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看,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给社会带来什么?

手机用户6410156421


从长远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从长远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

一,人口集中,不利于防疫。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加大了人口流动幅度,增大了人口流动频率,容易成为病毒的传染源,疫情的集散地。

二,加重了局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压力,造成物流,车流,人流的拥挤,导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承压不均,从全局来看出现高峰,过载,系统出现“肠梗阻”。

三,极易成为核大战,化学战,生物战,细菌战,气象战的打击重点。

四,发达国家不提倡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德国是发达国家,德国强调城市均匀分布,均衡发展,不追求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好处是基础设施平均受力,承压,不会出现短板和阻滞现象。


易k园


人类自古都是分散居住,所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说国家所有的地方,都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各居一方,相呼相应。

如果全国人民都挤入大城,不利于国家发展,国土得不到充分利用,吃的,喝的来回运输,造成压力,浪费能源,安全事故频出。物价加上运费,造成市场价高,产地产品卖不岀去,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人口过度集中,一但遇上瘟疫后果不堪设想

人口过度集中,一但遇上天灾后果非严重。

人口过度集中,一但遇上……预科不到的事件……

总不赞称人口过度集,或特大城市,最好还是分散居住为易。


北朝一人


我国对大城市有明确的定义,城区人口在100万-300万的城市,成为大城市,300万-500万是一级大城市,500万-1000万成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成为超级大城市。

那么我国符合大城市的数量,超过了100个,但是符合超大城市的,只有北上广深,武汉、成都、重庆、天津,一共八个城市。

其实除去郊区人口,真正意义上的,超大城市,我国目前只有北上广深,也就是一线城市。

那么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呢?

蒋老师认为,最大的价值就是资源的高效组合利用

所以,越来越多优质资源向大城市聚集,比方说医院,如果你要去好医院,那么肯定要上大城市,这样医院可以做到,辐射半径尽可能汇集更多的人群,同样的大学也是一样,你很难想象,一个大学,会建在一个农村吧,越好的大学,越往大城市建设。

企业总部也是一样,一般城市越大,越繁华、就会有越多企业总部迁移到此。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超级城市所占的经济比重是最高的,比如墨西哥城,比如东京、比如纽约,比如伦敦,新加坡等等。

而我国,未来30年,至少需要15个超级城市。


蒋昊说经济


目前,赚钱越多的城市,社会责任越小!

  • 人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青年流动劳动人口!
  • 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主要抢青年流动劳动人口,不养其父母、子女,人到中年也会被置换!
  • 处于食物链次层的只能抢户籍人口,养其老,也养其父母、子女!
  • 食物链最下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培养成人,远走高飞!
  • 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越高,劳动人口越多,社会责任越小!
  • 这很可笑,一边靠人口红利发展,一边却抑制新生人口!
  • 本质上是吸血,自身造血功能极差!
  • 穷人读书,富人招仆!培养学生和使用学生者差距很大!城市在校大学生比例越高越穷,这是中国怪象!
  • 靠人才发展的超级城市,反而不重视大学教育,摘桃效益更高!
  • 大力卖地,推高房价,收取利益,流动人口无力置房,迫使新人加班工作,无力婚配,人到中年,黯然离场。再娶新欢,新鲜肉再登舞台!
  • 不要迷恋GDP和人均 GDP ,如果按劳动人口产值和赡养、抚育付出加权计算,不但效益不高,可持续性也差!
  • 以二层的西安为例看看
  • 西安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周边低迷,越靠近西安越差
  • 辐射是笑话,吸取营养才是真!
  • 以西安为中心,按距离向两边扩散,越近发展越慢!

最终导致生育人口大幅下降,无可吸之营养,自身又不健全,逐渐老化,萎缩!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集中消费,集中排放,集中污染,集中传染。在战时可以节约敌人的核弹。


长安借东风63583187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预计地球上三分之二的人将把城市化地区当作自己的家。这种趋势在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将最为突出:全球90%以上的城市增长发生在这些地区,每年向城市地区增加7000万新居民。


这是好还是坏?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Gilles Duranton在《世界银行研究观察》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他深入研究了这种关系。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程度与其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两个变数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只得到部分了解。Duranton在审查侧重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影响的研究时,试图确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主要发现包括: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都发现,生产率结果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积极、稳健的统计关联。研究表明,“一个人口多10%的城市,其工资水平会提高0.2 - 1%。”


2、考虑到两种可能的偏见来源——生产率更高的城市吸引更多的工人,以及生产率更高的工人被自我选择到更大的城市——这种效应会缩小。集聚研究的结论是,在更发达的经济体中,城市和城市化对工资水平存在一种因果静态效应,但这种效应仅代表城市人口或密度与工资水平之间已测量的关联的一半左右。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控制了潜在的偏差之后,这种影响也较小,但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Pierre-Philippe Combes、Sylvie Demurger和Shi Li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外部集聚性为10%至12%,而较发达国家为2%至4%。


4、在理论文献中,提出了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匹配和更多的学习是大城市生产率提高的驱动因素。然而,Duranton指出,很少有实证研究关注发展中国家集聚效应的来源。


5、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如2009年Carlino和Hunt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Duranton总结道,“虽然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更多关于吸收现有知识比生成全新的知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创新活动通过吸收外国知识和确保它扩散到其他国家。”


6、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作为创新中心,但未能像发达经济体那样,将成熟产品的生产转移到第二专业城市。作者的结论是:“更先进、更成熟的产品都是在大城市生产的。”这种情况可能会使这些城市变得比它们应该的规模更大,并加剧拥堵。成熟的产品最终也会在最昂贵的城市以更高的成本生产出来。小城市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不得不生产最落后的产品。


7、城市作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创造了“城市系统”,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城市之间存在一些关键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充分发挥其潜力。首先,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包括一个庞大的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土地市场也是如此,那里的土地被分割成拥有适当产权和租约的小块土地,以及非法占用的土地。

杜兰顿总结道:“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抵制城市化。”城市通过提高工人的生产力来提供短期效益,同时通过提高工人的学习水平来提供长期效益。作者指出,“人们可能会试图走得更远,试图‘培育集聚效应’。”不过,我们应该抵制这种诱惑。我们对集聚的来源了解得还远远不够,无法在这方面实施任何有意义的政策。”


金融见闻录


建设超大型城市有利有弊,具体的结果还有待观察,目前暂时不宜过早做出结论。特大型城市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具体的规划以及顶层设计需要反复斟酌、科学论证。不是什么非专业人士,比如“网红”或大V轻易做出结论的。

由于我国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自媒体风起云涌;导致诸多非专业人士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实,任何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都是轻率的,有悖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标题涉及范围太大,本人仅从社会管理这一块谈起。比如上海,其社区管理功能的齐全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记得2008年上海浦东张江地区,某小区建在农田边上,但是,小区的各项功能却十分健全,银行、邮政、出行,乃至缝缝补补,都有人为之。

小区外面的“黄包车”排队等待客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自己的家乡未必这些遵纪守法;但是到了上海就马上循规蹈矩了。这就是社区功能的力量,亦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体现。

如果超大城市的管理系统,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就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或许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

专业的问题还是由专业人士来解答;而且必须听得见专家的各种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才能将超大城市建设好!



陆燕青


计划经济那个年代是,“索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而在“市场经济”下,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天地之别!,在“市场经济”引导驱动下,住房,医疗,教育,物价等社会问题,反映了发展“城市化“的实质是一“伪名题”,,,-



欧阳格鑫253754401


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也有提倡去中心化的。

1,城市能力是直接移风易俗,改变生活节奏,社会化分工合作,使人类社会运行效率提高,各个要素集聚和分布,充分保障和改善居民生产生活,人们求同存异守望相助相互协作开创未来。可观的收获,真实的预期,顺畅的规划,高效的管理,充分的保障,促使群居和城市化,生活更加美好

2,随着城市化深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能源资源紧缺影响生产生活,部分要素过度集中影响利用和扩散,环境耐受能力严重削弱,公共安全卫生健康规则秩序等社会运行因素矛盾越发突出。所以大家愿意中小规模的城市化,不愿太挤太乱太杂,一些有条件的公司企业实体就直接找地规划,在空间上超脱于城市,自各自为政。去中心化应运而生。

3,城市化需要投入,大城市投入大,功能必然稳健全面协调,中小城市虽差一点,但是可以根据禀赋协调创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傍着大款就要抱大腿,要想日子过得好,还得勤劳起大早。

4,个人建议中小城市比较靠谱,人有一定自由度,环境承载力有一定保障,运行效率虽然低一点,但是可以满足需求,相邻城市互联互通互助互动,没事能发展,有事能应付。


大懒虫1984


研究人类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人口是不断聚集的。人口达到几百人之后就会形成村庄,达到几千人之后就会形成急集镇,有几万人就会形成城市。在中国有不少县一级的县城,人口就是几万人。到了市一级的城市或者到了省城,人口的规模就变得更大了。要是到了纽约、东京、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人口就是千万级别的了。

那么城市带给这个社会什么样的好处呢?人口为什么要从分散的乡村聚集到城市里面去呢?从长远来看,城市对人类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要想提高效率的话,就得分工。分工时,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影响效率。而城市恰好能够把所有的环节整合在一起。就像木兰词里面说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那么一批骏马,短时间内就可以装备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城市,这种商品分布在不同的村庄,那么购买起来就十分不便。

越到了近代城市对推动经济的发展重要性就越凸显。尤其是城市化率非常高的国家,80%的人口都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那么城市也贡献了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产出。工厂、车间、银行、美容院等市场主体,绝大部分是分布在城市。这些市场主体是产生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在日本,如果把东京给毁灭掉,那么该国的经济至少要倒退20年。

再比如,向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他一年的GDP有3万多亿元,超过了我国中西部大部分的省份。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创造出来的财富超过面积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省份。这就足以说明城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城市对一个国家和人类社会文化、教育、安全很多个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很多人理解不了城市对安全的作用,但是在古代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在古代,城市四周都有城墙,最大的作用就是保卫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