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魏國張遼,東吳的武將哪個單打獨鬥敢戰張遼?

五金員工陳可為


在《三國演義》這部著作中,作者對東吳陣營似乎不太感冒,當然,我們大部分朋友都對東吳陣營不感冒,東吳的武將中即缺少千里走單騎的傳奇跋涉,也沒有七進七出長坂坡的蕩氣迴腸,更無當陽橋斷水倒流的驚天一喝。

據天下富庶之地,物產豐盛,商業發達,錢糧充裕,卻無進取天下之雄心;水陸兩軍,裝備完整,兵精將眾,卻無善戰之勇士。所以我們通常與關二爺的觀點相仿“東吳者,鼠輩爾!”


張遼,曹魏之帥才,智勇雙全,鎮守合淝多年。論領兵的帥才,所向披靡,威名震於江東,聞其名小兒亦不敢夜啼;論廝殺的武藝,江東又有誰人能與相抗呢?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兩人曾經與張遼有過直接的交鋒:太史慈、淩統。

1.太史慈

太史慈與張遼有過一次激烈的交鋒,這次廝殺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五十三回(回目·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合淝之戰中:


周瑜柴桑養病,孫權親率大軍
來取合淝。張遼下戰書,孫權憤而應戰。兩陣對圓,孫權“金盔金甲,披掛出馬”。張遼出馬指名搦孫權來決一勝負,孫權“綽槍欲自戰”。也不知這碧眼小兒是不是吃了海狗的膽,居然還敢親自上陣和張遼比劃兩下。

孫權有幾斤幾兩,太史慈是最清楚不過的,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去尋死,於是太史慈“挺槍驟馬早出”,和張遼戰在一處,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東吳陣營中,首先太史慈可與張遼一戰。

2.淩統

淩統也與張遼有過交鋒,這是在《三國演義》的第六十八回(回目: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中,濡須口之戰:
孫權率兵攻取皖城,兵進合淝,張遼親率大軍迎戰,雙方會於濡須口。東吳猛將淩統率先頭部隊進軍,正遇張遼,雙方擺開陣勢。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敗”。後孫權“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

以此來看,在東吳陣營中,淩統可與張遼一戰,但稍落下風,久戰必失。

除了太史慈和淩統之外,東吳軍中還有哪些猛將能與張遼相抗呢?

3.孫策

孫策為東吳的主公,自小隨父親孫堅在戰場上衝殺,有勇有謀,雄才大略,上陣廝殺的武藝也堪稱江東第一勇士,橫行無敵。

孫策的戰鬥效率非常之高,箭射陳生,獨臂擒於麋,喝死樊能,飛劍斬嚴與,槍挑周昕,神亭嶺一戰,與太史慈從馬上打到步下,步戰再成肉搏,數百合難分高下。孫策的戰鬥生涯6戰5勝,斬敵5人。

以孫策的武藝,完全能夠與張遼一戰,八十合內當不分勝負,再往後應當能夠略佔上風。

4.甘寧

甘寧是實際上的東吳陣營中的第一猛將(孫策死後),作戰勇猛,戰法實用,技術全面,水戰、步戰、馬戰皆精,善使刀、戟、鏈,尤其箭術精絕。

甘寧的戰績和斬殺率要遠遠超過東吳的其他將領。箭射凌操,刀斬鄧龍,追射黃祖,箭斃蔡壎,刀劈蔡中、馬延、張顗,鐵鏈擊倒朱光,射傷樂進,曹洪和樂進皆詐敗而走。除了在彝陵之戰中帶病上陣,被沙摩訶射中之外,甘寧平生未逢一敗,12場戰鬥全勝,斬將9員。戰鬥效率之高,極其罕見。

以甘寧的武藝,毋庸置疑能與張遼相抗,百合之內絕不會落在下風。

5.程普

程普是東吳老將,他的武器是一柄鐵脊蛇矛,自孫堅時代起即隨其征戰於疆場,歷孫吳三世而受到器重,榮寵不衰,在東吳將士們的心目中德高望重,頗受崇敬。

早在汜水關與華雄的對陣中,程普就曾經“戰不數合”一矛挑翻華雄的部將胡軫,後又數合擊敗蔡瑁,打跑黃祖,一合挑殺呂公,在劉繇大寨前挑戰太史慈,三十合不分高下。5戰4勝,斬將2名。

以程普的武藝,當能與張遼一戰,至少三十合內旗鼓相當,再往後就不好說了,應漸落下風。

6.周泰

除了以上五名戰將,東吳軍中能與張遼相抗一段時間的,也就只有周泰了。

周泰這個人,看上去粗莽,悍勇敢鬥,實際上他腦子很夠用。起初周泰和甘寧出身相同,都是江賊,在揚子江中以劫掠商船為業,後投到孫策麾下效力。周泰很聰明,他兩救孫權,身上多處負傷,有功勞,有苦勞,還有疤勞,緊跟領導,混得相當不錯,比那個二桿子甘寧強得多。


周泰步戰救孫權,水戰斬張南,馬戰退曹仁(曹仁詐敗),與韓當合力雙戰許禇不能克,彝陵之戰二十合陣斬番王沙摩訶,戰績不錯。但猇亭之戰中,周泰看著弟弟周平被關興斬殺後,居然不敢報仇,卻躲入陣中,不知道他的勇氣哪裡去了?

以周泰的武藝,應該能抵擋張遼三十回合,再打下去必敗無疑。

7.黃蓋

東吳軍中,估計還有老黃蓋可以與張遼有所相抗。黃蓋的武器是一對水磨鋼鞭,從他數合擊碎蔡瑁護心鏡的表現來看,武藝當與程普在伯仲之間。
若黃蓋與張遼陣前廝殺,當三十合風不分勝負,


再往後必落下風。

除以上七位外,東吳軍中再無能與張遼相抗的猛將了。韓當戰無名下將張虎都三十合拿不下來,與周泰聯手都打不過許禇;潘璋、蔣欽、朱然在關羽馬前都是“戰不三合”的材料;丁奉被關平打得亂跑,徐盛也扛不住曹仁的大刀,陳武完全不是龐德的對手。其他如馬忠、董襲皆鼠輩爾。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當然就是太史慈了,在三國志中可以說是真正的一流武將,但是死的實在是太可憐了,年紀輕輕就去世了,要不然的話都能夠和關羽打一個平手,而且他是武功非常高強的,在東吳的話可以說是第一大家能夠和他交上手的就只有孫權的哥哥了,但是孫權的哥哥死後在東吳他就算是真正的第一了。


張遼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雖然他們沒有交過手,但是要是他們真正交過手的話,必然是能夠有真正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場交鋒。太史慈的武功是非常的厲害,尤其是他的技術,真的是將很多人都讚歎不已。

太史慈是非常厲害的,張遼不是他的對手。

太史慈要是在三國演義進行排名的話,他必然是能夠排前10名的,而張遼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魏國的話頂多是典韋許褚能夠排上前10名,張遼還不夠資本和這麼厲害的人交手的話,就和關羽和閻良交手差不多的,關羽必然是打敗顏良,而太史慈必然是能夠打敗張遼的。



這兩個人根本不是同一水平線上的,就算是曹操的話,如果讓他自己選擇,他肯定是會要太史慈這樣的英雄,可惜的是太史慈一直都對東吳是忠心耿耿,最後死了都還是沒有放棄,在死的時候,他真的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真正的英雄,還有他那最著名的那一句話,大丈夫生於亂世當代七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像太史慈這樣的英雄,張遼又怎麼能夠和他相比呢,雖然張遼在後來的時候東吳物打得落花流水,但是那個時候太史慈已經死了,在的話可能也不會讓孫權那麼頭疼張遼。

張遼也並沒有那麼厲害,只不過他的運氣特別的好而已。

張遼在逍遙津之中800破10萬的話,這個是三國中非常一個厲害的戰爭,但是這個也是使張遼的運氣好。這次帶兵打仗的是孫權,孫權根本不會什麼技能,最終是被打的落花流水,而且差點就被張遼抓住了,那個就對孫權來講就是恥辱了。


這個要是換了太史詞的話,像這種三國初期的英雄絕對是能夠打敗張遼的,可惜的是他沒有活到那個時候,這個就連孫權的哥哥孫策都非常的讚歎,把他當做真正的福將。

你們認為太史慈是一個怎樣的英雄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


我沒看錯吧!單打獨鬥能把張遼打趴下的有一大堆呢!從孫堅開始,然後孫策,太史慈,甘寧,周泰。張遼的武力也就淩統,程普這個檔次。


理想的畫面


當然是丁奉啊,張遼不就死在丁奉箭下,,哈哈


樹哥也老了


《三國演義》裡東吳武將如果只是能和張遼單挑的話武將還是不少的,不過能擊敗張遼的一個都沒有。

在演義裡,東吳有兩個人和張遼單挑打成平手,一是太史慈,二是淩統。

在《三國演義》第53回,孫權親自率軍攻打合淝。兩軍對壘時,張遼出馬挑戰孫權,太史慈出馬相迎,兩人大戰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最後因為樂進突襲孫權,太史慈才主動撤退。張遼和太史慈兩個人打了七八十合不分勝敗,應該說是勢均力敵,所以太史慈自然敢戰張遼。

而在《三國演義》第68回的濡須之戰中,淩統率軍去曹營挑戰,出來迎戰的也是張遼。兩個人打了五十合,不分勝敗。最後孫權擔心淩統有失,命呂蒙將他接應回營。這一次雖然淩統先退,但是畢竟在戰場上打成了平手,而且第二天淩統還敢再來挑戰,顯然他即使武藝比張遼稍遜一籌,差距也不不會很大,真打起來也有一戰之力,所以也敢挑戰張遼。

除了太史慈和淩統,東吳還有兩個人可能和張遼打過,一是程普,二是周泰。

在合淝之戰時,孫權被樂進嚇走,太史慈回身接應,吳軍敗退。張遼率軍追殺,程普正好領軍趕來,將張遼截住。此戰應該是兩軍混戰,張遼和程普可能有機會打過。考慮到程普曾經和太史慈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他面對張遼應該也有一戰之力。

而在濡須之戰,孫權被曹操許褚、張遼、徐晃三將圍攻,周泰幾次殺入重圍,將他救出,期間肯定也很可能和張遼等人交手。而且許褚、徐晃武藝還在張遼之上,周泰的這個表現也算很不錯了,面對張遼肯定也可以打一打。

所以在東吳軍中,至少太史慈、淩統、程普、周泰四人是敢迎戰張遼的,此外甘寧等人雖然沒有和張遼打過,但是從其表現來看面對張遼也能一戰。可以說東吳能和張遼一戰的人還是不少的,不過連太史慈也沒法擊敗張遼,其他人就更不要想了。


不沉的經遠


看到這個問題我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我想說的是歷史中張遼萬軍之中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就這一個記載就秒殺江東吳國所有的武將了,因為這是整個三國志史書中唯二的萬軍中殺將的記載,另一個是關二爺斬顏良,但是我仔細一看這說的是《三國演義》啊,三國演義中張遼的武力不錯,但是明顯不是超一流。

《三國演義》 中袁紹的大將文丑,面對張遼、徐晃兩名大將,竟還能連放兩箭,其中一箭射中張遼戰馬的面頰,戰馬跪倒,張遼落地,差點被文丑斬殺,多虧徐晃截住了文丑廝殺才救了張遼。最後還多虧關二爺趕到秒了文丑才解了圍。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來看,東吳單打獨鬥敢和張遼一戰的武將還真有幾個,下面讓我一一道來。

一、“江東戰神”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山東人。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和孫策關係深厚,深得信任,協助孫策掃蕩江東,戰功赫赫。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太史慈。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有個著名的遺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死的時候四十一歲。

演義中的太史慈武力很強,救孔融而在萬軍之中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之後又和小霸王孫策打了一個棋逢對手,當然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覺得孫策的武功要略勝太史慈一丟丟。

演義中太史慈是中張遼之計戰死的,演義中太史慈更於合肥之戰一役中大戰魏將張遼,可惜其所獻的“裡應外合”之計被張遼悉破,張遼更將計就計,安排伏兵,襲擊進入合肥城的太史慈,令太史慈身中數箭,回營後傷重身亡。太史慈死於張遼計謀之下,減分不少。

二、“錦帆賊”甘寧

甘寧,字興霸,重慶人,甘寧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崇尚奢華,人稱錦帆賊。後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後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隨周瑜攻曹仁奪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對峙關羽,隨孫權攻皖城擒獲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而回。在逍遙津之戰,他保護孫權蹴馬趨津,死裡逃生。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呂蒙曾說:“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甘寧雖然粗野兇狠,暴躁嗜殺,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但是,開朗豪爽,有勇有謀,輕視錢財,敬重士人,厚待士卒,並深得士卒擁戴。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演義中的甘寧武功高超,率百騎夜襲曹營大破曹操,水陸作戰均表現優異水戰中斬殺不少曹軍二流將領,在合肥大戰中救孫權於圍困之戰,孫權稱讚甘寧“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不過三國演義中甘寧死的很憋屈,演義中夷陵之戰甘寧帶病出徵,在與沙摩柯交戰時被一箭射中頭部而,死於大樹之下,樹上烏鴉繞著他保護他的屍體。

三、“江表虎臣”周泰

周泰,安徽人,東吳老將,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就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從徵劉繇、嚴白虎、王朗等人,戰功赫赫。孫權非常喜歡周泰,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從徵黃祖,在赤壁之戰抵禦曹操,皆有戰功。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使他留督濡須,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三國志》陳壽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三國演義》中周泰的表現和正史中區別不大,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是個武功高強的猛人,所以不需要給添加事蹟了。

周泰保護孫權的事蹟也反映了這個人確實是武力爆表,周泰與孫權住宣城的時候,只有不到千人,鬥志低下,而且沒有防護工事,山賊數千人蜂擁而至,孫權剛剛上馬,山賊就已經殺到跟前,兵器已經砍到了馬鞍上,士眾都難以安心迎敵,只有周泰奮起,激昂作戰,用自己的身體來保護孫權,其他人受周泰的影響才與周泰一起慷慨應戰,奮力將山賊殺退,周泰身上受傷十二處,很久才康復。戰力恐怖的牛人。

四、“神彈子”丁奉

丁奉字承淵。安徽人,丁奉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太元二年(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進犯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計除權臣孫綝,累拜大將軍、徐州牧。後又扶立烏程侯孫皓為帝,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寶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間,丁奉數次北征,戰果不利。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丁奉一生征戰,與北方政權自曹操時交戰至西晉初年,又侍奉孫吳四位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三國演義》中丁奉有個著名的事蹟就是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丁奉率領三千人馬乘船偷襲魏軍大營,登陸前,丁奉為激勵士氣,脫去衣甲,光著膀子,拿著短刀這是冬天天氣很冷,魏軍措手不及,大敗而歸,諸葛恪乘勝大舉北伐。

演義中丁奉擅長以手飛石,故有“神彈子丁奉”之稱,好多人演義或許會認為丁奉單挑肯定不是張遼對手,但是丁奉有個很大的加分項,就是射殺了張遼,演義中張遼隨曹丕徵江東,為吳將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以上四人我認為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表現來講,可以與張遼一戰,或許有人會提到孫策,不過題目都說了東吳武將,小霸王孫策是開國者江東的創業者,當然如果按演義中孫策的表現他的武力可以和張遼一戰。


我家的貓叫皮蛋


這個問題須從魏、吳的濡須之戰來回答。

此戰的起因是孫權出兵進攻皖城,張遼增援遲到,吳軍奪取了皖城,張遼退軍合肥。孫權接著進攻合肥,張遼以忠烈義氣感動李典、樂進,三人同心,在張遼的指揮下,於消遙津設伏,大破孫吳兵馬,直殺的東吳小兒聽到張遼名字,不敢夜啼。

但張遼必競是偏師,孫權是主力。等孫權重整軍容,再攻合肥時,只有曹操親自來應對了。

孫權聞曹操親來,派淩統到濡須口去偵察,半路上遇到曹軍先鋒張遼,大戰五十回合,不負勝負。此其一,淩統敢戰張遼!

甘寧看不起淩統無功而返,夜帶一百敢死隊,在曹營穿營而過,殺敵無計,自己一人未損。是甘寧敢戰張遼。此其二。

曹魏和孫吳兩軍在濡須口會戰,孫權陷於陣中,被張遼、徐晃圍在核心。已經殺出重圍的周泰聞訊,返身殺入重圍營救孫權,但孫權跟不上週泰的節奏,又走丟了。周泰二次殺入重圍再救孫權。

救出孫權後,又聽說徐盛還陷在曹軍陣中,二話沒說,周泰第三次殺入曹軍陣中,血透戰袍,又救出徐盛。此其三,周泰敢戰張遼。

張遼為大將,不在個人單打獨鬥能力,而在於他的軍事組織協調、對戰局的掌控能力,如果以為張遼個人衝鋒陷陣能力第一,可能是沒有認真讀《三國演義》。


二曲人


張文遠(張遼)威震逍遙津。孩提聽到張文遠,不敢哭泣。屬於一站成名。前期雖然也可以。但後期名噪一時。但和蜀國五虎將,魏國兩位虎痴典韋和許褚比不了。三國後期也是名將該死的死,該老的老。所以凸顯張遼。當年,囤土山關公約三事。張遼對關羽畢恭畢敬。包括曹操大戰袁紹。顏良文丑大敗曹軍之時,張遼也在戰將之列。

至於東吳,太史慈,甘寧二將,雖未與張遼直接交手。但貌似實力在張遼之上。小霸王孫策更不必說。故可以與之一站。





知覺影視


我小時候每次哭,不聽話的時候,家裡長輩都會這麼嚇唬:你再哭,偷小孩的就把你抱走了!害怕啊,所以,當時一般都不敢再哭了!而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東吳人是怎麼嚇唬孩子的呢?應該是這樣的:你再哭,張遼就來了!《三國演義》載:這一陣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張遼成名已久,但是真正到名震天下的程度卻是打孫權打出來的。題主問的是東吳單打獨鬥有沒有能和張遼一戰的,那我們就拋開張遼的統兵能力,只論武藝。

一、首先,看一下《三國演義》的原文: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槍欲自戰,陣門中一將挺槍驟馬早出,乃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曹陣上李典謂樂進曰:“對面金盔者,孫權也。若捉得孫權,足可與八十三萬大軍報仇。”說猶未了,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裡徑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齊斷,只將戟杆望馬頭上打。樂進回馬,宋謙綽軍士手中槍趕來。李典搭上箭,望宋謙心窩裡便射,應弦落馬。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

太史慈單挑過張遼,八十回合不分勝敗,可以證明兩人的實力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筆者認為太史慈很有可能要高一點兒。太史慈與張遼決戰的時候,身後起了變故,急於脫身保護孫權才不得已撤退。能夠在激烈交戰中安然全身而退,對將領要求是很高的。而且太史慈這種情況是突發性的,沒有任何預兆,也就是說,太史慈是可以隨時擺脫掉張遼的纏鬥的!說明了什麼?說明太史慈與張遼交戰到八十回合往上可能已經佔了上風了,這才有全身而退的資本。再換句話說,太史慈若是單論武力,可能要比張遼強出那麼一點點,但也僅僅就是一點點而已。

二、逍遙津大戰的時候,淩統為了保護孫權,身受重傷。《三國演義》載:淩統所領三百餘人,盡被殺死。統身中數槍,殺到橋邊,橋已折斷,繞河而逃。

沒過幾天,第二次合肥之戰打響,這時,淩統的傷勢是不可能完全癒合的,傷勢仍然很重。但儘管如此,身負重傷的淩統卻和張遼打了五十個回合戰平了!先鋒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敗。孫權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是孫權怕淩統有失,找人把淩統接應回營的,這說明淩統已經落了下風了,孫權也看出來了。但考慮到淩統的傷勢問題,不難判斷,淩統武藝就算弱於張遼也差距極小,兩人很有可能是半斤八兩的水平。

淩統在東吳是什麼水平呢?我認為至少在前五!能夠明確打贏淩統的差不多也就太史慈和甘寧兩人而已,(孫策也行,但不算在內),其他人像程普、韓當、周泰、丁奉、徐盛,都達不到淩統這個水平。

而甘寧呢?我認為甘寧水平不在太史慈之下。孫權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

這樣的評價是在甘寧百騎劫魏營之後,可以說是完全對甘寧武力的肯定,不含軍事領兵能力的。而張遼之所以恐怖,不是因為他的武功太高,而是因為他的統兵作戰能力太強,合肥之戰東吳無人是張遼對手!所以孫權作出這樣的評價足以證明甘寧的水平。

東吳將領中有能力與張遼一戰的差不多也就這三個人了,其他人肯定有敢戰張遼的勇氣,比如說悍不畏死的周泰,但是至於勝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甘寧、周泰、黃蓋等都可與之一戰!其時張遼更善謀略!關雲長只是看中張遼重情義而已!並不看好其武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