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用户58665399105


在孙权的眼中,陆逊不得不死。 陆逊是东吴政权中最大的权臣,而且陆逊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孙权一死,朝中将无人能够控陆逊的野心。

谁能保证陆逊不会为陆康报仇?谁能保证陆逊不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届时孙家的权力将会被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孙家祖孙三代所打下的基业,将名存实亡。

三国中的东吴第一名臣,既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而是一代白衣儒将陆逊。

陆逊就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襄樊献计收荆州、夷陵之战败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

如此一看,历史的孙权和陆逊也称得上是一对好搭档。

然而陆逊晚年却以悲惨收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常说的孙权昏庸,只是二人中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点原因:功劳和家族影响太大。

陆逊家族在江东一直都是世家大族,其家属和亲戚大多都在朝中或者地方担任过大大小小的职务,比如说他的父亲是九江都尉,祖父是城门校尉陆康,家族的力量就在一代一代的积累之下逐渐厚实起来。陆家乃是江东士族的代表,妥妥的地头蛇,孙权想要坐稳东吴这块地盘儿,前期必然要拉拢。

所以陆逊走上了前台,陆逊在对曹刘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劳,首先在荆州打败关羽,而后带兵灭掉蜀军夷陵重病,最后又在跟曹休和曹丕对战的过程中取得大胜,可以说江东之民没有一个不尊敬这位统帅,有些人可能把他看的比主公都重。

等到陆逊官至丞相以后,朝中势力基本都依附到了陆逊的身后,加上陆氏一族在江东长久的发展,这让孙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陆逊越是立下大功,他就越是要除掉此人,毕竟他的光芒已经太耀眼了。

事实上,陆家和孙家本就有旧怨,当年孙策曾在袁术指示下,兵围庐江城,陆家饿死上百口人,陆家家主陆康也因此郁郁而终。

第二点原因:陆逊拥护太子。

在孙氏拒收江东而成帝业以后,他们的继承系统中也出现了太子这个位置。虽然说太子一直都是自己家的子嗣,但是历代的君主都有一个“原则性”忌讳,那就是自己在世之时,太子越“安分”越好,对于那些想要提前继位的太子,各位君主也都是极其厌烦(皇帝的待遇太舒服了,亲儿子也不能让)。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孙权自然是希望太子在宫中没有太大的势力。可是此时的陆逊却来“插了一脚”,他跟太子的关系持续“升温”,外界已经对陆逊支持太子的态度非常清楚,而且有很多“陆派”官员也纷纷和太子交好,这种现象君主只要不是傻子就不能容忍,孙权自然要想办法对陆逊动手。

第三点原因:陆逊有另一层身份。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小说之中,都点出了陆逊是孙策之婿的说法,这个说法对分析孙陆间的君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古代的继承制都是父子传承,不过孙策死后其孩子还非常幼小,面对着当时紧迫的局面,他必须安排一个能承担大局的人来交接权利,所以他只好越过儿子找到了弟弟。

虽然兄弟俩对于权利交接一事都是彼此情愿的,但是这件事情毕竟是“坏了规矩”,更重要的一点是,孙策的那个儿子还在一直成长,后期更是健康的成为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就算这个侄子没有夺位的心思,那孙权也是很难安稳度日的。

这从他的行为之中也能看得出来,在自己成吴王之时,侄子的爵位是侯爵,等到自己成帝以后,侄子的爵位还是侯爵,这明显是限制侄子的“事业发展”。在这层心理的推动之下,他对原先孙策的一众姻亲和大臣都有防范之心,对陆逊这位女婿也有些防备,等他觉得自己控制不住陆逊以后,就果断解决了这个“麻烦”。

综上所述,陆逊的死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立的功劳并不能成为他活命的资本,反而会加快他的死亡,这也是政治博弈中最无奈的事情吧。


白话历史君


人生变化好好坏坏,人的关系也随之有亲有疏

想当年,陆逊因为征讨山越,将吴郡、会稽、丹阳一带的隐匿人口,招募到了,并且平定了山贼和潘阳的贼帅,令的孙权对陆逊颇为喜爱,便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许配于他,还经常找他商讨国家大事。

想必,两人的关系,也是十分的亲切,虽说比不上刘关张三兄弟的情深义重,但是其亲密程度,想必也是互为知己。

孙权后来为何要逼死陆逊,其实,在我看来还是关键还是在于孙和(孙权的儿子)差使役使,使用不正规的法子,偷听了孙权私下的言语,说是要立孙霸为储的事,然后,孙和又差使人告诉陆逊。

陆逊然后屡次上表书写陈述嫡庶之分,并要求进京面圣。

导致孙权恼怒自己私下之言,被人所知。

更加恼怒陆逊掺和立储之事。

后来,陆逊心中不忿,郁郁而终!


大庸臣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陆逊的家族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陆逊,陆逊所在的吴郡陆氏是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吴郡陆氏的祖先是陆烈,他担任过吴县县令,所以陆氏一族从中原搬迁到了江左,陆烈十世孙有陆闳 ,东汉时为颖川太守。陆闳的孙子陆续担任过扬州别驾。而陆续的陆稠,担任过广陵太守。陆稠的侄子陆康,在东汉末年担任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陆康便是陆逊的叔祖父。

陆康在东汉末年是庐江太守,当时的袁术向陆康借粮,陆康因为袁术有不臣之心,不给袁术粮食,这导致袁术大怒,于是袁术派孙策渡江前去攻打陆康,陆康大败而死。但是在孙策攻打之前陆康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偷偷把陆逊和亲戚送回了吴郡,陆康死后,陆康儿子年少,陆逊便成为吴郡陆氏的领头羊。

不过值得一提是陆逊所在吴郡陆氏一支并不是很尊贵,陆逊的祖父陆纡只担任过城门校尉,而陆逊的父亲陆骏只担任过九江都尉。而早卒,此后陆逊被陆康收养。可以说陆逊和孙策有着深仇大恨。

脆弱的东吴统治集团

孙吴政权在江东的建立,实际上是一个淮泗武人集团建立的武装,当然有人会说孙坚不是江东人吗?孙坚虽然是江东人,但是孙坚出生低,不会被江东的豪族看上,其次孙坚,孙策手下的一大批人江淮地区招揽的,比如周瑜,鲁肃,吕蒙,蒋钦,周泰,陈武,等等都不是江东人,所以对于江东本地人来讲,孙坚,孙策,孙策是征服者,而非江东人。更加重要的是孙策还顶着一个袁术部将的名头,我们都知道汉末袁术妄想称帝,最后众叛亲离,在当时人看来袁术是一个大混球。孙策的名声可想而知。

孙策到达江东之后,面对本地豪族和士族的不合作,怎么办?那就只打到这些人服。孙策对于不合作的人大开杀戒,如吴郡高氏的高岱因为鄙视孙权被杀掉,会稽周氏的周昕、周昂、周颙三兄弟多次跟孙氏作对,最后被杀,会稽郡的盛氏的盛宪同样被孙策杀害,会稽魏氏的魏腾因为忤逆孙策差点被杀,而吴郡沈氏的沈友同样是在孙策手下做事,因为有原则同样被杀。这一直延续到孙权时代。

但是杀的人是多,但是想要维持东吴在江东的统治光靠杀人是没有用的,因为孙氏政权前期所依靠的淮泗武人集团的基数只有这么些,越到后面这个集团出现的人才越少。所以孙权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选择和江东大族的合作。

陆逊也就是在孙策去世后走进了孙权的幕府,陆逊本人十分有才能,在与山越的战争,陆逊本人逐渐掌握一只数万人的精锐士卒,这使得吴郡陆氏有了可以依靠的资本,在被吕蒙推荐后,陆逊接连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中大破蜀汉军队和曹魏军队,这使得陆逊成为当时东吴士族集团的领军人物。而在此时,东吴的丞相也换了顾雍,标志着东吴完成了江东化。


孙权和陆逊的矛盾导致了陆逊的悲剧

陆逊和孙权在政治军事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孙权作为帝王始终有大一统的思想而作为江东士族的领袖陆逊只有保全江东的思想。陆逊认为江东政权在实力上和曹魏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够抗衡曹魏。如果大规模用兵中原和蜀汉,这一定会耗费江东的人口,财富,资源。而这些只会摊派到江东各个豪族的手中,对于这些豪族会造成重大的利益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诸葛恪北伐遭到反对,最后被杀的原因所在。陆逊的这种思想必定会与孙权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陆逊也参加了孙权晚年的二宫之争。陆逊本人在晚年基本上掌握了荆州的军权,他本人又是东吴的丞相,权势可想而知。而且东吴政权江东化的完成也标志江东士族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君主孙权来说这意味着江东士族对于自己权利的剥夺,于是孙权想要打击江东士族而二宫之争就是标志。

在孙权第一个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陆逊等人支持孙和,但是孙权不满,暗地里支持自己的儿子孙霸,于是二宫之争开始,孙权当时已经年过60,他很担心自己驾崩之后,儿子们驾驭不住江东士族,于是借助二宫之争打击江东的士族。而作为江东士族的首席代表,陆逊就是第一个要除掉的人。

最终陆逊派来的人骂死。


人者仁义也


个人观点认为,在《三国演义》原著小说里,孙权最后逼死陆逊的原因主要是:

(1)世家望族阴影的影响。按《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的描述,陆逊以及陆逊的家族,正是江东的世家大族之一。而昔年,包括孙策甚至是孙坚本人,都可以说最终致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容不入江东本土的名门望族之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初孙策跃马横枪在江东地区开疆拓土建立基业的时候,正是因为江东世家大族们的强烈反对,孙策才不得已而大开杀戒才导致遇刺而英年早逝的。因此,父亲和兄长的去世从此便在孙权的心里,埋下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了。

(2)陆逊参与了立储(册立太子)事件。这毫无疑问更是触犯了孙权的大忌了。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册立太子历来都是被视为是帝王家里的“家事”,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外人”插足于其中的。谁违反游戏规则谁就得倒霉,即使是战功赫赫的陆逊也不能够例外的。

(3)孙权在晚年的时候,相对而言是比较昏庸无道的。何况那个时候,一方面,荆州已经被孙权给夺回来了;而另一方面,蜀汉政权当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不在世了。对于孙权来说,正是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了!

所以,孙权就逼死了陆逊!











天香云外飘


这条题,是一篇大文章!不读懂读透吴国那段历史、没有睿智分析是写不出来的!

孙权逼死陆逊?有50%责任。历史真相是:陆逊是死于“多嘴”,好管闲事!得罪同僚,陷入派系倾轧和夺嫡之争,自掘坟墓,至尊猜忌,惊愤而死!

三十六计有一篇”疏不间亲”,陆逊没读懂,不会用。他就因为不懂什么叫“疏不间亲”之计,所以招致失败。

古语:明哲保身。陆逊也没读懂啥意思,他的失败就是“好管闲事”,口没遮拦。

三国时代的陆逊,相当于蜀国的诸葛亮,出将入相,名震天下!论战功,诸葛亮比不上他!一个吴蜀夷陵之战,一个吴魏石亭之战,足以使陆逊成为三国最耀眼的名将!

论政绩,陆逊颇有贡献,堪称治国能手!孙权对他的信任,比对周瑜、鲁肃还有过之,可谓亲密无间。孙权连大印都交给陆逊,随他批复公文和写书信给诸葛亮。

吴国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委任陆逊做丞相,原来的官职:荆州牧(荆州地区军政长官)、右都护、武昌留守(武昌地区司令员),照旧担任。

在吴国,除了孙权,应该没有谁会正面冲撞陆逊了。他是权倾朝野的权臣、统帅!

陆逊怎么会搞到惊慌悲愤而死呢?除了他玩死自己之外,还能有谁?谁有这个能耐玩死陆逊?

一,陆逊“多嘴”,好管闲事,得罪同僚。

讲四个事例:

第一个,当面规劝诸葛恪:

“才学比我优秀的人,我会尊重他,学习他,协助他和我一齐升迁;才学比我差的人,我会扶持他,使他有进步。如今我看你的气势,欺负上司,又看不起部下,你会搞到上下不和,这样做不利于你建立德行和发展事业,人和才是基础。”

诸葛恪就是东吴名臣诸葛瑾的儿子,十分聪明,是东吴最有名的“神童”。诸葛恪当面接受批评,但心里知道陆逊很讨厌他,而陆逊又是吴国最有实权的人,不能得罪,只好放下姿态,装孙子,写信向陆逊认错,解释一番,表示以后会改进。

这诸葛恪是什么人?是心比天高,要与他二叔诸葛亮看齐的牛人!陆逊当面批评,他能原谅吗?肯定怀恨在心。

第二个,当初暨艳兴建豪华府第,人们议论纷纷。

陆逊也规劝告诫暨艳:你这样做不妥,树大招风,太炫富了,必然会招致群臣嫉妒,你是取祸之道!

无可否认,陆逊是出于好友一片好心劝告。但暨艳正在兴头上,“我建房子关你屁事呀?多嘴!吃饱撑着!”暨艳肯定这样想,不听,还责怪陆逊好管闲事。

第三个,疏不间亲,陆逊反行其道:多嘴。

广陵人杨竺,有些才学,少年得志,名气很大!

陆逊认为杨竺华而不实,好高骛远,最终会惹祸败亡!所以,陆逊就规劝杨穆(杨竺哥哥):你要和你弟弟分开居住,分家,各自生活。免得你弟弟以后闯下大祸了,把你也连累进去!

杨竺肯定会知道陆逊离间他兄弟感情。心里能不怀恨吗?

(注意了:就是这个杨竺,整死陆逊的)

第四个,疏不间亲,陆逊反行其道:口没遮拦,又多嘴得罪人。

当时的吴国,原太子孙登早逝,皇储空缺,就出现两宫争夺太子之位的热潮。

孙权册立第三子孙和(224年-253年,就是孙皓父亲)为皇太子。

本来名份已定,没啥好争了。但是,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与孙和同父同母亲兄弟)不服气,觉得自己比孙和有才。而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又与孙和母亲矛盾很深,担心孙和继位会对她不利,所以就联合孙霸打压孙和!

这就好玩了!三姐弟分裂成两个阵营!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在看风向,都卷入到这场“夺嫡之争”,很多官员派遣子弟支持孙和或孙霸。

大臣全琮写信给陆逊(镇守荆州),告知朝廷两宫夺嫡的情况。

陆逊认为这些官僚子弟应该凭借自己才能升迁,而不应该走这条路:去站队支持某一方获得升迁、赏赐。

陆逊强调自己保持中立,不参与两宫斗争。他指出:这些支持两宫夺嫡的官僚子弟,必定会各自结成党派,互相攻击,恶性竞争,不择手段,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

其实,全琮的二儿子全寄已经加入到孙霸幕府中,全琮是卷入夺嫡事件中的人了。

陆逊写信规劝全琮:学习金日磾杀子的做法,以免祸及满门!

陆逊真是直言不讳:竟然教唆全琮除掉老二,以免惹祸上身。(哪个做父亲能接受呢)

所以全琮看了陆逊的回信,非常不满,从此对陆逊心生怨恨!而陆逊也觉得全琮“不妥”,就不来往。

没多久,全琮、全寄父子首先发难:上奏弹劾陆逊的外甥顾承曾经串通陈恂,虚报战功,骗取朝廷奖赏!

孙权准奏,就将顾承和他哥顾谭流放边远地区。

陆逊得知此事,十分愤怒。(他是好心办坏事,不知人心险恶)

二,卷入夺嫡之争,遭派系倾轧,遭奸人构陷,遭皇帝猜疑。

这场夺嫡之争,陆逊本想置身事外,但老天不放过他!

由于全公主和孙霸不断在孙权面前捏造是非诋毁孙和,孙权对孙和的信任日渐浅薄,开始讨厌他。

群臣眼见为实,耳听为真,都感觉孙和地位不保!接班人也许是鲁王孙霸,于是纷纷站到孙霸这边了!

孙霸气焰嚣张,有恃无恐,做事更加张扬,放肆。

孙和确实惊慌,无论他如何努力如何解释如何修补关系,都很难取得父皇的宠信!

但是,孙和不能坐以待毙!他往孙权寝宫派遣探子,以求摸到更多消息。

一次,孙和的探子(太监)潜伏在孙权床底下,偷听到孙权和杨竺(孙霸亲信)的一段谈话,得知孙权有意改立孙霸做太子!

此事非同小可!孙和收到密报,十分恐惧,赶紧秘密召见亲信陆胤,商议对策。

孙和恳请陆胤趁出差武昌的机会,想办法请他族父陆逊出面,上奏章支持自己做太子!

此时,孙和的老师、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写信给陆逊,请求支持孙和!

陆逊这回又多嘴好管闲事了!他竟然几次上奏章,讲述“嫡庶之分”,请求孙权支持孙和,抑制孙霸,千万不能更改储君,动摇国本。陆逊还请求进京面见陛下。

陆逊用兵打仗,治理地方,都是能人。偏偏在这件事上,他犯下最愚蠢最不可原谅的重大错误:

孙权想废掉孙和改立孙霸,这件事是在孙权寝宫里谈论的,当时就只有孙权和杨竺知道!如此机密的事情,陆逊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昌,他是怎么知道的??

显然,是皇宫寝室走漏风声了!孙权立即警觉起来!

孙权下令将杨竺、陆胤、吾粲三人下狱,审讯。

孙权对陆逊还算宽容的,没有逮捕,没有采取严厉措施,只是派使臣去荆州宣读圣旨:责备陆逊不该打听宫中机密,插手皇储之争!

陆逊至此才恍然大悟:自己这回真是飞蛾扑火,引火自焚了!

杨竺心恨陆逊离间他们兄弟关系,在狱中就拼命揭发陆逊“二十条罪证”,指控陆逊暗助孙和夺嫡,密谋篡位!(杨竺下手真狠啊)

因为陆逊的堂侄子陆胤参与到两宫夺嫡之争,他是孙和的亲信!陆逊自然有大大的嫌疑!他又傻乎乎给孙权上奏本,明确支持孙和!这回他如何说得清楚?

还有更严重的,陆胤不肯招供,把所有责任揽到身上,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他不肯供出是孙和指使!

陆胤这样的供词,陆逊能逃干系?他跳到长江也洗不清啊!

还有更严重的,此时孙权的注意力不在孙和、孙霸身上了,他想册立自己最宠爱的第七子孙亮做太子!

孙亮很聪明,他的老师就是吴国“神童”诸葛恪!

诸葛恪是何等聪明人哦,一看风色转变,风水轮流转到自己这边来了,还不抓住机遇,更待何时?所以他毫不犹豫加入到倒陆阵营!抓住杨竺招供“二十条”攻击陆逊(有陆逊支持孙和,诸葛恪支持孙亮就没机会)

朝廷中的大臣,有很多人眼红妒忌陆逊位高权重,好管闲事,就纷纷起哄,弹劾陆逊犯罪“二十条”!

陆逊既惊惶又恼火!精神压力山大,忧郁愤慨病死。

史载:“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史书没说陆逊怎么死法?没说自杀,应该是病死比较准确)

这场夺嫡之争,持续几年,搞到孙权十分震怒和闹心,就下旨废掉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封诸葛恪为太傅、大将军。

孙权还下旨:将孙霸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全部处死!

全琮当然受到牵连,全家被流放边远地区。

杨竺哥哥杨穆因为早已分家另过,曾经写信规劝杨竺不要参与孙霸夺嫡,所以免于处罚。

三,孙权的悔泪。

陆逊死后,孙权后悔,顾念陆逊功劳,由次子陆抗继承爵位(陆逊长子早死)。孙权任命陆抗为建武校尉,率领陆逊部队五千人,并让陆抗运送灵柩回江东,葬于横山(今上海松江昆冈乡境内)。

后来,陆抗进京面见孙权,当面向孙权解释清楚,洗清了杨竺所指控二十条罪名。

太元元年(251年),陆抗回到建业(今南京)治病。等到陆抗治好病离开时,孙权召见他,话别,哭着说:“我过去听信杨竺的谗言,搞到不相信你父亲,由此也辜负了你啊!我前后问过的所有案卷都烧毁了,不会有人再见到这些卷宗了。”

永安年间,追谥陆逊为昭侯。

附录陆逊给孙权的政治建议书一份

陆逊建议:“国家以民众为本,强盛取决于民众的力量,钱粮货物皆出自民众。民众富强而国家弱,民众贫穷而国家强,这种事例从古未有。所以治理国家之道:得到民心则国家兴旺,失去民心则国家出现动乱。如果当政者不让老百姓得到利益,而又想让老百姓竭力效劳,为国家做事,这是很难做到的。故此《诗经》有讲:‘让利于民,上天赐福’。请求陛下广施恩惠,安抚赈济百姓,这样积累几年,民生有望,国家财政有盈余,就好办事,再考虑其他方面发展。”

后世评价

孙权评价:①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②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於君也。③伯言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④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⑤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

吕蒙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贾诩评价:孙权识虚实, 陆逊见兵势。

刘备战败评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诸葛瑾评价: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

步骘评价: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先太子孙登评价:陆逊忠勤於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傅玄评价:及权继其业,有张子布以为腹心,有陆逊、诸葛瑾、步骘以为股肱,有吕范、朱然以为爪牙,分任授职,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

陆机评价:①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②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袁宏评价:伯言蹇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能献替。谋宁社稷,解纷挫锐,正以招疑,忠而获戾。

萧子显评价:柳世隆势居中夏,年浅位轻,首抗全师,孤城挑攻,临埤授策,曾无汗马,勍寇乖沮,力屈于高墉,乱辙争先,降奔郢路,陆逊之破玄德,不是过也。

许嵩评价:①性忠梗,出言无私,立朝肃如也。②为人素俭知足。

苏轼评价:陆逊之于孙权,高颎之于隋文,言听计从,致君于五伯矣

(这篇文章,查阅三国吴国很多史料,理清思路,用了7小时才写成)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孙权的聪明

在孙坚,孙策死后其实东吴孙家有点像东汉皇室的处境,孙权可以说是有名无实。但好在本身东吴各方势力比较分裂,孙权又聪明,识人用人,懂的相互制衡,再加上外有强敌!所以当初东吴内部才能团结起来,才有之后的三国鼎立,不然孙策死后,东吴很可能就崩溃了。

孙权的忧虑

虽然勉强没有崩溃,但孙权打仗方面确实不如父兄,只能依靠周瑜,鲁肃等一批父兄旧臣,孙权自己任然无法建立起自己在军中威望。终于把周瑜,鲁肃一个个都盼死了,军中没有了绝对威望之人,这个军队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孙权的忌惮

周瑜,鲁肃死后,孙权可以才算是真正的君王,之前一直都是一个没有兵权的君王!此时的孙权会使用一切手段巩固自己手上的权力,如果再一次被抢走,必然沦落至汉献帝的下场。所以此时孙权已经是定下了基本策略,可以说是像明朝直接废除丞相职务一样,不想让任何人长期统兵执掌兵权建立威望!

吕蒙之死陆逊之死

吕蒙其实应该算是最适合孙权的人,出身不高,势力不大,年纪也差不多,但是孙权仍然忌惮,吕蒙杀关羽立功后,孙权居然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原来是都督,讲白了就是夺他兵权,吕蒙在此之后就死了。但好景不长,刘备就开始伐吴了,孙权自己抵挡不住,只能启用陆逊,但孙权的逻辑是从来没有变过的,而且陆逊本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能文能武,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并且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立此大功,可以说此役之后孙权的隐患又再一次回来了,然后又是一个循环,最后直接弄成丞相,核心逻辑就是不可以让一个人长期执掌兵权!

总结

陆逊之死不怪自己,也不怪孙权,恰逢其时而已!如果孙权在能够打几场漂亮的胜仗,在军中树立威望,如果大战间隙时间变得更长,让孙权能在朝中树立起威望。既能让孙权放下忧虑,也能让江东人才得以发展。孙权并不是想逼死陆逊,而是想逼死所有在军中有威望的人,出将入相其实只是一个过程,陆逊之死与吕蒙无异!


叶程心


公元200年孙策死,留下了一个还没有完全成形的吴国,还有一堆烂摊子。

此时的孙吴地区因为领袖孙策的死亡而变得愈加动荡,在孙策已经留有子嗣的情况下,孙策却将领袖之位留给了自己十八岁的弟弟。

虽然有着孙策的遗命,孙权的地位却因为江东士族力量的存在而十分的不稳定。

早期的孙权因为周瑜的存在而保持警惕,后面又有吕蒙,接着又有陆逊,这些不断出现的江东士族使孙权愈发紧张。

虽然孙吴政权已经稳定,这些士族带来的危机却令孙权更加明白王权集中的重要性,也便是后来陆逊的死因之一。

但是陆逊之所以被孙权逼死,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最重要的是在吴国大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陆逊代表的江东势力威胁到了孙权的地位。



陆逊被逼死的时候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非常稳定,吴国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混乱、危险。

这个时候孙权的主要政治目标便集中在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削弱士族实力的上面。

而陆逊出身于江东士族大家,拥有非常广泛的政治支持,并且陆逊家族联姻广泛和孙吴的主要上流家族都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令孙权非常不安。


再加上陆逊与孙策遗女的关系使陆逊有资格反对孙权的政治统治,这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孙权的地位。

在陆逊拥有如此强大的政治实力的情况之下,孙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必然会对陆逊下死手。

二:陆逊企图染指王位继承权,卷入了太子继承案中。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任何大臣只要一但卷入王室继承事件当中,几乎没有好下场,陆逊也是如此。


在太子与四王子的斗争中陆逊等人坚定的站在太子一派,这使孙权感到非常反感,陆逊的势力本就非常强大,现在又企图影响王位的继承。

孙权为了维持后代的稳定,便需要将陆逊永远的排除在政治权力的角力场。

所以在陆逊本身实力已经严重威胁到孙权的时候没有收手,反而想借自己的势力影响太子的继承之位,这使孙权愈加忌惮陆逊,也为陆逊被逼而死埋下了伏笔。


小司马迁论史


陆逊之死实际上是君主权力与世家大族的矛盾所导致的。

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后,权势达到顶峰。他不仅担任了上大将军,而且还成了丞相。这一时期的陆逊是东吴江东大族的领袖,在政坛之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不过,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开始慢慢巩固,孙权必定会加强自身的权力。出于对自身权力稳定的需要,孙权开始重用在江东毫无根基的南渡士族,并且限制世代植根于江南的江东大族。孙权逼死陆逊其矛盾的根源就是孙权打压陆逊身后的江东世家大族。

孙权的江山是来自于自己的哥哥孙策。孙策在进入江东以后,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力量。那个时候的孙策年少有为,兵强马壮,所以他以为自己无需依仗当地的大族,便能够在江东建功立业。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地方势力,孙策往往欲除之而后快。

不过孙策在经营江东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势力。所以他开始主动的结交江东大族。对于这一点,从孙策的团队就能够看出来。

孙策的团体除了孙河、孙静等族人,张昭、周瑜、黄盖、程普等淮泗精英,还有一批江东的文臣武将,比如朱治、全柔等人。

到了孙权掌权的时候,前期是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全面合作。他在张昭等人扶持下,不断在江东招揽人才,以扩大统治基础,比如江东大族中的陆绩、陆逊、朱恒等人。

这一时期,孙吴已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极大的有利于江东大族,所以江东大族中很多子弟都在东吴担任官职,人数以千计。

随着江东大族在东吴政权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孙权开始猜忌他们,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打压措施。因为三国鼎立以后,北方的士族不再南渡,因此南渡的士人集团后备不足,而江东大族则权力日盛,所以孙权自然得出手维持权力平衡。

比如二宫之争中,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争夺皇位。江东大族多支持太子孙和,而淮泗集团则多拥护鲁王孙霸。孙权先逼死陆逊,然后再责问陆逊之子陆抗,整个江东大族中的重要人物摧残殆尽。


布夫舟


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陆逊的这一生。

陆逊,183年出生在苏州,江东世家大族,孙策的女婿。219年,帮助吕蒙夺取荆州。222年,率领吴军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使刘备逃至白帝城。后作为辅国将军、荆州牧等镇守至关重要的荆州,244年,参与太子的争斗战中,245年,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以下就是孙权为何逼死陆逊原因。

一、孙权担心自己的继承人控制不了陆逊。

当时陆逊参与到太子的争夺战中,如果陆逊在这场太子争夺战中胜出,那么意味着陆逊的地位又更进一步,所以为了消除后患,孙权把陆逊和其家族关系连根拔除。这一点可以从孙权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孙权在立完太子以后,在确立首辅大臣的问题上,挑选了的资历较浅,而且家族势力比较薄弱的诸葛烙。

二、陆逊身为孙策的女婿。

在最开始,孙权决定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孙氏家族和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陆逊势力的快速膨胀,孙策女婿的身份,给孙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三、孙权与陆逊在政治主张的不一致性

陆逊曾经上书孙权,要求给予老百姓更多的恩惠,同时减免各项赋税,这一主张并不是陆逊一人的主张,而是代表整个士大夫集团的主张。但孙权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因为这恰好跟自己的主张截然相反,史书记载,孙权崇拜法学治国,很欣赏曹操的统治方式,对于儒家的那一套东西很反感。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孙权为何非要逼死陆逊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如果有喜欢的小伙伴,感谢大家点赞、关注、评论。


小毅说历史


陆逊是孙权时期的重臣,在夺取荆州的战斗中陆逊出过和吕蒙相似的计划,这使他的才华得到了吕蒙和孙权的肯定。吕蒙临死的时候向孙权推荐了陆逊,陆逊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谋,在刘备入侵东吴的时候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夷陵之战中指挥着东吴主力的部队击败了刘备带领的蜀汉大军,使东吴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就是这样的一位东吴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在晚年时被孙权逼死呢?

在夷陵之战后,陆逊就确立了自己在东吴中的地位。从夷陵之战到陆逊去世,前后间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陆逊一直是孙权最宠信的大臣。作为东吴“智多星”的陆逊还被孙权封为上大将军,并且奉命辅佐太子,在后来的石亭之战中,陆逊也是作为东吴方面的总指挥官出征。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太子去世,东吴太子去世后,出现了鲁王孙霸和新任太子孙和争权的现象,陆逊也没有能够置身事外。在当时陆逊是站在太子一方的,陆逊不仅在立场上和太子一致,在一些行为上也维护太子。陆逊多次给太子写信,并且在和孙权的对话中公开表示支持太子。

陆逊的这种行为很快就遭到了孙权的不满,孙权借着处罚他人来警告陆逊,并且公开训斥了陆逊。孙权在这件事之后对陆逊开始疏远,并且处理了陆逊的一些手下,陆逊也在这种环境下艰难的度过了一年,最终因为孙权的压迫再加上自身疾病郁郁而终。

太子本身就是储君,是孙权安排的继承人,陆逊支持太子应该是符合孙权的利益,但大臣干预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是历代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陆逊这种重臣。陆逊在东吴经营了二十多年,其中手下大将众多,对于孙权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威胁,陆逊干预了太子的继承问题,也就让孙权丧失了很多主动权。如果陆逊公开支持太子,那么孙权就算是想要废掉太子也要费一番功夫,甚至还可能会被太子篡位。

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只要是关系到继承人问题的事情,参与其中的大臣很少能够有好结局(在宋朝时期,包拯问了问太子的问题,结果被皇帝训斥,包拯还不是朝廷里面的权臣,皇帝就这么敏感,更何况是在东吴经营多年的陆逊呢?)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为陆逊鸣冤,不过笔者认为,陆逊被孙权逼死,自身的问题要占主要原因。

当然这和孙权在晚年的时候比较昏庸这一原因并不冲突,年老昏庸的孙权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灵敏机变了,在皇位面临威胁的时候,只能采取最简单最暴力的方法。事实上,不仅仅在逼死陆逊的问题上孙权做法粗暴,在对待自己儿子的时候孙权的处理方式也比较的简单粗暴,孙权曾杀死了自己的四儿子孙霸,废掉了自己的三儿子孙和,这一切都是孙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皇权不得不做的事情。

归根到底,陆逊被孙权逼死,还是因为陆逊的行为威胁到了孙权的皇权,孙权也就不得不除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