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为何欣赏“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有什么来历?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 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 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看到的妙玉的判词。妙玉,是贾府请来的带发修行的女尼。她美丽、高贵、有才华,是和大观园中黛玉、宝钗一样的青春少女。但是,出身仕宦之家的妙玉从小多灾多病,父母没有办法才把她舍入空门,这样她才得以存活下来。

妙玉性情高傲,一般人入不了她的法眼,唯独对大观园里面的“护花使者”宝玉有些好感。宝玉过生日,妙玉叫人送了一张帖子去,结尾署名写了“槛外人”三个字。宝玉拿到帖子开心之余又犯了愁,我们这位小爷不知道回帖的署名该怎么写好了。于是他就拿着那张花笺去找林妹妹。路上,宝玉遇到了邢岫烟,从邢岫烟得知了这“槛外人”三个字的来历。

妙玉为何欣赏“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有什么来历?

原来,妙玉时常念叨一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她的这个署名“槛外人”就来自这句诗,在邢岫烟的指点下,宝玉的回帖写了“槛内人”,估计妙玉见了会更加认为宝玉是自己的一个知己吧。

那么,这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到底是什么来历,妙玉为什么又这么欣赏这句诗呢?

原来这句诗是出自宋朝的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原诗为: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范成大生活的时代,那些高官显贵、有钱人家会修很高的门楼,门槛上会包上铁,这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但是,范成大就用这首诗来嘲笑他们,你就是有一千年都不会坏掉的门槛又有什么用呢?不一样得死掉,埋到土里去吗?“土馒头”,指的就是坟。古时候的馒头,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包子,里面是有馅料的。一个大土堆,里面躺着死去的人,不就像一个土做的馒头吗?

妙玉为何欣赏“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有什么来历?

妙玉是一个修行之人,她认为红尘中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所有人最终的结局不过是得到一个土馒头而已。所以,她认为自己看透了世事,脱离了凡尘,是“槛外人”。然而,妙玉总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是超凡脱俗的,是和世人不同的,觉得自己最为“洁净”,世人都是“污秽”的,这个就不免落入了过于刻意的陷阱,反而显得俗套了。

倒是妙玉的“弟子”邢岫烟为人处世让人非常敬佩。她对一切事情都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刻意、不强求;内心高洁却也肯遵循俗世的法则,不会故意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邢岫烟和妙玉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妙玉好像在表演行为艺术,她的内心确实在追求高雅和洁净,但是好像怕别人不知道似的,一定要故意做出样子来给人家看;邢岫烟就像隐藏于市井的“大隐”,不显山、不露水的。

妙玉为何欣赏“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有什么来历?

妙玉喜欢范成大的这句诗,是因为她希望自己勘破红尘,超越生死;她想要的是“洁”和“空”。这是妙玉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按照曹雪芹的设定,妙玉的结局是不好的,她就像一块美玉落入了污泥当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与世事格格不入的妙玉,最终也是难容于世。她的理想与追求终于还是化成了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