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道教圣地龙虎山悬棺之迷!

江西省不仅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的庐山;“江西小黄山”之称的三清山;鲜为人知的小众秘境武功山。还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龙虎山等名山。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方向20公里处。东汉年间,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曾经在龙虎山炼制丹药。传说中丹药成、龙虎现,这座山也因此而得名。


揭秘道教圣地龙虎山悬棺之迷!

龙虎山

据史料记载,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龙虎山附近的古越人曾有悬葬祖先的习俗。悬棺遗址便位于仙水岩一带。龙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绝壁之上,玉棺悬空 ,神秘莫测,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墓葬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百米悬崖绝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能破解。

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篮和云梯进洞,才将这个谜解开。考石工作者入洞后,对悬棺葬进行了科学清理,出土了大批遗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如79十二号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形制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葬的起源。这里悬棺数量多,随葬品丰富,其科学研究价值之巨大,素为海内外学者瞩目。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画卷紧密相连在一起,极具神话色彩。龙虎山崖墓群是中国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国崖墓的发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马祖岩、金龙峰以及周围地区均有零星崖墓。它们的位置几乎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

特点一是数量庞大。悬棺洞中一共有八具棺木,是中国历次悬棺研究中单个洞穴棺木最多的一个。根据墓中棺木的大小、数量和放置方位,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家族墓葬。这就说明悬棺不是一次性放上去的,说明古人有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方法和工具,不断的将死去的人葬于山腰。直到后来因为某些事情导致这一传承不能延续下去而放弃。

  特点二:悬棺的棺木几乎都是由一根木头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来,象独木舟一样,没有任何的棺钉或者其他金属加固。都是手工榫卯结构切合,绳子加固的。这个特点是不是可以说明棺木并不是先将死者放入棺中再放置在山腰,而是先将棺木的零件在山腰组合好后,再将死者与陪葬品逐一放置呢?。

  特点三:依山临水,鸟兽罕至。这样既解决了死者受到鸟兽侵害的困扰,也对陪葬品的安全有了极大的宝藏。

  这三个特点加起来形成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风水。风水学中说,高穴要有微窝,犹如在壁间预留挂灯处,但莫令茵褥倾油。凡是高穴必有微窝,以示阳中要有少阴,否则就是纯阳而会沾湿了。如是纯阴就要有少阳,纯阴就会倾油了。其次,山下便是水。水过山不过便是妙穴。所谓水过,指两水交过合襟。所谓山不过,指脉为水界止而不行。这就是穴情的妙处了。

  龙虎山悬棺的传说

  是有关悬棺的传说,临水而居的先民,生时在独木舟上渔猎、结婚、生子,死后被安放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里,并安置在绝壁悬崖,他们的灵魂在这方熟识的山水游荡,永远庇护子孙后代。

现代考古揭秘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

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合发掘工作。在这次发掘中,共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 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无损的干尸。毛发皮肉和连接骨骼的盘腱均已消失,脱了节的骨头像大小珍珠似的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完整骨架。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从考古发掘的陪葬品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居于山国水泽。

揭秘道教圣地龙虎山悬棺之迷!

2004年7月,龙虎山再次悬赏40万元,求解千古悬棺之谜。悬赏解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猜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二、关于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说”、“尊神事祖说”、“敬先至孝说”、“回归洞穴说”、“保存祖尸说”、“防盗防害说”、“修炼坐化说”等。三、关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认为上至诸侯将相、文臣武将,下至部落首领、家庭成员或修道隐士者都有。

现在悬棺表演由来

上海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

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而下,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揭秘道教圣地龙虎山悬棺之迷!

现代悬棺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