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論語》應是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明倫書院“開啟全家人國學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讀《論語》”活動正在進行中,詳情見文後。

錢穆先生說“《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論語》給予我們君子人格的標準,可以使我們性情與道德趨向完美,但《論語》並不唱道德高調。

《論語》中蘊含的許多對我們生活十分有啟示的精華,內容看似簡單,卻耐人尋味,怪不得不同時代的學者都悉心誦讀、註釋、翻譯、解說與研究。

孔子用他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告訴我們:生活態度積極,有一顆仁愛之心,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工作勤勉努力,樂道好學……其實這些道理是相當簡單、普通,但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一、《論語》是本什麼樣的書?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班固


《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錢穆


《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

——林語堂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朱熹


《論語》在教我們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聖人,賢人,君子。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源於中國人的聖賢文化。

而今天我們學《論語》,不是學知識,而是學德行。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中國傳統的教育,不是知識性的教育(所以,中國古代沒有數理化,沒有理工科類的專業學習),它是一種德行與智慧的教育,或者說是一種哲學訓練,哲學訓練的是一個人的思維。因此學哲學,大家不要把哲學想得很深奧。

論語就是儒家的生活哲學,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很有思想,很有智慧,很大氣。學專業知識,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有才氣。決定一個人成就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知識總量與知識結構,而是一個人的德行、智慧、思維與大氣,而不是你的才氣。

你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的德行與智慧足夠,視野廣,大氣,就算你掌握的知識不多,也並不妨礙你成為一個企業家。就好比孔子、老子、莊子,這些人物從知識的總量上來說,他們一定不如今天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他們不具備這些知識,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聖人,成為思想家。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二、孔子何許人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在孔子的觀念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於他“好古,敏以求之”,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與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事實上,孔子的幼年是相當艱苦的。他的父親先後娶了三個妻子,他是父親第三個妻子所生,三歲時父親過世,他就成了孤兒。雖然他原是貴族之後,但在亂世裡,沒落的貴族身份也毫無用處,所以他曾做過許多事情,像負責照顧牛羊、看管倉庫等。不過,他從十五歲立志向學,最終成為一位聖人。

在這裡,我們要說一個話題,就是母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你們一定不會忽視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的重要性。但是你再把問題想深一點,想想傳統社會的母親,她有什麼特點——第一,她沒文化;第二,她沒地位。這個沒文化沒地位的媽媽到底帶給了孩子什麼?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孔子是單親家庭,他是母親帶大的;孟子是單親家庭,他是母親帶大的。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商聖胡雪巖,從小父親去世,他是媽媽帶大的,胡雪巖對母親非常孝順。毛澤東也說她母親對他影響最大,蔣介石也說她母親對他影響是最大的。

這些媽媽都是沒文化、沒地位的,但他們都帶出了偉大的孩子。她給予了孩子什麼?德行與人格修養。而且都是最基本的道理,其實,那些最簡單的人生道理,勤勞、誠實、善良……已經夠用了。

如果作為媽媽不在德行與人格修養上影響孩子,而只是帶他們學鋼琴,學奧數……方向就錯了。

孔子的母親,非常重視孔子的學習,等他大了以後,甚至不允許他去做“吹鼓手”,而孔子也一度想去做這個,因為可以賺點錢,孝敬他母親。但他母親始終要他好好讀書,過去讀書都是德行教育。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三、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人生可貴之處在於得道,得什麼道?

一、為人之道;

二、處事之道;

三、生死之道。

為人之道,是道德層面的,有人做人很好,但不一定會做事;處事之道,是智慧層面的;生死之道,我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死亡,也就是怎樣面對人生的結局。

而不懂這些“道”的人,就整日為了生存而生存,吃飯是為了賺錢,賺錢也是為了吃飯,心裡不知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因此,一生庸庸碌碌,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生存,不知道如何生存。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有的都餓病了。子路沉著臉來見老師,說君子也有困頓(艱難)到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遇到了困頓,但還是堅持(信念),而修養不夠的小人遇到了窮頓就胡思亂想、為所欲為。

人一輩子最難做到的是“初心不變”,無論我們遇到怎樣惡劣的環境,遇到多少壓力或者是誘惑,我們都能初心不變嗎?

所謂君子固窮,就是初心不改。佛陀有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改變我們最初時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這樣人生才能善始善終。但人善始容易,善終難。難就難在這個過程不改,難就難在“君子固窮”,始終堅守自己的善良與真誠,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看到這句話,希望我們每一位都有一種被棒喝的感覺。虛偽的人,總想讓別人能夠知道自己。可卻沒有捫心自問,自己憑什麼被別人高看一眼?

貧而無怨,難。——《論語•憲問》

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意思是:“貧窮而沒怨言是難得的。”這是一個事實判斷,不是什麼價值判斷。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人一貧窮,就很容易怨天怨地怨社會怨政府怨領導怨父母。

孔子提倡的是“貧而樂”,但對貧者發牢騷,抱怨幾句,孔子也沒有鄙視,“貧而無怨難”,一個“難”字,體現了孔子對貧者的理解與寬容。

但作為我們來說,就必須做到“貧而無怨”,這裡的“貧”,不僅僅包括貧窮,也包括身處逆境,不順利,壓力大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沒有怨言,儘管很難,我們也必須做到。因為怨,不會解決任何問題,怨,只會干擾我們的情緒。當我們貧窮的時候,有困難的時候,總是會自覺不自覺的希望有貴人相助,這個世界沒有人會願意幫助一個有怨言、有怨氣的人。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以被奪去。

因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支軍隊失敗了,軍隊的最高長官犧牲了,或被俘虜了,這都很正常,但一個匹夫,一個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剝奪的。人活著,就要有尊嚴,生命的尊嚴高於一切,一個人,總要有一些不屈的精神。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就學習而言,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者,愛好也。而更高的境界,則是樂。

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子罕》

關鍵時刻,危難時刻,才能看到人的品質。

通過我們的解讀可知,孔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莫測高深的。裡面的話語是最簡單、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就是告訴我們怎樣過安心而不焦慮的生活。其實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孔子的道,就是我們的道——孔子其人與《論語》其書

【魏東林先生】(1970年3月12日—2015年7月30日),明倫書院創始人。生前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創始副會長,曲阜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企業家國學研修班特聘專家,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者,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與踐行者。他於2005年創辦明倫書院,尋師訪道,倡導“立足經典、守望純粹”。2015年在工作時溘然離世,他以自已的生命踐行著國學的純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