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现代人用二维码,战国时期用此物件

非常时期,出入各地都需要通行证。当然,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昌明与发展,我们现在的通行证与古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有个二维码,就能当作通行证了。而战国时期,则要麻烦得多,出入各大城邑都要随身携带一种叫“符节”的东西,如果没有“符节”或忘记携带“符节”,是不允许出入关塞要津及城邑的。

通行证:现代人用二维码,战国时期用此物件


这种“符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通行证,一般用金属或竹节制成,形制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等,上有铭文,是各国使者往来或行旅通过关塞要津及城邑的重要凭证,现存于安徽省博青铜馆的“鄂君启节”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明。

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了五件被命名为"鄂君启节"的青铜器。"鄂君启节"中的"鄂"是地名,在现今湖北鄂城,"启"是鄂君之名,"节"即符节。

"鄂君启节"形状为圆筒状,分“舟节”和“车节”两种,节面各有九行错金铭文,舟节上有一百六十三个字,车节上一百五十四个字。

通行证:现代人用二维码,战国时期用此物件


据这些铭文记载,"鄂君启节"的铸造时间为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是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在"鄂君启节"的铭文中,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范围、船只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为研究其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通行证:现代人用二维码,战国时期用此物件


有“符节”,自然也就有负责检查“符节”的官吏。据《墨子·旗帜》记载,战国时期的各大城邑的四门,一般都设有专门检查行旅符节的官吏。遇有战事时,检查则更加严格,在设防的城邑中"巷术周道、必为之门。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之。"

另据桓谭《新论·离事》记载,公孙龙"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意即,公孙龙想要出关,但因为没有符节而被守关的官员阻止了。

通行证:现代人用二维码,战国时期用此物件


公孙龙是“诡辩学”的祖师爷,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时至今日仍然为有些人所津津乐道。此外,公孙龙还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的门客,一度曾颇受平原君敬重。

总之,在当时,公孙龙已经是一位名人了。他的名气,绝不亚于我们现下某些著名专家或娱乐明星。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头有脸,有名气的人物,因为没有通关符节,没有通行证,也照样被守关的小官员阻止通关,可见当时的检查不仅十分严格,而且十分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