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像一颗“大毒草”的电影

1995年,《廊桥遗梦》一上映就引起轰动,在美国引发了离婚狂潮。据说引进内地后,同年国人的离婚率也上升了好几个点。所以,这几乎是一部被社会学家认为是“大毒草”的电影。

通俗地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婚内出轨的故事。但是影片的核心并不是要赞扬和推崇婚外恋情。恰恰相反,故事从一对兄妹整理母亲的遗物开始,他们发现了母亲在中年时期的一段被尘封的爱情。彼时兄妹俩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正是被母亲的感情故事和对家庭的责任心所感动,他们才开始珍视目前的家庭,放弃了草率离婚的打算。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提出:“作品诞生,作者已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在电影中读懂了责任、家庭、坚守;有的人则理解了自由、爱情与追寻。影片究竟传达了什么信息,使得兄妹俩开始认真经营家庭,同时又导致了国民离婚率的提升?

让我们来到美国爱荷州的廊桥边,从存在主义视角,重温这段动人的梦境。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1孤影照惊鸿

弗朗西斯卡是个家庭主妇,她在意大利出生,嫁到美国差不多20多年了。她的生活圈子小得可怜,一天到晚围着丈夫和两个已经成年的孩子转。那天,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去外地看比赛,留下弗朗西斯卡单独在家。

弗朗西斯卡已经45岁了,她不再拥有紧绷的肌肤,青春的活力,她将几乎全部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家庭。白天,她有许多属于主妇的琐事要做,她把自己主妇的身份经营得近乎完美,但是在她的内心,却没有一刻停止过对少女时代梦想的追逐。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底的渴望愈加强烈。冯唐曾经在一档夜谈节目中一语道破中年危机的实质

什么随时被清退的不安全感、拖家带口的疲惫不堪都不过是一种表象,中年危机的真相,说白了就是三个字:确定感。

人到中年,你已经知道你多少斤两,哪些事你能干,哪些你一辈子不能干,这种时候,你还有什么兴奋点?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平时忙于农场事务,从不关注妻子的内心世界。夫妻俩看似温馨,其实缺乏深度交流。未来的生活对于弗朗西斯卡而言,充满了确定性。她清楚的知道,不出意外,和理查德的婚姻将继续一成不变死气沉沉地走下去,不可能有任何激情与惊喜。他确定是个好人,确定是个好父亲,但是他是个好丈夫吗?

她在等待一个窗口,让属于夜晚寂寞的她,得以遇见白昼的艳阳。

仿佛是命中注定,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罗伯特为了拍一张廊桥的照片,来到了这个小镇。他52岁,九年前,因为长期出差拍摄,结婚五年的妻子离开了他。罗伯特依然保持着一身健美的肌肉,但岁月不饶人,多年孤独的旅拍生涯,让他开始感到寂寞,他的内心,也在寻觅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如果这世界真的有完美适配的话,不再年轻的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好像就是为了彼此的存在而存在。罗伯特放荡不羁的世界公民身份,让围城内的弗朗西斯卡又回到了少女时代。她偷偷地躲在廊桥的阴暗处,欣赏着认真拍摄的罗伯特。罗伯特既浪漫又细腻,偷偷摘好了野花。弗朗西斯卡做梦也没有想到,此生竟然还能收到花。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原著小说中这样写道:

要知道,没有人给她献过花,即使是特殊的日子也没有过。

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这样俗气又热烈地开始了。

2廊桥梦一场

曾听过一个出处不详的段子:对付中年危机,普通中年的办法是出轨;修养比较高的文艺中年高级一点,是深思熟虑、犹豫再三,然后再出轨。

出轨为什么会变成解决中年危机的出路呢?中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它是一个分离和哀悼的过程,必须要有很好的发现和创造,才能顺利完成转折,让生命变得光彩、饱满并且有意义。而爱情,从古至今都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一剂猛药。它可以帮助人缓解心理和精神上的危机、空虚、摆脱人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无聊、衰老等等。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自然地走过了爱的禁区。他们享受了4天爱的滋润,一起做饭,一起拍照,一起去镇上逛街,充分感受着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弗朗西斯卡精心地打扮,一改之前农村主妇的土气,把最美的一面献给自己的爱人。曾经的情场浪子罗伯特坚定地说出那句感动万千人的台词: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这是一场美如童话的廊桥之梦,可惜再美的梦也有醒来的一刻。沉浸在热恋中的弗朗西斯卡必须要面对现实,丈夫和孩子马上就要回家。她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和罗伯特离开这里,双宿双飞;还是回归家庭,继续经营毫无生机的婚姻?

3 责任VS自由?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此刻,选择和罗伯特私奔就要牺牲家庭,而留在家里,就不得不丧失爱情,这是个两难的困境。

也许,有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婚外恋的可耻,但与其说这是个道德问题,它更是一个女人的问题,一个最典型的存在主义的问题。

关于存在主义的问题,是人类的一直以来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角查理斯遇到的也是类似的选择: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了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而存在主义哲学正好回到了这个问题。作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萨特的基本观点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如果你还心存疑惑,请先读完下面这个故事。

很多年前,一个困惑不解的年轻人,找到老师萨特,请他指点迷津:1940年,这个年轻人的哥哥在战斗中遇难了;之后,他父亲叛国投敌,还抛弃了妻子。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他母亲唯一的陪伴与支撑。不过,他真正想做的,是偷偷越过边境线,经西班牙去往英格兰,加入流亡中的自由法国军队,反抗纳粹——他想去浴血奋战一场,有机会为兄弟复仇,来反抗父亲,以及帮助解放他的祖国。可问题是,在获取食物都甚为艰难之时,这样做会把他母亲置于无依无靠的危险境地,也可能会让德国人找她的麻烦。那么,他应该做对他母亲来说正确的事,让她独享明显的益处,还是应该冒险去参加战斗,做对大多数人有益的事?

这样的难题与著名的“电车难题”有共通之处:你看见一辆行驶中的火车或电车,正沿着铁轨冲向不远处被绑住的五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就会死。你注意到,如果扳动一根操作杆,就可以让火车变道至侧轨,但是如果你这么做了,就会杀死一个被绑在侧轨上的人。因此,你是愿意牺牲一人,还是什么都不做,听凭五个人死去?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弗朗西斯卡面临的家庭与爱情,自由与责任的两难问题就类似于“电车难题”。

对于上述问题,萨特的回答是:“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萨特的观点是,

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接触你身负的自由重担。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便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命运给了弗朗西斯卡一次选择的机会,这个选择决定了后半生她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家人和爱人,只能选择一方,同时带给没有被选中的一方巨大的伤害。她陷入了挣扎中。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一想到家人,她的第一反应是:

“我的家人会受不了闲话,会永远无法接受这个情况。而我的丈夫,会很伤他的心,他一生没有害过人,不该被如此对待。”

还有她处在青春期的女儿:

“我的女儿才16岁,正是要开始恋爱的年纪,如果我走了,会给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更重要的是,她想到:

“不管我们离这个房子多远,我还是会想起它。我会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因为内心痛苦而怪罪于你。”

而关于这突如其来的爱情,哪怕此刻轰轰烈烈,它是否能保持长久?弗兰西斯卡没有信心,她说:

“我很想永远如此刻这样爱你,可是如果我们走了,是不可能持续的。”

这时候,弗朗西斯卡的思考显然远超一个普通农妇的思想。没有外面的流言蜚语,也没有丈夫的竭力声讨,更没有道德绑架,她自由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选择了该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此:

她将把自己的一生留给家庭。


4 没有哪一种人生不后悔

罗伯特要离开小镇了,弗朗西斯卡和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在一场大雨中。影片中,罗伯特看到了弗朗西斯卡和她的丈夫,他呆站在雨中,做最后的挽留。这个镜头被评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之一。


《廊桥遗梦》:从存在主义视角剖析中年危机下的婚姻两难


成千上万的观众被这个场景打动,人生难得遇到一段真挚的爱情,如果就这样放弃,是不是会遗憾终生?

经过对婚姻非常复杂的哲理思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结论是:“结婚,你会后悔;不结婚,你也会后悔。要么你结婚,要么你不结婚,两者你都会后悔。”

对于人生来说,虚无和忧郁是必然的,并没有无悔的选择。存在主义总被看成是一种虚无主义,其实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迷茫和危机中时,不要等待生活的意义出现,要行动起来,赋予它意义。人类精神的高贵,就是在知道一切无意义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地生活下去。

弗朗西斯卡去世后,子女按照她的要求,把遗体火化,骨灰撒在了廊桥上。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她不依照惯例和丈夫葬在一起。这恰恰就是弗朗西斯卡选择的存在方式:

给丈夫以温柔,给儿女以陪伴,给远方以思念。

此生,她真实地存在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