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飛貸金融科技加速金融機構數字化進程

突然席捲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把大部分的行業、企業殺了個措手不及。在一系列嚴密的防控舉措下,工人返崗復工的日期一推再推,部分企業不得不減產或休業,現金流迅速枯竭。中小微企業原本就遭受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次疫情對其很有可能是致命一擊。

曾女士經營著一個連鎖餐館,為了應對春節消費旺季,提前購入了大量食材,沒想到疫情之下客人紛紛退訂,餐館瞬間陷入經營困境,急需通過融資來渡過難關。曾女士的窘況在很多資金儲備不足、抵禦風險能力較低的中小微企業中普遍存在。

中小微企業作為經濟的“毛細血管”既活躍又脆弱。2月初,清華、北大聯合公佈了一組數據:調研的995箇中小企業裡,34%的企業賬上現金能維持企業生存的時間不足一個月,85%的企業維持生存時間不足3個月,而現金餘額能維持6個月及以上的企業不足10%。流動性不足帶來的痛讓很多中小企業紛紛進入了倒計時。

疫情發生後儘管大多金融機構有意識地向其傾斜,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老大難”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甚至因為疫情而更添一道障礙——很多金融機構在貸款業務上過分依賴線下的環節,如網點申請、實地考察等,這都隨著線下場景的休克變得舉步維艱,傳統模式金融服務存在的諸多侷限性在此刻無處可遁。

面對受疫情刺激愈加凸顯的融資需求,傳統模式的金融機構受線下場景束縛“想貸而不能貸”,業務幾近停滯,然而在數字化建設程度較高的金融機構中則是另一番景象。據瞭解,為了應對疫情,平安銀行抓緊在APP內上線了“疫情專區”提供居家可辦的服務,日活約佔整體的20%,資訊版塊頁面的訪問量疫情期間翻了一倍。鮮明的對比下,這次疫情無疑為金融機構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進程按下了加速鍵,金融機構線上化、數字化轉型潮或將迎來高光時刻。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應該如何實現呢?以大型銀行為代表的實力金融機構基於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早已先一步進行佈局,如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等,面對這次突襲的疫情也能快速反應,轉戰線上模塊。而對於數字化自建能力相對較弱的金融機構而言,牽手金融科技公司則是快速完成轉型的首要選擇。

作為朱民院長歸納的國內金融科技四大模式之一——賦能模式的代表,飛貸金融科技無疑也成了當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首選。對應金融機構線上化部署的需求,飛貸金融科技可以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科學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成熟的全流程服務,幫助持牌機構快速完成數字化能力自建,並在金融科技領域形成了以下四個突出優勢:

一是不同於其他單一或若干模塊輸出的企業,也不僅僅是一套簡單的系統,飛貸金融科技是菜單化整體輸出,既可以輸出完整的移動互聯網信貸體系,涵蓋了在產品、科技、風控、大數據、品牌營銷、運營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也可以進行個性化菜單選擇輸出。

二是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經過了數百億資產的實踐驗證。有飛貸金融科技參與聯合運營,項目可以在優良狀態下開展,合作機構無需承擔前期試錯成本,投入成本、時間成本低且項目風險可控。

三是飛貸金融科技的體系具備強開放性和普適性,不需要依賴特定資源,可通過完全市場化、多樣化、多渠道的方式進行營銷獲客,實現業務規模的大幅增長。

四是飛貸金融科技會作為“陪練”,提供包括數據、方案、各種建議的輸出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中將科技、風控、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完成能力轉移。

科技戰“疫”,飛貸金融科技加速金融機構數字化進程

飛貸金融科技業務模式

上述提到的幾個特性使得這類輸出非常適合在資金投入有限、人才儲備不足、技術能力較弱的中小金融機構應用。目前,飛貸金融科技已與人保財險、北京銀行、華潤信託、通聯支付等多家涵蓋保險、銀行、信託、支付四大金融子行業的頭部企業達成合作。其中,與某國有大型銀行的合作項目中,飛貸金融科技助力其單月最高獲取新增客戶接近10萬,新增餘額近20億,效果不可謂不突出。

憑藉領先的模式和科技創新,飛貸金融科技屢獲權威認可。2018-2019連續兩年,飛貸金融科技斬獲世界銀行和二十國集團(G20)旗下的全球中小企業論壇頒發的“全球小微金融獎”,成為唯一連續兩度獲得該獎的中國企業,還是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中國金融科技案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財經國家週刊》等權威雜誌,並連獲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高度認可。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經不是一個新命題,疫情的刺激讓金融機構更深刻地認識到加快線上化部署的緊迫性。科技向善,共克時艱,飛貸金融科技願與金融機構攜手共進,為中小企業減負紓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