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春節前夕,疫情暴發,不僅嚴重威脅著公眾的身體健康,也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心理健康。這次疫情會導致疫情後許多人:一是重演事發時的負面感受,如做惡夢等;二是社交障礙,其主要表現是注意力渙散,社會關係淡漠;三是過度敏感,懷疑社會,傷害自己。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全國去湖北援助的醫護人員四萬多人和湖北的所有醫護人員十幾萬人,以及在這次疫情中確診的八萬多人及其家屬,疫情後都需要心理重建和人文關懷。有鑑於此,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決定疫情結束後,及時在成都舉辦“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後心理重建學術大會”。

  根據心理問題產生的規律,真正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在疫情後爆發。現在,疫情防控工作已基本結束,人們對新冠病毒不再擔憂,但心理學專家認為,疫情結束後不同人群的心理問題才會逐漸顯現。細觀近期發生的不少新聞事件,從被封鎖多日的武漢小區居民的吶喊,到網課大潮中“無聲”的貧困學生,從因搶救失敗而痛哭的醫生,到痛悼親人的倖存者……我們不難感受到一種真實的痛楚、一種情緒的暗湧。在心理學上,這些就是緊急公共事件後常見的社會心理振盪。而我們每個人經歷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就是這種振盪的“個體版”。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儘快採取行動,儘可能減少社會心理損耗,否則,就可能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讓整個社會付出沉重代價。這不是危言聳聽。據有關機構統計,2003年“非典”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中,醫療直接支出只佔整體的一小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經濟損失,都與疫情影響社會心理導致的連鎖反應有關。以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為例,不僅直接受害者產生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很多身處美國的普通人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結束,心理輔導和人文關懷不能放鬆。數據顯示,汶川地震6個月以後青少年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高達9.7%左右,而“非典”兩年後有10%左右的受災人群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如果遭遇親人去世,個體創傷會持續更久。在不同階段,醫護群體及親屬也會遭遇不同的心理問題。應對這種級別的災難,心理專業人員的援助和跟蹤回訪可能長達數年。

  從公共應急事件角度來看,我們應高度重視對整個社會心理的干預,幫助公眾迴歸常態。及時的社會心理干預,可以避免出現兩種極端狀態,即持續性過度焦慮和報復性補償行為。這兩點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苗頭,比如,有網民開玩笑說“等疫情結束了,武漢人要‘報復性消費’”。這兩種狀態無助於社會生活恢復,反而可能造成更大損失。企業機關單位同樣要注意跨過“心理關”。員工在習慣性倦怠和渴望迴歸正常的心態間“橫跳”,團隊因為長期停擺、警戒心上升而產生衝突等,背後都有心理學的因素。負責人和老闆不用成為心理專家,但不妨在組織層面多注重團隊及員工心理重建,提振士氣,凝聚人心。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10部委出臺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方案。文件提出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心理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疫情創傷心理重建也是重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契機。此次疫情中,社區、企業單位、學校發揮了“最小細胞”的疏導作用,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及農村人口可能因為缺少求助渠道,其心理風險“不能很好地被看見”。這提醒我們,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要從人員、機制、財政上看得見投入,摸得著成效。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對於公眾來說,疫情不僅是一場生命教育,也是一場心理教育。誠然,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困難,但學會分割情緒、聚焦具體問題是每個人都能嘗試的心理自救。我們應拋棄對心理問題的“病恥感”,如果你的情緒已影響正常生活,尋求專業心理干預和輔導是“聰明”的做法。我們要始終記住,所有關於疫情的宏大敘事,都是由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和記憶構成的。心理防疫修補的,正是那些黯淡下去的色彩、缺失的黑洞。關注民生,傾聽民聲,離不開築牢心理防疫這一道堤壩。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策部署,支持和幫助湖北省武漢市等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減輕疫情所致的群眾心理傷害和社會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加強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工作。2020年1月25日,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向全國人生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發出了倡義,希望大家都能投入到這場戰爭中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會已經建立了20多個微信群,平均每個群上千人,每天安排專家在群裡講課培訓專業人員,同時面向社會開僻了上百條服務熱線,安排專家全天候在線上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諮詢服務。

  本次大會主辦單位為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業務主管為國家教育部,登記機關為國家民政部。憑藉大會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可以成倍提高合作單位的美譽度和品牌廣告效應,可以為合作機構挖掘潛在客戶,強化產品形象,開拓潛在消費人群。為充分利用資源,現大會組委會面向社會徵集冠名單位和協辦單位。本次大會還將設心理指導服務、人生指導服務、圓夢指導服務、健康指導服務、國學心理指導服務、易學心理指導服務、幸福家庭指導服務等分會論壇,參會人員可以任意選擇參加。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疫情創傷心理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