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為何欣賞“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有什麼來歷?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羶, 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孤負了紅 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這是《紅樓夢》第五回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的時候看到的妙玉的判詞。妙玉,是賈府請來的帶髮修行的女尼。她美麗、高貴、有才華,是和大觀園中黛玉、寶釵一樣的青春少女。但是,出身仕宦之家的妙玉從小多災多病,父母沒有辦法才把她舍入空門,這樣她才得以存活下來。

妙玉性情高傲,一般人入不了她的法眼,唯獨對大觀園裡面的“護花使者”寶玉有些好感。寶玉過生日,妙玉叫人送了一張帖子去,結尾署名寫了“檻外人”三個字。寶玉拿到帖子開心之餘又犯了愁,我們這位小爺不知道回帖的署名該怎麼寫好了。於是他就拿著那張花箋去找林妹妹。路上,寶玉遇到了邢岫煙,從邢岫煙得知了這“檻外人”三個字的來歷。

妙玉為何欣賞“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有什麼來歷?

原來,妙玉時常唸叨一句詩“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她的這個署名“檻外人”就來自這句詩,在邢岫煙的指點下,寶玉的回帖寫了“檻內人”,估計妙玉見了會更加認為寶玉是自己的一個知己吧。

那麼,這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到底是什麼來歷,妙玉為什麼又這麼欣賞這句詩呢?

原來這句詩是出自宋朝的詩人范成大的詩句。原詩為:

家山隨處可行楸,荷鍤攜壺似醉劉。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三輪世界猶灰劫,四大形骸強首丘。

螻蟻烏鳶何厚薄,臨風拊掌菊花秋。

范成大生活的時代,那些高官顯貴、有錢人家會修很高的門樓,門檻上會包上鐵,這是權勢與地位的象徵。但是,范成大就用這首詩來嘲笑他們,你就是有一千年都不會壞掉的門檻又有什麼用呢?不一樣得死掉,埋到土裡去嗎?“土饅頭”,指的就是墳。古時候的饅頭,相當於咱們現在的包子,裡面是有餡料的。一個大土堆,裡面躺著死去的人,不就像一個土做的饅頭嗎?

妙玉為何欣賞“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有什麼來歷?

妙玉是一個修行之人,她認為紅塵中的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所有人最終的結局不過是得到一個土饅頭而已。所以,她認為自己看透了世事,脫離了凡塵,是“檻外人”。然而,妙玉總是時時刻刻想著自己是超凡脫俗的,是和世人不同的,覺得自己最為“潔淨”,世人都是“汙穢”的,這個就不免落入了過於刻意的陷阱,反而顯得俗套了。

倒是妙玉的“弟子”邢岫煙為人處世讓人非常敬佩。她對一切事情都是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不刻意、不強求;內心高潔卻也肯遵循俗世的法則,不會故意顯得自己多麼與眾不同。邢岫煙和妙玉相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妙玉好像在表演行為藝術,她的內心確實在追求高雅和潔淨,但是好像怕別人不知道似的,一定要故意做出樣子來給人家看;邢岫煙就像隱藏於市井的“大隱”,不顯山、不露水的。

妙玉為何欣賞“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有什麼來歷?

妙玉喜歡范成大的這句詩,是因為她希望自己勘破紅塵,超越生死;她想要的是“潔”和“空”。這是妙玉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但是,我們知道,按照曹雪芹的設定,妙玉的結局是不好的,她就像一塊美玉落入了汙泥當中,“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與世事格格不入的妙玉,最終也是難容於世。她的理想與追求終於還是化成了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