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为何苏军胜出德军失败。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有很多有趣和特别的现象影响了战争的走向,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未曾被系统的解析过,本篇文章将详细分析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德双方的战术思想以及胜败的深层原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二战的转折点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的武器装备经过改其平均作战效能高于苏军,特别是"虎"式坦克,无论在装甲还是火上都远胜于苏军T-34坦克。虎式坦克在距苏军坦克1200米处即可击穿苏军坦克的前装甲,而苏联坦克在距虎式坦克400米处方能击穿其前装甲。

浅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为何苏军胜出德军失败。


浅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为何苏军胜出德军失败。

苏德坦克作战效能对比

但德军将这种火力和装甲优秀的坦克布置在地形广阔的库尔斯克凸角南侧,而非多为峡谷地形的北侧,这使得机动性能优于虎式坦克的苏军坦克可绕道虎式坦克侧面对其进行打击 ,坦克的重型装甲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且虎式坦克战略速度较苏军坦克慢,这就导致若德军主力部队未在苏军突破点附近时,虎式坦克往往来不及救援,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军就是因此而吃了大亏。

而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则更加艰难,由于视野狭窄,她很容易在苏军密集的雷区中迷路并被炸毁,而且斐迪南车身重量过重,在战役结束后无法回收修理,只要出状况就是绝对损失。

浅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为何苏军胜出德军失败。

斐迪南(又称象式)坦克歼击车

德军的新式装在糟糕的署下,正应了《楚辞·卜居》中的: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十万火急

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前,希特勒为了确保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而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等待虎式坦克的大量投产。但库尔斯克并不是一场遭遇战,而是一场防御战,其特点就是分秒必争,希特勒多拖延一天,苏联红兵就可以多建造一天防御工事。

浅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为何苏军胜出德军失败。

虎式坦克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的说法,由此可见,在防御战中往往进攻方所投入的兵力要比防守方大的多,苏联工兵每多建造一些防御,德军却需要花费数倍于苏军的兵力来进攻,在希特勒盲目的装备崇拜下,何军的失败也就可以预见了。

钢铁雄心

由于历史原因,德国无论从兵力上来讲还是从国力上来讲都不如工业化后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世界级战争中,德国甚至没有发布总动员令来生产装备,这一现象导致了德军与苏军的坦克数量之比往往介于1:2至1:3之间,虽然性能优越的虎式坦克在战场上往往可以以一敌几,但相应的,虎式坦克的造价也是苏军坦克的几倍。

而工业能力不足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原料不足,军事科技再如何发达,没有铁矿铜矿,没有充足的钢铁产量,国家的军事实力就不可能强大,而德国境内传统矿区鲁尔区的生产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一场大战,因此在德国战争机器开动后,就不得不不断侵略其他国家来掠夺资源。

二战中的日本就是这样,因为本土缺少资源,在二战正式爆发后被美国制裁原料供应,不得已只能向美国开战,以战养战,最终走向了败落。

谍影重重

在德军提出堡垒计划后,苏联最高统帅部曾通过一名叫维特的情报人员,收到了该计划的详细说明,这一份情报让苏军占据了战略优势。

而在正式攻击前,苏军也通过俘虏了德国士兵得知了德军的攻击时间,进行了炮火反准备用重炮轰击德军所有可能的集结点并炸断了绝大多数桥梁,极大的拖延了德军的进攻。

德军7月4日的战斗日志中就写到

敌军轰炸了所有可能用作进城道路的峡谷,同时继续为虎式坦克修建桥梁已不可能。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往往比装备更有用,这一句话已被无数次的战役所证明,库尔斯克战役便是其中之一。

战斗意志

在好莱坞的战争大片中,苏军常常被描写为在政委的逼迫下才进行战斗,站在二战实际战斗中苏军伤亡率最高的兵种就是政委,他们往往在战斗中带头冲锋因此死亡率极高。

也正是这种战斗意志,以及保家卫国的信念苏军即使损失数倍于德军,仍能保持士气的稳定,并组织下一次的进攻。

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一现象,在解放时期红军往往每到一个地方就分配给农民土地,并开展扫盲行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士兵具有政治信仰,与国民党的没有信仰的兵的本质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信仰就是一盘散沙,这也是为何即使武器装备,宾利都弱于国民党军共产党仍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勤补给很重要

在战争中后勤补给往往是被人忽略了的一环,但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双方后勤维修能力微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在普洛霍洛夫卡坦克大战中苏德双方各损失了几百辆坦克,但德军的坦克大多为绝对损失,苏军的坦克则大多被修理后继续投入哈尔科夫战役中,装备的高利用率让苏军以更小的工业成本就可以实现军力的补充,而德军则没有这种能力。


一场战役中致胜的因素往往有很多种,但核心的要诀只有一个,拿破仑就曾说道

永远别以为敌人比你愚蠢!

只要正视对手,妥善指挥,抓住时机,战争的天平砝码就往往向愿意汲取教训的人提供。

全 文 完

本文中的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与历史证明,在此鸣谢。

如果大家有兴趣,在下文中我将盘点二战中的情报战,揭示钢铁洪流下的暗流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