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戰經過

澎湖海戰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在澎湖海域殲滅明鄭軍主力,收復澎湖,統一中國領土過程中的一場決定性海島攻防戰役。

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始,清政府採取了“更名田”的政策,全力發展農業,增加國家收入。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清政府恢復了福建水師的編制,在江蘇連雲港,山東登州,廣東惠州等各地廣設船廠,仿照明鄭水師,製造大型戰艦。

康熙二十二年,清王朝開始進行部署,命令全國各地的大型戰船,盡數集結在福建沿海,用於給養輸送,任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

澎湖海戰經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3000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

十六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以速度快的鳥船當作先鋒。但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施琅隨後再派出第二波鳥船部隊,交戰不久後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船隻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澎湖海戰經過

施琅見狀趕緊突入鄭軍,想解救被圍困的船隻,卻被林升率軍包圍。施琅在交戰中被火銃射傷右眼,林升也被大炮打斷左腿。林升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琅藉機撤離戰場。

施琅於十七日返回八罩島,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琅擊退。 施琅趁勢於十八日佔領虎井嶼、桶盤嶼。二十二日,施琅決定發動總攻擊,將艦隊分成三路進攻,剩下約80艘當後援部隊,從內塹攻入牛心灣,讓鄭軍誤判清軍要在此地登陸。

澎湖海戰經過

天亮前,開始颳起颱風,海上吹起西北風,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於優勢,清將朱天貴被炮擊而死。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鋒面帶的影響,海上開始吹起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並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鄭軍全面崩潰。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餘部隊從吼門退往臺灣,澎湖各島的鄭軍都向施琅投降。

澎湖海戰經過

澎湖海戰可以說是清鄭雙方帶有決戰性質的一次作戰。鄭軍在澎湖海戰的失利,極大地動搖了鄭氏軍心,使其多年來所依恃的波濤之險的優勢瞬間蕩然無存,此時的臺灣遠懸海外,進退無據、戰守兩難,為統一臺灣本島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