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研亟待“轉向”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對教研員及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面對新要求,區域教研如何找到新突破口?這是每個教研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優化模式,“粗放”轉向“精準”,真正落實教研引領作用。聽課調研是教研部門最常規的工作,但也容易流於形式。為了更好地發揮教研職能,本著“按需引領”的原則,我們開展了調研策劃與改進行動,力求實現調研環節精細化。

調研前採取問卷、座談等形式,瞭解學校需求,然後按需開展調研,集體深入學校,“診斷式”“蹲點式”“專題式”相結合,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克服分散性和零散性。

“診斷式”調研強調針對學校的實際困惑,重點突出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診斷”,既圍繞教育教學常規,又突出教學重點。

“蹲點式”調研,即開展跟蹤式聽課,同一位教師的課連續聽,每次聽後給出改進建議並跟進改進效果。這種形式重現場診斷和行為矯治,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更直接有效。

“專題式”調研則是列出多個專題菜單,內容涉及新高考、教材使用、課題研究等多方面,學校各取所需,各補所短。

調研結果不僅及時反饋給全體教師,而且集中反饋給學校,實事求是指出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教研工作只有想學校所想,急學校所急,送學校所需,才能為教師教學方式轉變做好引領,為學校課程建設做足支撐,為區域教育質量提升做實服務。

拓寬路徑,線下結合線上,積極探索優課教研新思路。優課教研即基於優質課例、藉助網絡平臺開展的教學研究,是傳統課例教研在新形勢下的網絡延伸。所用優質課例要具有典型和示範意義,可以是“一師一優課”中的各級優課,也可以是各級各類賽課活動中的獲獎課例,甚至是教研員在聽課調研時發現的好課。

“一師一優課”在教師群體中有較高的參與性,區域教研員作為初級評審,每年評審並推送優課成了常規工作之一。但大多數優秀課例僅停留在淺層“曬”的層面,沒有很好地利用;獲獎課例也是如此,很少用來開展深層的教學與教研應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優課教研的模式與方法,努力構建“互聯網+”時代的教研新形態,讓傳統的課例教研煥發新活力。

一要明確主題。必須圍繞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教研主題,引導教師根據興趣愛好或實際需求參與其中,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目標明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重組優課。教研員一定要對已有的優課進行再次篩選,可添加標籤、分類整合成適合不同教研主題的專項優質資源;也可以聚焦關鍵問題,選擇性截取優課中精彩、典型、有價值的教學片段,製作成微視頻應用於教研活動中。教師根據需要對特定的教學片段進行觀摩研討,解決實際困惑。

三要創建團隊。在網絡平臺上構建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學習共同體,為開展同伴互助提供機會。通過共同觀摩研討深化對主題內容的理解,獲得專業能力提升。

四要跟進過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持續跟進,記錄教師的反思過程,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相對於傳統課例教研,優課教研因網絡資源豐富更能滿足教師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利於教師在反覆學習、不斷反思中自我完善,實現從模仿到超越的蝶變;時間地點自由靈活,教師參與更廣泛,既利於典型培植,又利於共同提高。

轉變策略,“專家視角”轉為“教師視角”,建構課題引領新姿態。以課題帶動教研,引導教師結合教學困惑和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實現教學教研化、教研課題化、課題成果化。但隨著這種方式的逐漸普及,基層教師做課題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

主要原因是一線教師的研究成果多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案例分析,不像基於數據分析、結構嚴謹的研究報告那樣具有理論高度,難以受到評審專家青睞和認可。

為此,我們嘗試在區域層面改善課題研究方式,努力建構一種新的姿態,從“專家視角”轉向“教師視角”,更多關注教師“具有什麼能力,如何表達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教師“應該具有什麼能力,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知識”,努力重構一個更適合教師工作實際和表達習慣的課題研究方式,引領教師走上幸福科研之路。

首先,降低起點,推出“小課題”與“微項目”研究,激發教師參與熱情。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寫出一份高質量的文本報告,而是經歷一個真實的研究過程,這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更為重要。

其次,搭建平臺,允許教師課題成果有多樣化表達,關注教師真實成長。除了“高大上”的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介紹或答辯、教研課展示和研討,甚至研發的教具、設計的實驗器材等都凝聚著教師的智慧,都應該在成果表達中佔一席之地。包容的科研姿態是教師主動成長的外動力。

最後,重構教師培訓內容和方式,強化教師經驗提煉與理論自覺。我們知道,教師的專業發展僅侷限於優秀經驗總結是不夠的,必須在此基礎上增強理論自覺。為此,我們嘗試改變過去的理論培訓方式,通過具體的課例分析,將教育理論置身於真實的教學現場進行解讀,幫助教師在不斷反思中提煉教學經驗,發現教育規律,實現真正的專業成長。

(作者系遼寧省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高中研訓部教研員)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25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