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孩子,确是一桩伟大而有意义的公共事业。”

— —高尔基


孩子性格顽劣、不听话、不爱学习、脾气暴躁,甚至总是惹是生非等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很多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里,孩子都是害怕老师的,老师对自家孩子越是严格就越好,所以家长告诉老师:“这孩子不听话你就打他”,像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很普遍了。

孩子的妥协,究竟是打骂教育的成功,还是在威逼利诱下“暂时乖巧”的假象?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3月17日上映,该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3。影片以法国农村为背景,以剧情类电影的形式,揭露了直接类“行为——反应”的体罚教育和迂回类“爱”的教育的实质区别。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叫马修的音乐老师在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里,找到了一份学监工作,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不同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残忍冷酷的管教,而是用自己纯净的音乐唤醒了孩子们的灵魂,用爱和关怀感动着孩子们的心灵,使得原顽劣成性的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并学会了去爱。

电影共有97分钟,剧情多次反转,我们从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不同的反应出发,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主题和内涵。我将从孔子爱的教育出发,解读拉奇校长暴力冷酷直接类“行为——反应”的体罚教育和克莱门特·马修温暖如春迂回类“爱”的教育,探讨《放牛班的春天》的魅力所在。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这部电影蕴藏着孔子爱的教育思想,即孔子的“仁爱”。

孔子爱的核心,指仁者爱人。什么是“仁”?孔子对这个字的最简洁、核心的界定就是“爱人”。在教育学生这个领域来解释的话,就是要爱学生,用自己的那个炽热的心去感化他们。

01

校长践行的“行动-反应”教育,是一种“教育爱”的缺失,这才是形成“池塘之底”的真正原因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当中的“仁”,亦为从人、从二。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最古老的写法是“尸+二”,原本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关系。这里的“仁”,是指人文关怀,是一种有爱的情怀。

然而拉齐校长对顽劣成性的学生所践行的直接类“行动——反应”的体罚教育,让见不到一丝的人文关怀,感受不到对于学生一点点的爱意。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老师,他们在这个学校里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残暴和冷酷。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什么叫直接类“行为——反应”的体罚教育?

《教师道德与教育法规》这本书中将体罚定义为:“体罚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造成学生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方式。体罚分为直接体罚和变相体罚。直接体罚就是教师或教师指使他人伤害学生身体的体罚行为。变相体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辱骂学生,另一种是过度处罚,包括罚做清洁、罚留校、赶出教室不让听课、罚抄课文和作业等超过学生正常承受能力的处罚行为。”


因此,直接类“行为——反应”的体罚教育,就是面对学生的淘气,直接采取体罚的方式去教育这样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其他温和有爱的方式,去给予学生一点关爱,从未让学生感觉到爱和温暖。

这是一种“教育爱”的缺失。

《窦家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将“教育爱”解释为:“教育中的爱,或者说‘教育爱’,不是亲子之爱,不是朋友之爱,不是恋人之爱,但同时又有这些爱的成分,它至少包含了爱自己,爱孩子,爱真理,爱一切伟大的事物。”


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的事业。教育如果没有包含着爱的成分,那么它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育,甚至是已经不被称为教育。

  • 在马修刚进学校,看到新同事麦神父被孩子的恶作剧弄伤到了眼睛。拉齐校长为了抓出凶手便把孩子们都召集在一起,问不出“凶手”的他随便抓个人就关了禁闭,以此威胁真正的凶手赶紧站出来。


  • 对于犯错的学生,不管他们有没有求饶认错,拉齐校长一律都会对其进行打骂、关禁闭、罚打扫学校一个月。


  • 学校里有这样的校长,其他的老师自然也对其效仿,实行这种“行动——反应”的体罚教育。他们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无需费任何心思,对于淘气捣蛋的学生非常“奏效”。


可实际上真的奏效吗?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事实上,就是因为这个学校用了这种缺少对学生的关爱的教育方式,才是让它变成“池塘之底”的真正原因,也是学生们一直这样淘气、暴力、惹是生非,即使受再多的惩罚也不知悔改的本质原因。

因此,讲到这里已经可以把直接类“行动——反应”的体罚教育中的“教育”二字去掉,将它归为体罚了。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


拉齐校长是一个冷酷无情,不带一点爱和人文关怀的人。他没有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心,所以在他的管理之下,这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冷酷恐怖的“监狱”。孩子们在这里感受不到一点的爱,没有一丝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将心中的不安,化作淘气和暴力,以此为报复校长对他们的“虐待”,使学校彻底变成“池塘之底”。

拉齐校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教育失败者。

02

从马修对“池塘之底”的学生们的爱,看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爱人”

樊迟问任,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教育,一直贯彻着爱人的思想。在教育面前,他对学生不仅真诚,而且还爱他们,也教育他的学生要有爱人之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爱的教育。这是一种孝弟之爱和忠恕之爱相融合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是教育人要学会尊重人,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教育者在爱学生,让学生充满爱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从而形成一种爱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要爱学生?

罗斯尔在他的《正义论》中提到:“假如家庭教育是正当的,假如父母爱那个孩子,并且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关怀他的善,那么那个孩子一旦认识到他们对他的明显的爱,他就会逐渐的爱他们。而且会把这种对父母的爱扩展到爱其他人。”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被爱的体验是人产生爱他人行为的动力。


爱,对于世上的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字眼。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教育者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被爱,学生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就是爱的教育的践行者。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这是一种迂回类“爱的教育”,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和耐心,用真诚和爱去感化、影响学生的教育方式。马修爱着他的学生,也让他们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爱。

①对学生的关怀和拥护:

  • 在马修找到设置陷阱伤害麦神父的那个孩子就是葛贺克时,为了保护他不被校长打骂、关禁闭和罚打扫学校一个月,马修为他隐瞒,找校长放了被冤枉的学生,并让校长给他自己惩罚学生的机会。


  • 当马修发现有三个学生偷了他的乐谱,却被其他老师发现时,原本被气急的他,却帮这三个学生瞒着其他老师说他是在教他们唱歌。


  • 在校长不在学校时,带着学生们出去后上玩耍,让孩子们好好放松一下。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②用音乐凝聚学生们的心:

马修带着自己失败的音乐家梦想,带着全班的学生组成一个合唱团,教他们唱歌,并向校长取得比赛表演的机会。从未一起做同一件事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在这个合唱团一起唱歌,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令他们开始懂得了团结,懂得了爱,让他们开始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③真心爱学生、为学生着想:

马修在发现学生皮埃尔有个天赐的嗓子,是天赋异禀的歌唱家时,用尽心思让这个学生开始开嗓子唱歌,训练他唱歌,尽可能的发挥出他的天赋,并且帮他寻找进音乐学院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大展才华,成为一位真正的歌唱家。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关于教育,马修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问题孩子,都是需要关爱的。孩子们好不好,只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问题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迷了路,他们需要个有爱的引路者,把他们走上原来的光明路。

马修是用爱的教育去教育学生的,他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关怀;他不仅爱学生,还教会了学生懂了爱,教会学生学会去爱;即使他最后被解雇了,他也成为了学生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救赎者,化作了希望之光照亮了他们的童年。

就像电影里的合唱歌曲《Les Choristes》其中一句歌词: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

孩子们迷了路

向他们伸出手

拉他们一把

步向往后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

希望之光

生命中的热忱

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

转瞬消逝被遗忘”


我想起了另外一部教育电影《嗝嗝老师》,嗝嗝老师面对14位来自贫民窟的问题学生,不像其他的老师和学生那样,排挤、不尊重,甚至是放弃他们,而是用爱和耐心去教育他们。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在嗝嗝老师的学生们因闯祸而将被开除学籍时,她向校长为他们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她一个个去家访、一个个交流、一次次鼓励他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用另类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欢乐的环境中学习,最终让这些问题学生成功用合格、优秀的成绩争取继续在学校读书的机会。同时,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去感化学生,引导他们走回“正道”。

有人说:“马修,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恰恰觉得马修不仅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音乐家,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学监。孔子爱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放牛班的春天》想要表达的对暴力、冷酷、黑暗等体罚的批判,对美好的关怀和爱这一主题十分契合,相得益彰。

“爱的教育”思想贯穿着马修的一生,他有一颗“仁爱”之心,有耐心,是真正的在用爱的教育去“爱人”,去爱学生。而“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从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看《放牛班的春天》:爱,才是问题小孩的救赎


结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委婉而层次分明的。作者用不同教育方式的叙述视角下,其蕴含着孔子爱的教育思想的主题被慢慢剥开、舒展,“教育爱”的哲学理念被读者渐渐领悟。

电影里用“爱”去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哲学思考需要我们慢慢消化、细细品味。

檀传宝:《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爱的解释及其教育实现——孔夫子的“仁”与诺丁斯的“关怀”概念之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