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哪些然并卵用的发明?

农村一山货


要说古代的发明,在宋朝之前,我国不弱于同期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还遥遥领先,让其它国家望尘莫及。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并影响至今。

但除了这些实用性强的发明之外,古代人也会脑洞大开,发明、创造一些“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东西。

【曲裾素纱褝衣】

比如马王堆辛追夫人的“曲裾素纱褝衣”,这件衣服薄如蝉翼,全衣重量还不到一两,据说折叠起来还可以放进火柴盒里。



虽然说这件衣服的“科技含量”极高,现在国内最先进的纺织企业也不能“复制”出一件,但从衣服的功能性方面来讲,这件衣服完全不能起到御寒或者遮羞的作用。不过“观赏性”还是很强的,如果放在现在的闺房之乐中来说的话…咳咳!

【鸟嘴防毒面具】

14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那就是“鼠疫”,不过当时的欧洲人称之为“黑死病”。

“黑死病”的感染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让当时的欧洲人惶惶不可终日,这场瘟疫不仅肆虐欧洲,还散播到全球其它地区,共造成了7500万人死亡,其中有2500万人为欧洲人。

正是“黑死病”有着极高的病死率,所以当时的欧洲人会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即使有些预防根本不管用,但却给当时欧洲人一些心理安慰。其中,“鸟嘴防毒面具”就是当时的欧洲医生发现“黑死病”是由空气传播后发明的。



当时的人什么东西一股脑全往面具里塞,有龙涎香、鸦片叮(这是解毒还是吸毒?)、没药、玫瑰花瓣、青薄荷、樟脑等,不过当时的防毒面具根本就没有很好的过滤系统,能不能过滤空气中的病菌也未可知。


荼白Rain


古代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很多生产生活中方便实用的新物品,但这些发明也不是每件都有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下面列出的两项古人的发明,就是那种“然并卵”的代表之作,列举起来博君一笑。

一、鱼鳔避孕套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安全套就出现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那个时候被称做阴茎套,功能并不是防范疾病和避孕,它和女性佩戴的首饰一样,被当作装饰品,这时候的避孕套并不会在性生活中使用。男人挂在身上,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安全套诞生于1640年前后,是利用鱼鳔制成的,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鱼膘避孕套一端以丝线缝密,另一端的开口可以锁紧,防止滑落。这10个在英国伯明翰附近的达德利古堡发现的安全套,曾经在荷兰举办的性爱展览中展出过,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像枯叶一般干硬。

据记载,这类安全套很难在需要时马上派用场,因为事先要以暖和的奶将安全套隔夜浸软,才能使用。我们可以想见,情急之时,你能等它泡十二小时么?而且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丝线并不能完全使其密封,所以起不到什么避孕作用。

日本人曾发明过两种安全套,一种软质的是由皮革制成;另一种硬质的是由龟壳或是兽角所制造。这只有倭国男女才够胆使用,咱们还是不要试了。

二、火箭飞天器

明朝初年,有一个叫陶成道的人,痴迷飞龙技艺(飞龙就是现在的火箭发射器)。陶成道熟读经史,但不爱官位,他只爱发明创造。有一次炼丹中发生爆炸事件,引发他研究火器的兴趣。陶成道想利用这火器如嫦娥登月一般,将人送上蓝天。

陶成道想骑着一只木制飞鸟完成这个伟大的设想。他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型,让匠人按图制造飞鸟。到了试飞的那天,他坐上大鸟,将四十七支火绑在大鸟身上。然后命仆人点燃火箭。

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此飞鸟用我比生心血,吾已揣摩多日,此飞必成!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只好点燃鸟尾引线,只见火箭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飞去。接着飞鸟全身喷火,冲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飞鸟翻滚着摔在山脚之下。。。陶卒。


宰少


说到发明,往往延伸出的就是非常高大上的名称,会涉及到专利申请,个人品牌等等一系列东西,但是历史上有那么一些发明,脑洞打开之余觉得异常愚蠢。

百叶窗太阳镜

1956年一个平民研发的,名字不是很清楚了,看起来像是一个墨镜?

当时看起来是真的没什么用,真真是一点都不潮流,感觉整个人眼睛之前多了几根线条,差点就要让人笑死,但现在类似的却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不得不说,时势造英雄。

但同样的,好像确实没什么软用。

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

看到上面的是不是想到什么东西?在那个时候叫做“电视机燕京”,不得不说有点拉夸,由雨果·根斯巴克(科幻之父)在1963年发明。

当时的显示器还是非常大,科技没有发展到那么回事,所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想法罢了,然后在当时可谓是鸡肋的鸡肋,光这个天线就可以说非常蠢了。

现在,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虚拟现实设备”,又重新拿起来了,似乎又变得很有用。

检测番茄痛苦的电仪表

L·罗恩·贺伯特创立了一个奇葩宗教,叫做“山达基教”,如果了解这段历史的就会引申出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阿汤哥,阿汤哥就是信奉这个教派的。

贺伯特1968年发明了一个叫做“心灵电仪表”,名字非常的高大上,并且每个人入教必须购买这个设备,并且设备价格略微高昂。

这个仪器能够检测番茄是否收到痛苦,当受到痛苦的时候,仪器会进行转动,最后得出结论“番茄在被切割的时候在嘶声尖叫”。

飞行器

嗯,名字是真的非常秀,也非常的霸气,包括现在我们还在研究这个玩意,但是让一个人便装飞起来还是难度很大。

当时研发出来的时候,以为人可以轻而易举上天了,结果这老兄从几米处摔下来了,不得不说,还是非常的鸡肋,只能短时间离开地面。

模拟飞行器

上面这个图是发明者利奥·瓦伦丁在1955年挂着测试,当时的他感觉是非常的良好,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却因为这个过于膨胀,导致英年早逝。

他因为在这个架子上觉得自己飞行器试验成功了,所以穿着这个东西从飞机上跳下来,额...这是瓦伦丁先生最后一次测试。

防抢公文包

说实话,这个公文包属实是有点蠢的,蠢到我怀疑设计这个公文包的人是不是不正常。


只需要按动一个开关,公文包的底部会自动打开,然后,然后包里面的东西会自己散乱飞出去。

我估摸着是考虑劫匪不喜欢捡东西,这么多东西飞出去就可以让劫匪放弃想法,实在是优秀。

结语:

奇葩的发明必然是奇葩的人,就是不知道这些发明者,发明了这些东西,到底是作何感想,毕竟实在是太鸡肋了。


笔下点史


“然并卵”是2015网络新词,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词,指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很高端,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

木牛流马,然并卵的发明,有没有?是不是?算不算?

一、当时的记载:

当时的生产条件简单,远不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

如果当时把"木牛流马"写的神乎其神,所以我们更相信它的真实存在。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我就真的相信它存在了。

看一下《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

《三国演义》: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

从记录来看,应该是发明了此物,且排上了大用场。

二、何为木牛流马?

据说木牛流马,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孔明在北伐时期时使用过,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应该是木头制作的人力车,能在山路上行走,特别适合有坡度的地方。两边带有箱子,可以运送货物。

三、木牛流马长啥样?

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也有记录:

"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

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据说后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也做了发明改进,但是也只是道听途说。

如果有,那么是杠杆的原理,可以省力气是真的。就像“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起地球”,原理应该是一样的。不论怎样,诸葛先生能开动大脑,即使真的不存在,有此想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四、当代有没有?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是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不但被一直被传颂并应用,效果又那么好,为什么现代人不去继续把它应用在实际中,或者进一步的发明改造,为民造福呢?

其实,我们现在的发明更多更先进,把古人的一些发明淹没了一些。但是不可否认,古人的很多发明还是让我们现代人为之叹服的,并且从未被超越。


历史漫谈君


我说一下几个然并卵用的发明,发明者属实有点东西,脑洞很大,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少许使用场景的情况,才没有达到发明实际的作用。

粘性炸弹

又叫74号反坦克手榴弹,这种炸药包两面都有胶,是在二战中英国人针对坦克的发明产品。发明者是这样想:在手榴弹上涂上黏黏的胶,然后扔向坦克,就黏在坦克上了。然后坦克爆炸,赢得战争!

它有两点缺陷:不能黏附布满灰尘和泥土的坦克和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针的话,玻璃球很容易就会黏上制服。

万万没有想到刚好德国人貌似不怎么爱干净,坦克都脏得很,车身都沾满泥巴,黏黏手榴弹根本黏不住敌军的坦克!

但东西生产出来还是要用的呀,于是机智的英军要求士兵跑到坦克边上,用手确保手榴弹黏在坦克身上,然后士兵有 5 秒的引爆时间可以逃跑!但意外的危险系数也太大了,更何况前面有说过手榴弹极有可能粘在士兵的衣服上。

圆形战舰

在俄国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人制造了一种看上去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圆形战舰,一艘战舰装备了23.5吨的弹药。

圆形战舰是将打击威猛的火炮放置在战舰中间,初衷就是可对敌进行360度无死角的攻击,但是因为圆形的稳定性不高,并且在发射火炮的同时,强大的推力可让战舰旋转起舞,一启动就无法控制,乱射一通,导致打击命中度很不理想。

打不中敌人就不用说了,就连战斗种族的海军士兵们都晕船了。最后只能放弃了该战舰的打造,是一款失败品的发明。

空气炮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研发的压缩空气炮,针对敌军的空军飞机。这种炮根本就不需要用炮弹,只要有空气,这个炮就能发射,听起来厉害了。武器的有效射程达到了400m,而且威力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在200 米外击穿 2.5厘米厚的木板。这发明设计目的是需要在地上击落飞机的,然而事实是,飞机跟木板不一样的是:飞机是会动的!

这个空气炮缺少跟踪发射系统,根本就无法准确击中在空中飞行的目标,只能打击静止的物体。反而这款武器由于庞大的体型,太过显眼,成为美军的轰炸目标,直接就被美军一炮给炸掉了。

枪盾

枪盾正是它的名字一样,它的中心是一个带枪闩的盾牌,亨利八世给他的护卫配备了 100把这样的枪,同时拿着盾牌和枪,我是不是就是天下无敌了呢。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金属材料的盾牌重死了,而且会挡用枪的视线,护卫拿着这玩意根本无法瞄准和攻击敌人。

潜水坦克

二战期间德军的海狮计划中对战英国的发明产品,把坦克做了防水处理,潜水坦克的发动机进气口进行密封,并且加装通气管以保证发动机在水下可以正常工作。全车的车门与其他开口全都由橡胶制成的薄膜进行密封。此外还将会加装罗盘和专用的无线电设备以便在水下为驾驶员指引方向,听起来就有点高逼格。

为了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英吉利海峡从而登陆英国。试想一下,英军一觉睡醒发现边上全是德国坦克会有什么反应?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坦克做了防水处理,却没有做爬石头处理,英吉利海峡海底全是大石头,坦克根本翻越不过去,中途停下来还会陷到海床里面,士兵就只能弃坦克逃跑了。


叨说历史


最一线的项目实战,最硬核的技术博客。


我是不正经来答题的,认真的读者,请您略过。

古人,我捡知道的说。

李靖、红拂、虬髯,世称风尘三侠。

李靖最爱喝酒,因此结识了一大批卖酒的风流寡妇。

来,大家伙看看,大唐的风韵:

酒坊街里华灯初上,所有临街的门户统统打开了。

到处都搭上了白布凉棚,棚下摆着摊子,摊前放着供酒客坐的马扎。

还有招牌,黑笔在白布上写着斗大的字:

“张记美酒。十年陈酿,货真价实,搀水断子绝孙!”

“刘记美酒。精心勾兑,加有党参、当归、红花等十种珍贵药材,十全大补,活血壮阳,领导洛阳新潮流!”

“孙记美酒。便宜、便宜、便宜、真便宜!好喝、好喝、好喝、真好喝!!先尝后买,备有便民容器……”

“常记美酒。醉死不偿命!”

我要说的不是酒。


我们现在知道,李靖是个大科学家,大军事家;

其实他还是个大诗人,大哲学家。因为他有这么多的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住在洛阳的祖宅里(那座祖宅是个土墙草顶的房子,草顶露了天,早该换草了),有时

跑到街上来当流氓聊以为生。

他精通波斯文,从波斯文转译过《几何原本》。

不但会波斯文,而且会写淫秽小说,会作画。

后世的人们说,李卫公之巧,天下无双,这当然是有所指的。

从年轻时开始,他就发明了各种器具。


卫公神机车——开平方机

这机器什么模样?

那东西是一个木头盒子,上面立了好几排木杆,密密麻麻,

这一点像个烤羊肉串的机器。一侧上又有一根木头摇把,

这一点又像个老式的留声机。

你把右起第二根木杆按下去,就表示要开2的平方。

转一下摇把,翘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

摇两下,立起四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

再摇一下,又立起一根木杆,表示2的平方根是1.41。

千万不能摇第四下,否则那机器就会哗喇一下碎成碎片。

这是因为这机器是糟朽的木片做的,假如是硬木做的,

起码要到求出六位有效数字后才会垮。

不要觉着这玩意儿没什么用,可以打仗!

太宗皇帝管这机器叫卫公神机车,装备了部队,

打死了好多人,

有一些死在根号二下,

有些死在根号三下。

不管被根号几打死,都是脑浆迸裂。


卫公神机筒——唧筒

李靖还发明过救火的唧筒,打算卖给消防队。

但是消防队长说,猴年马月也不失次火,用水桶也能对付。

这个发明就此没卖出去,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卖给了大唐皇帝。

当然,卖了的唧筒是铣铸的,不喷水,而是喷出滚烫的大粪

这东西既不能救火,也不能浇花,只能浇人

浇上以后就算侥幸没有死掉,也要一辈子臭不可闻。

皇帝把它投入了成批生产,命名为卫公神机筒。

假如老百姓上街闹事,就用屎来浇他们


手摇鼓风机

李靖年轻时只卖掉了一件发明,那是一架用手摇动的鼓风机

他把它卖给了邻居的饭馆,卖了二十块钱。

做成了这个买卖之后,他高兴得要了命,以为从此自己有了正当的生计,不用再当流氓了。

在此之前,饭馆里都用人来吹火。

每个灶眼都要雇五个人,手持吹火筒轮番上前。

有些人干了一辈子,就再也用不着吹火筒。

他们的嘴唇长了出来,好像鸭子,稍一用力就能形成个肉管子

谁知过了不到三天,人家就把被火烧糊了的鼓风机送了回来,不但让他把钱退回去,还想要他包赔几乎造成火灾的损失。

其实卫公做的鼓风机再好使不过,只是不能倒过来摇

假如倒过来摇就不仅不能鼓风,

反而要把灶膛里的火抽到鼓风机里,把木制的叶轮烧着。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再好的发明到了蠢货手里也不能起作用。

可惜的是这世界上的蠢货总是那么多。

但是人没法子和蠢货争论。

人家要他退钱,他就老老实实地说道:花完了,退不出了,

然后就伸出额头来说道:打几下罢。



结束,感谢王小波!

为什么要感谢王小波?

没有王小波,就没有这篇文章!

没有王小波,就没有《红拂夜奔》!

没有王小波,生活不快乐!

可惜王小波已经没有了!


程序员小助手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时代不是很久远的发明,妙趣横生。

太阳能点烟器

阴天或是下雨天的时候,这玩意咋用?这年头,点烟也是个技术活。


面条吹冷机

吃个面条也是蛮困难的,我觉得还是动动嘴,吹一口仙气好一点。


360度无死角雨衣

来自日本岛民的脑洞发明,这东西倒是可以遮挡前后左右的风雨,只是有一个问题:凌晨半夜,小巷子里、无人的街道,远处飘来打着这么一个雨衣的白衣女孩,倩女幽魂的既视感。


我们再来看看军事上那些有趣却没实际用处的发明。

动力机翼战斗机

二战时期,德国有着很多脑洞很大的发明,有些确实派上了实际用场,而有的却显得荒诞,无法运用到实处。

德国科学家们想研究可以垂直升降起落的战斗机,经过多次研发,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因很简单:螺旋桨和发动机都在同一个位置,没法儿着落。


沙皇战车

名字很霸气,也是个庞然大物,1917年8月的时候,第一辆样车出现在沙皇本人面前展示,重达60吨,两个大轮子直径达九米。然而,体型巨大也意味着机动性不行,沙皇战车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在沙皇面前演示的时候,连人为设置的障碍物都跨越不了,当场就被否决了。


独轮坦克


来自英国人的发明,早在一战前就有了这种理念,只不过技术受限,在到后来人们认识到这玩意确实没啥实际作用,就一直停留在图纸上。


贱议你读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重新发明了人力明轮船。


据《南齐书》记载,祖冲之曾经发明过一种“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人力明轮船,但缺乏详细记录和实物印证。


在唐朝时,杭州知府李皋真正造出脚踏明轮船。他命工匠在舷侧或艉部装上带有桨叶的桨轮,靠人力踩动桨轮轴,带动轮轴上的桨叶划水前进。这种船很快作为战船使用,并被称之为“车船”。



南宋时候,车船进入鼎盛时期。南宋官军不仅建造大量车船,而且形式更大,最大的长“三十六丈”,多达20-24对明轮,能载战士三百多人。在征讨杨么义军的战斗中,双方都动用了这种大型车船,在洞庭湖里展开大战。宋金采石大战中,宋军也使用车船撞击金军船只,令完颜亮一筹莫展,无法渡过长江。


但是在元朝以后,车船在实际使用中逐渐失去了踪迹。可能是因为明轮易坏,不适用于民用运输,逐步被桨撸所淘汰。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车船突然又现身于中国沿海和内河,作为战船来迎战英军。


这一现象,被英国人所记载,他们认为是中国试图抄袭他们的蒸汽明轮船。但实际上,应该是清朝官府翻出了古书,按照古书记载重造了宋代车船。当然,这一动机肯定是受到了英国蒸汽轮船的刺激,某些官员希望从古书里找到对付“船坚炮利”的方法。


结局可想而知,在英国蒸汽轮船的炮火下,什么车船和帆船都是炮灰。



博物馆的狐狸


中国古代有一个发明很典型,那就是火药!

现在看起来,火药的发明非常伟大,影响了世界历史走向。但史实中火药发明后,有几百年时间都处于“然并卵用”状态。

火药发明后几百年,都是一种纯粹的食品

从现有记载看,至少在南北朝时候,火药的基本配方“硫磺+硝石+木炭”组合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隋唐时期成为比较普及的丹药配方。然而整个唐朝时期,火药都是作为这种食用丹药存在的,从来都没派上军事用途。

火药最早的战场使用记录,据称是唐哀宗初年(904-905年),郑璠攻打豫章,“发机飞火”烧了豫章城门。但这个记载很有争议,“飞火”可以是任何燃烧物质,武断认定是火药很不严谨。但一般来说,火药作为武器使用大概是在五代时期才开始的。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可以认为是对五代火药发展的一个总结。

可见,火药从发明到真正走上战场,是一个非常漫长和无奈的过程。

唐朝火药的花式吃法

我们再回到唐朝,这时候的火药纯粹只有食用价值。我们从唐代《轩辕兼帝水经药法》里,可以看到火药的各种花式吃法:

第一神砂石水

神砂一斤,研如粉细,以井花水飞三次,晒乾。锦彩龙芽四两,苦酒一升,入银石器中同熬之,酒尽为度。再以井水,飞去锦彩龙芽草末,日乾为度。后以胆石、硝石各四两,同研细。……又如人服之一蛤盏,能则时尽,退水泽秽,立可长生,目视鬼神,无寒暑……服之三盏,百日自然天真之道,脱离尸骸,直超三界,可作上仙之体,证无为物外之身也。

锦彩龙芽可能是某种花,加上神砂(朱砂)、苦酒、硫磺(已提前伏火炮制在内)、硝石等一起炮制,吃下去能长生不老,再多吃能直接成仙,还是高级上仙!

第五海浮石水

海浮石一斤,研如细粉,以井花水飞三次。用海带二两为末,苦酒三升……又以胆硝石各四两,同研细匀,入药……如人服之一蛤盏,只可入水不溺。服三蛤盏,谒龙王,自然於契矣。

海带,加上海浮石、红莲花药、苦酒、硝石、硫磺等物一起炮制,吃下去能修成“避水法”,直接和龙王做朋友。

第二十二磁乌石水

磁乌石一斤,研如粉细,以井花水飞三次。用蛇麻叶二两为末,苦酒三升,……以胆硝石各四两,研细匀……如人服之一蛤盏,别无他效,只可百刃交加之中,其刃不能伤害也。兼可破一切顽硬之物,坚柔手到自然碎拆也。

蛇麻叶(啤酒花的叶子),加磁乌石、苦酒、硝石、硫磺等物一起炮制,吃下去就能刀枪不入,一掌下去无坚不摧。

第二十七黄乌石水

黄乌石一斤,研如细粉,以井花水飞三次。百合二两为末,苦酒三升……胆硝石各四两,同研细匀……只可变化黄白二物。每银铜铁锡,先以慢火烧红,入前水内蘸之,应声而绝,可立成赤金也。

百合,加黄乌石、苦酒、硝石、硫磺等物一起炮制,做出来的宝贝可以点锡成金。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博大精深,早早就开发出了火药的各种和平用途。外国人总想着用火药去打仗,我们祖先早已经学会吃下火药,来掌握各种超能力了。(作者: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为了纪念世界航天第一人的万户雕像)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古代人其实十分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发明一些物品来便利自己的生活,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对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发明,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发明都是便利人们生活的,也有一部分发明都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然并卵”。

(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

地动仪

或许有很多人会有疑问,伟大的地动仪是我国的地理学家张衡所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探知地震的仪器,全称为候风地动仪。地动仪整体类似酒樽,上面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巨龙,并且每条龙下方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如果任何一方发生了地震,该方向的巨龙口中的铜珠就会落入蟾蜍的口中,由此可以观测到地震发生的方向。看上去确实让人感觉十分奇妙,但它的功能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并且地震数日后才能知晓,所以用处并不大。

(地动仪)

火箭

其实最早的火箭,真的是将火把装在箭中,然后发射出去的,被称之为火箭。最开始人们发明出火箭是为了加大远程部队的破坏力,大多运用在战争中,但是到了中国明朝,有一位官员——万户陶成道。作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他突发奇想试着利用火箭飞天,将47根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在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在用打风筝可以平稳的落地。想象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万户点燃了火把,飞椅确实飞上了天空,但是片刻间火箭发生了爆炸,万户与燃烧的飞椅跌落了下来。

(万户飞天所制作的火箭飞椅与风筝)

结语

其实,虽然古人有许多“然并卵”的发明,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创造出许多让我们现代人都为之叹服的发明,并且为我们现代人的发明提供了思想与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