斯在黑海沿岸的贸易顺畅;接着和立窝尼亚骑士团控制下的汉萨同盟签订贸易协定,充分发挥了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城邦对外贸易的优势,保障了俄罗斯商人们在波罗的海沿岸通商的顺畅。


此后伊凡三世利用北欧诸国对抗北方强国瑞典的心理,又和英国支持下的丹麦签订通商贸易协定,并使用军事手段,一再削弱立陶宛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实力,逼迫立窝尼亚放弃汉萨同盟,夺得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从而把曾经称雄一时的立陶宛变成莫斯科对外交往的一个棋子。


并且和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各个王国、罗马天主教教廷、克里木汗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等远邻保持的良好关系,使得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为俄罗斯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是俄罗斯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外部保障。


最为重要的是,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长达240余年的异族统治,获得独立。获得新生的莫斯科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征服了以莫斯科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广阔领土。


这个15世纪初期还是东欧平原上偏安一隅的大公国,在16世纪初期一跃成为欧洲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 瓦西里三世


1505年,老爸伊万三世知道瓦西里与他老妈索菲娅不是什么好人,临终前特意嘱咐瓦西里,也算得上是哀求,一定要照顾好被废黜的德米特里,也就是伊凡三世的孙子,被瓦西里娘俩害死的伊万王储的儿子。希望瓦西里不计前嫌,不要因为德米特里与其争夺过大公位子,就加害于德米特里。


瓦西里向父亲做下了保证,发誓赌咒会善待自己的侄儿。


10月末,风云一世、第一个号称"全俄君主"的伊凡三世病逝。伊凡三世刚刚过世,瓦西里就违背诺言,派人把德米特里抓起来,关进了监狱。1508年,德米特里死在狱中。


索菲娅不遗余力将儿子瓦西里推上大公位在先,瓦西里三世将亲侄子德米特里投入监狱致死在后,两次出尔反尔,违背诺言,使得瓦西里和他的母亲索菲娅在贵族们眼中成为不折不扣的篡位者。


和生于忧患、生性谨慎的伊凡三世相比,瓦西里生于王侯之家,自幼就习惯于一呼百应,高高在上,而且在性格上很像他的母亲,作风专断,疑心很重。


他即位后也没能摆脱母亲索菲娅和拜占庭近臣的影响,这使得城中的贵族对瓦西里三世更加不满。对这部分贵族,瓦西里三世并没有采取相对温和的宽抚政策,做一些笼络人心的工作,相反采取了高压政策,对稍有不满的贵族大加打压。


在处理内政外交问题上,瓦西里三世也不是按照传统,听取贵族们的意见,而是和周围的几个近臣私下里做约定;即便召集贵族杜马议事,也是走走过场,听不得反面意见。这一方面是在因为当年在争夺王位时,瓦西里对莫斯科贵族们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另一方面确实也是由于瓦西里三世为人专横武断。


最终大贵族们对莫斯科大公离心离德,由此产生了严重后果。


瓦西里三世即位伊始,就开始了他父亲伊凡三世的未竟事业--继续开疆拓土,把所有周围的城邦并入莫斯科版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俄罗斯。瓦西里三世的首要目标就是把西部边境上的所有俄罗斯城邦纳入本土,用武力让立陶宛和边境上的小公国承认他这个"全俄君主"的称号。


和伊凡三世相比,瓦西里三世不是有耐心地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并用的策略,而是注重军事扩张,这样就和原来的盟国克里木汗国关系逐渐冷淡,伊凡三世在位时的外交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巩固。


在西线,莫斯科军队彻底击败立陶宛军队后,立陶宛被迫求和,让出大片领土。1503年,双方宣布停战。在西线稳定后,瓦西里三世不满足于东部喀山汗国的藩属地位,决定彻底将喀山汗国纳入莫斯科版图。


1506年,瓦西里三世借口喀山汗国的穆哈默德·阿明汗违反此前签署的和约,发兵喀山汗国。但结果莫斯科军队出征不利,还导致喀山汗国与莫斯科大公国反目成仇。


第一次东征瓦西里三世铩羽而归,喀山汗王穆哈默德·阿明只是在明面上表示要臣服于莫斯科。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兵,喀山汗国暗中联络克里木汗国、立陶宛大公国等,开始共同反对莫斯科。喀山汗国和克里木汗国的结盟,对莫斯科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军事威胁。


在这一年,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史称西格蒙德一世。西格蒙德一世刚刚即位,就要求莫斯科大公国归还此前占领的城邦和土地。这一要求的结果就是双方的再一次战争。


战争刚开始,立陶宛大公国内一位非常富有、非常有影响的贵族米哈伊尔·格林斯基就倒向瓦西里三世。格林斯基的反戈一击给立陶宛带来了沉重打击,格林斯基的军队占领了大片立陶宛领土。

情急之中,立陶宛向盟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和立窝尼亚求助,但是这些盟国袖手旁观,谁也没有发兵援助。立陶宛独木难支,再次战败,只得和莫斯科签订和约,承认了莫斯科对此前占领的城邦和土地的主权,但是莫斯科一方也放弃了格林斯基占领的立陶宛领土。


1509年至1510年间,瓦西里三世花了很大精力才把普斯科夫(现在的普斯科夫州,靠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彻底并入莫斯科版图。实际上,在瓦西里还是王储时,伊凡三世就把普斯科夫作为领地,封给了瓦西里;在此期间瓦西里三世的主要任务是把原有的普斯科夫领地分割并重新划分,接着就是着手进行领地内的居民的同化工作。


在普斯科夫之后,瓦西里三世开始着手占领斯摩棱斯克(现在的斯摩棱斯克州)的准备。


1512年,瓦西里三世带领大军亲征斯摩棱斯克,企图一举拿下这个西部边疆上的重镇。正当前方战局僵持不下时,背后传来噩耗,克里木汗国大举入侵,已经深入莫斯科腹地。


伊凡三世统治末期,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木汗国大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克里木汗国鞑靼军队保留了游牧民族"打草谷"的传统,频繁侵袭立陶宛公国、乌克兰诸城邦和莫斯科公国南部的城市和乡镇,侵袭的主要目的就是抢夺人口和财产。


钦察汗国分崩离析之后,鞑靼人建立的几个汗国,尤其是克里木汗国,掠夺人口、贩卖奴隶不仅是传统生活方式,更是一项主要财政来源。


鞑靼人的军队深谙侵袭之道:通常派出大队轻骑兵深入敌境腹地数百里,然后兜个圈子往回返,沿途掠夺所经过的城镇乡村。因为鞑靼人行动迅猛,兵锋凌厉,故而莫斯科南部边境上的防御通常如同虚设,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克里木汗国掠夺的对象主要是乌克兰人、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这些被俘人口随后被当作奴隶出售到土耳其、中东甚至欧洲国家。在克里木汗立国之初的十四世纪直至十六世纪末的200余年中,克里木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三百万名奴隶。


瓦西里三世即位后,忙于在西部边境上开疆拓土,对克里木汗国的入侵暂时采取了消极的防御措施,主要是以巩固边境城防,每年征派数万人的军队前往边疆地区服役,此外还向克里木汗国缴纳岁币,以求自保。要是他老爹在天有灵,也会被气得下地狱。


1478年,克里木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蒙哥吉雷汗实际上成为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半岛地区的代理人。


1512年,克里木汗国突然进攻莫斯科,原因是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一世用15000个金币,买通了克里木的蒙哥吉雷汗。正在前线的瓦西里三世来不及调兵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占了梁赞。

莫斯科军队进行了有效的抵抗,蒙哥吉雷汗也无心恋战,在大肆掠夺后撤军。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木汗国之间正式成为敌对关系。


瓦西里三世把吞并所有俄罗斯城邦作为头等重任,就是克里木鞑靼人的入侵也没能使瓦西里三世从斯摩棱斯克前线撤兵。果然,瓦西里的专注终于得到了丰厚的收获。


在克里木汗国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瓦西里三世仍旧抓住斯摩棱斯克不放。可尽管瓦西里亲自率军,冲上前线,但坚固的斯摩棱斯克还是久攻不下。瓦西里无奈,只好将斯摩棱斯克围困起来,直至城中弹尽粮绝为止。


1514年,坚持了两年的斯摩棱斯克实在守不下去了,最后举城出降。瓦西里三世效仿其父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时的做法,委派了一位督军--舒伊斯基大公管理这座新接手的城市,随后撤军返回莫斯科。


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军,城中的教会和部分贵族就暗中私通立陶宛,请求趁瓦西里撤军之际,反攻斯摩棱斯克。舒伊斯基截获了立陶宛方面传回来的书信,因而发觉了城中贵族策划的阴谋。因形势危急,舒伊斯基未及通报瓦西里三世,只能自作主张,传令将所有阴谋参与者抓起来处死,同时组织城防,准备应对立陶宛军队的进攻。


立陶宛军队开始反攻后,发现舒伊斯基严阵以待,原有的突袭计划未能得以实现。瓦西里三世闻讯城中变故,也派军队回援,双方在斯摩棱斯克攻防换手,战局重启。二次交手的战局日渐陷入胶着状态,虽然莫斯科军一度惨败于奥尔沙会战,但终究保住了斯摩棱斯克的控制权。


15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派出特使,前往两国进行外交斡旋。莫斯科和立陶宛都坚持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外交斡旋未果。


僵持到了152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停战协定。虽然立陶宛始终没有承认莫斯科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但是莫斯科对该城的有效占领,使得瓦西里三世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主权。


瓦西里三世不再向这些城市派遣督军,而是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手段:移民。他下令将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地居民大批迁往莫斯科领地居住,而大批的原莫斯科领地上的居民被迁往这些新占领的土地。


除此以外,还是采用老办法,把原有的行政区划打乱,重新划分,直接把这些地区划入莫斯科的行政管辖。对于其他一些城邦的大公们,比如梁赞等地和其他一些小城邦,瓦西里三世的手段更为直接:下令让他们来莫斯科,直接宣布接管他们的领地。


对态度比较好的,就在别处赏一块领地;对反应比较激烈的,该杀的杀,该关的关,毫不留情地剥夺了这些大贵族的领地。对自己家的亲戚,瓦西里三世也不肯放过。


伊凡三世在外拥有领地的表兄弟相继早逝,没有后裔,瓦西里三世就名正言顺地亲领这些城邦,其他兄弟的城邦也要收回,不过采取的手段相对温和,用别处的领地作为交换,原有城邦收归莫斯科所有。


通过这些手段,沃罗茨科耶、卡卢加、乌戈利茨、梁赞、谢维尔斯科耶-诺夫哥罗德等城邦相继并入俄罗斯版图。经过数年经营,这时候雏形初现的俄罗斯看起来才像是以莫斯科为首都的统一国家。


1526年,瓦西里三世宣布与原配妻子离婚。瓦西里的原配妻子萨布罗娃不能生育,但莫斯科大公国不能没有继承人。这一年,瓦西里三世娶了格林斯基大公的女儿叶莲娜为妻。


1530年,瓦西里和叶莲娜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纪念父亲伊凡三世,瓦西里将长子也起名为伊凡(还算有点良心,终于办了一件人事),并立为王储。


这一举动遭到了教会和很多贵族的反对: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大公不可再婚,再婚后所生子女也不能得到正式承认,自然更不能立为王储。但是在瓦西里三世的独裁统制下,反对派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制下去。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在莫斯科病逝。三岁的幼子伊凡即位,史称伊凡四世,即后来的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年幼,故而在亲政之前,由母亲叶莲娜摄政。




五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是蒙古钦察汗国大汗的后裔,嫁给了年近50仍未有子嗣的瓦西里三世之后,终于生下了继承人,伊凡四世出生时正好电闪雷鸣,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但他这个名字恐怕更主要来源于后来一次次令人震破胆的大清洗。蒙古人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天性,也由叶莲娜传给了伊凡四世。


沙皇是混血儿。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遗诏由叶莲娜同七位大贵族组成摄政会议,在伊凡四世成年之前代理朝政。但叶莲娜很快就与许多大贵族水火不容,她废除了摄政会议,独揽大权,并逼死了瓦西里三世的两个弟弟。1538年,叶莲娜猝然离世,据传为政敌所毒死,这一年,伊凡四世刚刚8岁。


伊凡四世从小就显示出嗜血的一面,喜爱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其残忍地死去。13岁时曾使其保护人舒伊斯基让狗咬死。


叶莲娜死后,她的兄弟格林斯基击败政敌,继续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正式走上了前台,以他独特的方式统治这个国家。


1547年,才17岁的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这绝对算得上牛B.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


外政策方面,伊凡四世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


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


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当时位于中东地区、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地区,而粉碎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帝国的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图谋。


以英国船开辟北方航路为契机,伊凡开始探索通往西欧的近道。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试图向波罗的海扩张。由于邻近国家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的介入和贵族的反对而受阻,使战争长期化,打了二十五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向欧洲展示了俄罗斯的国力。


1556年,沙皇(伊凡四世)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边境形势,并授权他们抵挡西伯利亚汗国,令他们在西伯利亚汗国近处构筑工事堡垒,招兵买马,伺机侵占西伯利亚汗国。


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乌拉尔山东侧——鄂毕河及其支流图拉河、托博尔河和额尔齐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国将其势力直接扩张到西伯利亚汗国境内。斯特罗甘诺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进犯西伯利亚汗国,与汗国的人民屡屡发生激烈冲突。


1579年,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人与曾被沙皇处以重刑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联系,鼓动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皇拓展疆土效犬马之劳。


1581年,经过长期谋划准备,叶尔马克率领840人的队伍前去征讨西伯利亚。沙皇俄国军队沿水路前进,经过楚索瓦亚河,翻越乌拉尔山,跨越谢列布良卡河、塔吉尔河、图拉河、托博尔河,最后侵入额尔齐斯河。


1581年10月26日,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首府卡什雷克。叶尔马克一伙为俄国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沙皇政府决定赦免叶尔马克等人,表彰他们的行动并颁发了大量薪饷。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也得到两座城池的奖赏。


沙皇俄国军队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亚汗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奋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坚持斗争了20多年。1598年,俄军打败了库楚姆汗,库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后不久身亡。

至此,沙皇俄国最终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汗国。叶尔马克的远征揭开了俄国向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到17世纪30~40年代,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已经跨越了叶尼塞河,到达勒拿河、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


伊凡四世作为军事家统帅活动的特点是,战略企图大胆,实施企图果断,这一点今天的普京与他相同。他亲自领导军队参加了喀山远征(1545~1552)、波洛茨克远征(1563)、1572年和1577年两次立窝尼亚远征,战场上的伊凡四世十分勇敢。


在战略方面遵循的方针,是连续打击敌人,动员国家和军队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在保障了罗斯东面的安全(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做好其南面的防御(在克里木鞑靼人入侵的通路上建立了鹿砦边界配系)之后,伊凡四世集中主要力量对付立窝尼亚骑土团。


马克思指出:“他(伊凡四世)反对立窝尼亚的企图是顽强的,其自觉的目的是为罗斯争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向欧洲的通路。”


在战术方面,伊凡四世认为,野战中应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出发点(这家伙是不是看过孙子兵法),但要塞防御和包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攻坚战中广泛使用火炮和工程器材,其中包括地雷爆破器材。


沙皇名号最早是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拜占庭帝国皇帝,后对蒙古可汗的敬称。“沙”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翻译音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早期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位于东欧平原上的俄罗斯人尊称拜占庭帝国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的大公们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蒙古鞑靼人的骇人听闻的统治,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俄罗斯大公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


强盛的蒙古大汗还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但随着蒙古人的衰落,俄罗斯人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了,但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1547年,伊凡大帝发表了重要讲话,要亲政并正式自称沙皇。伊凡大帝的讲话令领主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发现伊凡四世的讲话是那么深思熟虑,与他16岁的年龄是不相称的,伊凡四世很早熟。


于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权力很小,受到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打破了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领主政体改为沙皇专制政体。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挤入欧洲强国之林。


伊凡四世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他酷爱读书,博览群书,尤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虽然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词造句的本领和尖刻讽刺的技巧却跃然纸上。


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罗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是最高的,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的推广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时期,俄国的农民们,因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被进一步束缚在土地上。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


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


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伊凡雷帝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国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个疯子。


伊凡雷帝是斯大林和彼得一世的偶像(确实三个人很多相似之处)。彼得一世改革时困难重重,太子儿子是改革的阻力之一,他决定以伊凡雷帝为榜样,于是,彼得大帝处死了自己的儿子(粗略一提,后面会详细说)。


应该说,在1560年之前,他的统治还算在平稳而卓有成效的轨道上运行。在阿达谢夫、西尔维斯特的辅助下,他颁布了新的法典,改组了行政机构,改革了军制,加强了军事力量,攻灭东面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并迫使西伯利亚汗国臣服。


但1560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塔西亚死后,他的神志越来越不正常,他得了性病,应该是梅毒,当梅毒进入到晚期,它就会使患者神经错乱。


梅毒1505年传入中国。


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携家眷离开了莫斯科,来到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并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


现在看来,类似于我们当年的蒋公下野,只不过在这里伊凡四世估计是与总教主唱双簧,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随后,他鸡贼的在国家推行他独创的特辖制(估计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国两制),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归沙皇直接管理,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大大削弱了力量。


伊凡雷帝同时组建了一支对沙皇绝对忠诚,对臣民冷酷专横的特辖军(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西厂或者是蒋公的中统),随后,一场场屠杀开始了。


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


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但伊凡雷帝的另外一些暴政则只能以专制君主的暴虐来解释了。他的军队洗劫了一直有独立和共和倾向的诺夫哥罗德,估计有上万人蒙难,还有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对喀山人民的屠杀等。最后,1581年沙皇伊凡四世在暴怒中失手杀死了继承人伊凡太子,他的屠杀终于在无法挽回的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伊凡四世在领土扩张方面很有作为,他先后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79年),还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国的领土向东大幅推进,蒙古人从此不再成为威胁。


他在其中一些战役中亲自上阵,勇敢作战,并提出了“连续打击敌人”、“在野战中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出发点”等策略。此外,他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


他在1558年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企图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打了四分之一世纪(1558~1583年),消耗了伊凡一生大部分精力,波罗的海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俄国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失败,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夙愿直到100多年后由彼得大帝完成。


伊凡四世内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时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


俄国向农奴制的泥潭中又陷进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沙皇”成为俄国君主的正式称谓(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伊凡三世已经使用过这一称号,但尚未固定下来)

伊凡四世在狂暴中打死王储伊万之后,只剩下两个有可能的继承人,弱智儿子费奥尔多和襁褓中的幼子季米特里。最终伊凡四世宣布立费奥尔多为王储。他深知这个弱智的儿子不足以继承大统,所以又指定五位大臣组成摄政会议,共同辅佐日后的费奥尔多。


这五位大臣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豪门贵族,包括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世代名门的舒伊斯基、费奥尔多的舅舅扎哈林-尤里耶夫(罗曼诺夫家族)。


1584年3月18日,伊凡四世在留恋与悔恨中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残暴掠夺的一生,但是他被俄罗斯人称为伊凡大帝,对于当今的俄罗斯人来说,他一生取得了许多令他引以为傲的非凡成就,他将俄罗斯带入了欧洲强国之林。




六 费奥尔多


伊凡四世死后,为控制弱智的沙皇、争夺权力,摄政会议里的五位大臣马上分为两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五位大臣里,国舅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两人主张支持费奥尔多,主张继续加强中央集权,而舒伊斯基(后来乱世中的瓦西里四世)和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正好相反,主张立年幼的德米特里为沙皇,主张扩大贵族们的权力。费奥尔多的舅舅扎哈林处于中立位置,不断调和两派,寄希望于各方和解。


在1584年4月,费奥尔多还未来得及登基继承皇位,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就在第一个回合斗争中遭到失败:莫斯科城中的贵族和百姓在舒伊斯基煽动下,爆发了反对别利斯基的骚乱,要求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别利斯基。最终斗争的结果是别利斯基被驱逐出权力中心,被贬到下诺夫哥罗德去做督军。


戈东诺夫深知,他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国舅身份,因为他的姐姐是皇后,所以他才能够代替弱智的沙皇,成为摄政王;如果费奥尔多被废黜,那么他将失去一切。


为此,必须除掉唯一能够挑战费奥尔多皇位的季米特里。尽管季米特里被认为是私生子,但弱智的费奥尔多也不是统治俄国的最好人选,城中一场骚乱或者兵变就足以把费奥尔多赶下台。于是戈东诺夫在这里给政治对手以沉重打击:把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格里奇。


1591年,季米特里死在了乌格里奇。当时很多人认为是戈东诺夫为了斩草除根,下令处死了年幼的季米特里。但从史料中推断,戈东诺夫不大可能下这样的命令(几十年后也调查过,但是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在1591年的时候,戈东诺夫已经大权独揽,没有必要采取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反而因此背负恶名。


费奥尔多登基后,戈东诺夫联合各派贵族,尤其是联合了贵族杜马的成员,逮捕了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剥夺其所有权力和财产,使用强制手段把他送进了修道院。


这时候处于中立的扎哈林因病退出朝政,对权力的争取变成了戈东诺夫和舒伊斯基两人的对决。

1586年,舒伊斯基故伎重演,煽动城中贵族和百姓骚乱(这一招被后来的美国人学会了),起来反对戈东诺夫。但戈东诺夫面对骚乱人群没有丝毫手软,在禁军和射击军支持下镇压了骚乱。此后进行的大规模逮捕又牵出了幕后指使人--舒伊斯基。


舒伊斯基先是被逮捕,随后又被贬到外地做督军,继而被流放,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流放地。虽然舒伊斯基本人死了,但舒伊斯基家族毕竟累世名门,此后舒伊斯基家族的瓦西里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将领,保留了家族在莫斯科的政治影响力。


从这一年起,消灭了所有政治对手的鲍里斯·戈东诺夫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唯一的摄政王,把持朝政,成为沙皇俄国的无冕之王。


费奥尔多不但弱智,身体还很衰弱,长时间站立就会体力不支,所以不必说处理朝政,就是各类重大庆典仪式都无法完成。甚至在登基典礼上,费奥尔多身着厚重的礼服,站立时间过长,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手把镶满黄金宝石的皇冠交到站在一旁的米罗斯拉夫斯基大公手中,又把沉重的金属权杖交给站在另一侧的戈东诺夫。堂上众多王公大臣不仅为之瞠目。

尽管如此,弱智的费奥尔多不失善良本性。他自幼喜好教会的宗教活动,尤其喜欢听教堂的钟声,成年后经常跑到钟楼上自己敲钟。为此,他性烈如火、刚愎决断的父亲伊凡四世半带蔑视半开玩笑地给费奥尔多起了个外号:敲钟的。


继承沙皇位子以后,费奥尔多也是每天要花掉很多时间,泡在教堂里,做祈祷,观看各种宗教仪式。此外弱智的沙皇还以看人打架,看人与熊搏斗为乐,观看宫里小丑们的表演也是费奥尔多喜爱的消遣。


据史书记载,费奥多尔确实做到了与世无争: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其实是傻笑),对下属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非常大方地赏赐教会和大臣们土地和财产。


在皇宫内,费奥多尔是弱智,对此可谓尽人皆知;但民间关于沙皇的所有消息都被戈东诺夫严密封锁,所以民间一直有关于费奥多尔如何仁慈善良、心地宽厚的传说。


伊凡雷帝之后的俄罗斯,因为大举消藩和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而元气大伤。在费奥尔多即位之后,俄罗斯没有对外用兵,内政也逐渐稳定下来,没用了几年就恢复了生机。1590年至1593年间,俄罗斯和瑞典在边境不断发生武装冲突,最终俄罗斯占了上风,和瑞典签订停战和约。瑞典归还了此前占领的边疆六城。


在南方俄军也和克里木汗国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加固了边防,在边境上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和要塞,包括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萨马拉、萨拉托夫、察里津(现伏尔加格勒)等。沙皇俄国对西西伯利亚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西伯利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处于莫斯科的有效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在俄罗斯的宗教生活里还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1589年,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廷正式承认莫斯科教廷独立,此后莫斯科教廷的宗教领袖不再是都主教,而是升格为大牧首,全称全俄及莫斯科东正教大牧首。俄罗斯的第一位东正教大牧首叫做约夫。


在沙皇费奥尔多统治时期,俄罗斯的农奴制得到巩固。此前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地主从是劳役,而根据1592年的法令,不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农民丧失了选择地主的权利。自此后农民就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


1598年11月7日,这个喜欢敲钟的沙皇费奥多再也不能敲钟了,在他迷恋的钟声中死了。他的死,等于是敲响了留里克王朝的丧钟。


费奥多尔活到41岁,在位14年。费奥尔多没有子女,随着费奥尔多去世,俄罗斯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子嗣断绝了。


后世曾经开棺验尸,在费奥尔多的遗骸做了取样,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砷,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沙皇费奥尔多是被人用砒霜毒害致死的。当年宫中就有传言,说戈东诺夫为了登上皇位,命人下毒杀害了沙皇。但无论真相如何,费奥尔多之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费奥尔多死后,经大贵族杜马推举和缙绅会议的选举,戈东诺夫被推举成为新的沙皇。戈东诺夫加冕成为沙皇,打破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君权神授的观念,沙皇这个概念也不再神圣,要成为沙皇也无须皇族世代相传,子承父位,这就为后来的动荡年代埋下了伏笔。


毕竟,代表着巨大权力和财富的沙皇宝座实在令千万人为之垂涎,另一方面,自费奥尔多病逝、俄罗斯在留里克王朝终结后,名义上成为没有主人的国家,不论出身,人人皆可问鼎,主要规则就是唯强者居之。


从此俄罗斯政局将陷入长时间的混乱和动荡已经不可避免。


留里克王朝灭亡了,纵观这段历史,俄罗斯的版图在莫斯科大公与历代沙皇的征战下愈来愈大,整个就是一部侵略史。




下期《罗曼洛夫王朝》,敬请关注。


喜欢的朋友请留言,谢谢大家的转发,以后将有更多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相信也有很多朋友比我更熟悉留里克王朝,文章中有不正确的地方或

朋友比我更熟悉留里克王朝,文章中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不同意见,敬请指正

地方或者不同意见,敬请指正。


请指正。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