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盛赞的“风流”唐伯虎却输给了“痴傻”的文征明


被世人盛赞的“风流”唐伯虎却输给了“痴傻”的文征明


文|冬实

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明大才子。

唐伯虎,大家耳熟能详。其他三位才子,似乎被遗忘了一般,对他们的名字,大家就陌生了许多。事实上,唐伯虎风流不羁却落得窘困潦倒,祝枝山貌丑到晚年寄情于酒色,徐祯卿聪慧却只活到了短短的32岁,最长寿活到了89岁,成最后赢家的要数“笨小孩”文征明。

文征明诗书文画无一不精,被称“四绝全才。

在绘画上,他和沈周共创了吴派,成为吴派的创始人之一;

书法上,他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三大家”, 他尤以小楷闻名,有“明朝第一”之称;

在画史上,与唐伯虎、仇英, 沈周并称明四家;

在诗文上,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和徐祯卿称为“吴中四大才子”。

这样的成就,或许他们四人也想不到。

被世人盛赞的“风流”唐伯虎却输给了“痴傻”的文征明

1470年深秋,文征明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文林是一名进士。

文征明小时迟钝,据说,他在7岁时还不能开口说话。

不像现在的许多家长一样手忙脚乱,焦虑不堪,他的父亲文林没有乱阵脚。他反复观察这个孩子,他有一股稳妥、专注、心无旁骛的心性。这样的品性能守得住寂寞,也能守得住名望。

于是他断言“儿幸晚成,无害也。”

事实上,一个人能否立世,与言相比,更重要的是行。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文林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文征明的培养。

据说,11岁那年,文征明能说话了,开始读书。文林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诗文的是吴宽,这个吴宽既长于诗文,又善书法;而书法学于太仆少卿李应祯,是明自成一家的书法家;在绘画上,他师承沈周,大名鼎鼎的明中期文人画“吴派”开创者。

板凳坐得十年,十年苦读后,还是要走多数读书人的老路,考个科举吧。

1495年,25岁那年,文征明参加了第一次应天乡试,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次科考,在南京的应天乡试中,又名落孙山。

这一年,文征明仍然寂寂无闻,但另一个人开了挂,他就是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他也参加了他考取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

一时间,唐解元“春风得意马蹄疾”,才华洋溢的唐伯虎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要说这个唐伯虎和文征明也算是很有交情的,

唐伯虎和文征明同岁,从这时起,两个人就反复被人比较。

大家给文征明的评价是“笨拙”,而给唐伯虎的评语是“风流”、“聪慧”。

但小时不佳,大时,亦可了了。

虽然,唐伯虎早前曾得过文林的教导,他对唐伯虎虽然欣赏,但对儿子的性情更加了解,他安慰文征明,“子畏(唐寅)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唐伯虎有才学,但是他为人轻浮,将来必不像你一样成就大才。”

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说唐伯虎,“性极颖利,度越于士”

唐伯虎早年就聪慧过人,一般人都比不上他,文征明则内敛克制。性情的不同导致两人过了完全不同的一生。 受到关注的唐伯虎,过早地尝到了成功带来的滋味,他将多余的热情转移到了饮酒狎妓上。

文征明则落魄而归。之后,文征明七试应天,皆不中。 他临《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起点,勤勉如此,也没谁了。唐伯虎与好友祝枝山、张灵等人在寻欢作乐时,文征明仍在家练习。

文征明的自律,不仅体现在对艺术虔诚、审慎的追求上,更在声色诱惑的远离上。每次聚会,他饮酒不超过六杯,生活极有节制。

有一次,唐伯虎邀请文征明在一艘画舫上参加宴会,席间,一群青楼女子向他围拢过来,文征明尖叫走开,竟要投水,唐伯虎只好做罢,文征明趁此离去。“痴傻”、“笨拙”至此,实属罕见。

与唐伯虎的风流不羁完全不同,文征明22岁时娶了妻子吴氏,此后与妻子白头偕老,深情一生。

名声与聪颖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福也是毒,特别是对一个并不十分有定力的人来说,就像美貌对一个没有智慧的女人意味着动荡一样。唐伯虎在世间的名利引来了关注的同时,也招惹了祸端。

29岁那年,唐伯虎与富家公子徐经同行,参加北京会试,主考官意属唐伯虎第一。然而,他和徐经涉嫌事先从主考官处得知考题,在严刑拷打下,徐经承认贿赂了主考官的仆人,唐伯虎在泄题案的疑云中返回了苏州。而几年前,他的父母、妻子和妹妹相继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的家庭也逐渐衰微。

回苏州后,唐伯虎以作画来维持生计,依然时常流连欢场,放荡不羁的生活与他的画作一样声名大噪。

放纵得一时之欢,勤勉得长久之乐。

不羁的生活没有为唐伯虎带来内心的安静。

不久,他就又陷于另一个危机中,宁王朱宸濠要起兵谋反,谋反前找到唐伯虎做幕僚,唐伯虎以为要飞黄腾达了,欣然前往。宁王也因倾慕文征明的贤德而找过他,文征明却托病推辞不就。后来,唐伯虎才发现他要谋反,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

这时,落魄的唐伯虎,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改了嫁。

风流才子终在他的放纵中一点点流失了他繁华,而文征明在勤勉中一点点堆积着他的清欢。才华固然重要,关键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522年,52岁的文征明,在科考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多次,经由地方知府的推荐,他在京城谋了职位——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

在官场待了三年,文征明看透了官场游戏的规则,毅然辞官回了乡。

返回苏州后,文征明一心用于书画的创作,那个时候他已经57岁,也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但他没有丝毫懈怠,相反,比昔日更加勤勉了。

在文征明重新开始他的人生时,生活越来越窘迫的唐伯虎在三年前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据说,在唐伯虎最落寞之时,也彻底被文征明折服,他发现文征明身上的“痴傻”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亮点”。

五十寿辰时,唐伯虎众叛亲离,没人肯上门了,文征明率领着家人来为他祝寿。

唐伯虎感慨之余,竟要拜文征明为师,他对文征明说:

“在诗歌和画作成就上,我自忖还能与你一较高下,但在学问品性上,面对你我早就该掩面而走了。

文征明,他不攀附权贵,克己自律,也难怪清代的朱彝尊这样评他:“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文征明晚期的画作所呈现的是枯木、瀑布和山岩,它们的顽强和他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在他所见到的世界里,生存需要奋斗不懈,负重前行。

晚年的文征明更是声誉卓著,竟达到“文笔遍天下”的程度,直到89岁还笔耕不辍 ,去世的当天还在给别人写墓志,执笔端坐而逝,可谓善终。

人拼的不是一时之荣辱,而是耐力、勤勉和自律。

人生是一条河,仅仅靠爆发力无法流远,所谓静水流深。

文征明和唐伯虎一样,也曾遭遇过人生的低谷,十次科考不利,占去了他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但他在将60岁时丝毫没有放弃,仍然能继续吟啸徐行,令人慨叹。

人是需要笨一点或慢一点的,当在人生的低谷时,也没有必要急着去艳羡别人。能成就到最后的人,不是那种走很少的路就能收获的人,反而是那些不计长途跋涉笨笨地去做一件事的人。因为,那些多走的路终会铺出一条路带你走向更远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