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持证上岗”……当心!这类犯罪又双叒升级

买的口罩好不容易到货了,却发现口罩变“口纱”,薄如蝉翼,一撕就烂。


“直播带货”“持证上岗”……当心!这类犯罪又双叒升级

边看直播边“剁手”成为网购新方式,可网红带货“翻车”不断,更有人为了主播“知假买假”。


“直播带货”“持证上岗”……当心!这类犯罪又双叒升级

打“老中医”幌子,鼓吹治疗奇效,拿着“剧本”套钱,葫芦里卖的还是假药。


“直播带货”“持证上岗”……当心!这类犯罪又双叒升级

面对这些乱象,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重拳出击。2019年,广州市检察机关共批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28件304人,起诉

118件256人,涉案金额5700万余元人民币。

经办案分析,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呈现四大新趋势 。

无证小作坊依然多,“持证上岗”为新业态

为逃避打击,伪劣商品的制造和仓储场所往往集中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等的出租房屋或仓库,属于无牌无证小作坊式生产。近年来,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一些犯罪分子为掩人耳目,转而注册正规公司、申请营业执照,以便“正大光明”制售伪劣商品。

➣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有25件利用正规公司名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为了使消费者更加信服,有的犯罪分子还主动去相关部门检测商品并出示证书,甚至在添加非法物质后,仍主动向检验部门申请检测质量。

➣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崔某清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其所属公司曾委托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对涉案咖啡进行检测,以证实涉案产品为合格,但该检验报告只是一份咖啡成份的基本检测,没有对非法添加物进行检测。


以假制假为常态,“以假乱真”为新表现

犯罪分子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使用劣质原材料制假。为应对消费者识假辩假能力的提高,一些制假手段越来越专业,有的采用激光专业打码机、液压机等高科技器械来提高包装的真实性,有的采购相同或相近的原材料,企图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马某玲等假冒注册商标案,其所属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公司工程师,专职负责根据公司提供的化妆品样本进行仿制并配制原料,生产假冒菲某小铺、某芝等化妆品。

➣又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4起在凉茶中非法添加西药案,犯罪分子会根据顾客需求,在罐装好的凉茶中添加相应功效的西药粉,以增加凉茶“疗效”。


生活必需品仍是主角,“美容保健”为新宠儿

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由于需求量大,一直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妆、减肥、丰胸、保健、壮阳等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消费者为了美貌和健康不惜“一掷千金”。

一些犯罪分子也瞄准了这块“大蛋糕”,除了制售假冒伪劣的相关产品,还会冒充资深美容师和医生,吹嘘产品功效以哄骗顾客购买。

➣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曾某群等74人诈骗、销售伪劣产品案,曾某群等人设立“御某堂”中医部门诊后,冒充老中医客服、老师等身份进行虚假问诊,吹嘘产品功效,进而欺骗顾客购买毫无功效的壮阳药,涉案诈骗金额超600万元人民币。


网络销售已成主流,“直播带货”为新形式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消费方式,而购物直播的形式由于互动率高、直观性强、折扣力度大,成为走红的销售方式,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如某些购物平台直播间每晚观看人数高达上千万,每款产品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卖出几万乃至数十万份。然而,随着直播间的数量越来越多,销售的产品类型鱼龙混杂,网络主播推荐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方面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导致直播间假货泛滥,也有一些消费者喜欢主播而“知假买假”。

“直播带货”“持证上岗”……当心!这类犯罪又双叒升级

注意辨假,不贪便宜,理性购买 注重维权,发现线索 积极举报,一起防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