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导语:两个真实故事

我一个朋友是教师,儿子博士毕业后留美,现在在波士顿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儿媳也是中国人,夫妻两个年薪约9万美元。2015年在波士顿买房,我朋友给他寄去了10万美金凑齐了首付。房子买了以后请不起装修公司,主要是美国的人工费太贵。于是朋友和儿子两个人动手自己装修。后来孙子出生后,由于儿子儿媳工作太忙,我朋友每年都会去波士顿待半年,帮忙照顾孙子。

我另一位朋友是绍兴人,32岁,在杭州工作,前年在杭州800多万买了房,首付了400多万,其中100多万是他和老婆的积蓄,300万是他父母出的,岳父岳母那边出了装修的钱,双方老人共同承担了一部分月供。我朋友的父母都在绍兴当地的国有银行工作,今年朋友小孩出生,于是妈妈选择提前一年退休到杭州照顾孙子。我朋友当时买房子就是冲着学区房去的,这样一步到位,他说父母都很支持,也乐意帮他带孩子。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一、啃老,一定要进行批判吗?

我一直在想,以上两种情况,算不算啃老?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对小夫妻都有工作,生活能自给,但确实从经济和时间上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接济”。但看起来更像是一家人相互协助,共度难关。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来理解“啃老”这一概念。

啃老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由于经济压力和高房价,让绝大部分年轻人在买房、结婚、装修、买车等重大项目上无法独立承担,而以上这些事又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所以无形中需要父母提供支持。而之后一旦小孩子出生,由于工作繁忙,又需要父母来承担一部分照顾孩子的责任。这其实有点像“刚需”啃老。

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也不想看到孩子辛苦打拼,孤立无援,所以愿意从经济和时间上倾情付出。

从社会整体来看,中国的亲情表现为一家三代协同合作构成的一种稳定单元,这种中国家庭模式实际上为政府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并且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试想,假如法律规定儿女经济独立后不得使用父母的资金购房,那么将会给社会、经济特别是楼市、婚姻、教育、消费带来多少不利的因素。或许从这一角度而言,啃老是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当然这里需要有父母的意愿和经济能力作为支撑,假如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这种啃老就变成一种强制的负面的压榨。

还有一种“啃老”不属于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那就是纯粹的不工作,完全靠父母生活的人,事实上这种寄生虫式的人现在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啃老”正在发生变化。

二、养老,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与啃老相对的是另一个概念——“养老”。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父母身体健康时,退休离养老还很远,实际上退休后的好多年都在被“啃老”,最多是共同生活。真正让子女有压力的养老是父母由于年龄太大或者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这时子女的压力表现在经济付出和身体的照顾两方面。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我还有一位朋友是中学老师。父亲早逝,母亲几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住在乡下的小儿子家里。她和哥哥给妈妈请了一个保姆,但还是不太放心,兄妹二人经常请假回家照顾母亲,这一度让她身心俱疲。每次看到她憔悴的模样,其他朋友就会讨论,三个子女都无法照顾好生病的母亲,我们这种独生子女的人老了以后怎么办,后来达成一致,老了以后就进养老院,不麻烦子女。

这就是我国目前家居式养老的现状,对于子女而言,可能父母生命的百分九十五的时间都不需要你养老,但就算只剩下百分之五的时间,真正降临后,都会成为你人生中不可承受之重。有时候,这种无奈甚至和孝顺无关。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近年来随着城乡医保的推进和养老金的逐步提高,经济压力这方面略有缓和(除非身患重大疾病),身体的照顾和精神的陪伴反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很多年轻人从农村奔向城市,从小城市涌向大城市,随之而来的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无法把父母接来同城居住成为一部分中青年人的焦虑,这里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生活习惯问题。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啃老”,不利于“养老”。父母可以全情付出独生子女,但是子女却根本无法将这种付出等价反哺,因为当他需要养老时,面对的是两个老人,而且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孩,这就是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时,产生的巨大不平衡性。

三、“养老”和“养小”

中国有一句谚语:“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嫌。”

显然人们更愿意养小而不愿养老,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文化问题。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养老和养小的实际难度。当然这里的“小”指的是婴幼儿期,在这一期,“小”和“老”一样,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然而情况却是不一样的。产妇都有三个月左右的产假,生产以后,会有双方的老人来帮忙带孩子。而一旦孩子长到了三周岁,就可以上幼儿园。

这几点优势在“养老”中是不存在的。首先,国家没有法定的假期规定子女可以带薪照顾老人;其次,也没有法定的养老机构对一定年龄以上的老人实行制度上的收容;再者不可能指望孙子孙女来照顾老人,尽管他们小时候被老人照顾过。以上几点说明,养老难于养小。

另外,我国的亲情有一个很独特的属性,就是主要由上一辈向下一辈单向传递。国际教育学教授殷储曾经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说:“我有两个儿子,我很担心,他们将来啃老会把我啃成什么样?但我转念一想,没关系,因为等到将来他们的儿子啃他们的时候,报应不就来了吗?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会为子女积累那么多财富。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啃老族”时,不要谴责他,因为他会被他的儿子“啃”回来。我们也不要抱怨,我为子女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因为你的子女会把这份“付出”回报到他的孩子“身上”。这就是中国式养老和养小的真正精髓。

四、当你老了,将何去何从?

啃老,养小,养老,我们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那么当你老了,你将何去何从?

对于我而言,我愿意愉快地走进养老院。我曾经去过不少养老院,看到那里有很多中老年的清洁工、护理工。他们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还愿意干这些脏活的黄金劳动力,有多少年轻人们愿意干这些活?


啃老、养小、养老,多少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变老

养老院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在未来,养老院应该成为中国最高薪、最优质、最专业、最让人羡慕的服务机构。职员的主体应该是具备极高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只有年轻人愿意接受养老院的工作,并以此为荣,“养老”的春天才真正到来,我乐于见到这一幕。

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养老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越来越多的老人走进养老院,接受陌生人的爱心和照顾,从而不只把养老的担子压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家居式养老的现状。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子女的孝心和压力才能达到平衡;那时候,养老和养小才能和谐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